水稻菌核稈腐病

水稻菌核稈腐病

水稻菌核稈腐病主要是稻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兩病單獨或混合發生,又稱小粒菌核病或稈腐病,它們和稻褐色菌核病、稻球狀菌核病、稻灰色菌核病等,總稱為水稻菌核病或稈腐病。中國各稻區均有發生,但各地優勢菌不同,長江流域以南主要是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

主要症狀

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症狀相似,侵害稻株下部葉鞘和莖稈,初在近水面葉鞘上生褐色小斑,後擴展為黑色縱向壞死線及黑色大斑,上生稀薄淺灰色霉層,病鞘內常有菌絲塊。小黑菌核病不形成菌絲塊,黑線也較淺。病斑繼續擴展使莖基成段變黑軟腐,病部呈灰白色或紅褐色而腐朽。剝檢莖稈,腔內充滿灰白色菌絲和黑褐色小菌核。侵染穗頸,引起穗枯。

褐色菌核病在葉鞘上形成橢圓形病斑,邊緣褐色,中央灰褐,病斑常匯合呈雲紋狀大斑,浸水病斑呈污綠色。莖部受害褐變枯死,常不倒,後期在葉鞘及莖稈腔內形成褐色小菌核。球狀菌核病使葉鞘變黃枯死,不形成明顯病斑,孕穗時發病致幼穗不能抽出。後期在葉鞘組織內形成球形黑色小菌核。

灰色菌核病葉鞘受害形成淡紅褐色小斑,在劍葉鞘上形成長斑,一般不致水稻倒伏,後期在病斑表面和內部形成灰褐色小粒狀菌核。

形態特徵

小黑菌核病菌Helminthosporiumsigmoideumvar.IrregulareCrall.EtTull.(=NakateaeirregulareHara)稱稻卷芒雙曲孢霉,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是小球菌核病菌的變種.有性態尚未發現。分生孢子梗在病組織或浮於水面菌核上形成,單生或數枝簇生,分生孢子紡綞形,彎或呈“S”形,具隔膜3~4個,大小50~74×8~12(μm),頂細胞上生卷鬚狀長絲。菌核大小約0.15mm,深橄欖色。

小球菌核病菌H.SigmoideumCav.=N.Sigmoidea(Cavara)Hara,有性態MagnaporthesalviniiCatt.KrauseetWebster。稱稻小球腔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我國尚未發現。分生孢子梗深褐色,不分枝,上生新月形分生孢子,大小41~63×11~15(μm),有隔膜0~4個,多3隔,中央兩細胞暗褐色,兩端細胞色淡。菌核球形,大小約0.25mm,菌核有內外兩層,外層色黑,內層色淡褐。

褐色菌核病菌Sclerotiumoryzae-sativaeSaw.稱稻小核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菌核數量較少,球形,卵圓或圓柱形,深褐色,大小0.3~2mm,表面粗糙,無內外層之別。

球狀菌核病菌SclerotiumhydrophilumSacc.稱喜水小核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菌核球形,褐至黑色,大小0.25~0.68mm,分內外兩層,生於葉鞘組織內,但較少。

黑粒菌核病菌HelicocerasoryzaeLinderetTullis稱稻卷角霉,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菌核鼠糞狀,黑色,大小0.14~0.24×0.06~0.14(ram),生於葉鞘組織內。

灰色菌核病菌SclerotiumfumigatumNak.exHara.稱灰色小核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菌核球形至橢圓形,灰色或灰褐色,大小0.3~1.5mm,生於葉鞘表面。

赤色菌核病菌RhizoctoniaoryzaeRyk.EtGooch稱稻枯斑絲核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菌核極少,淡紅色,短柱或扁平,大小0.4~1.0mm,生於葉鞘組織內或葉鞘間。

褐色小粒菌核病菌SclerotiumorizicolaNakataetkawam稱稻生小核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菌核球形或不規則形,深紅褐色,大小0.07~0.10mm,生於葉鞘組織內。

傳播途徑

發病較重的主要是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主要以菌核在稻樁和稻草或散落於土壤中越冬,可存活多年。當整地灌水時菌核浮於水面,粘附於秧苗或葉鞘基部,遇適宜條件(17℃)菌核萌發後產生菌絲侵入葉鞘,後在莖稈及葉鞘內形成菌核。有時病斑表面生淺灰霉層,即病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通過氣流或昆蟲傳播,也可引起再侵染。但主要以病健株接觸短距離再侵染為主。菌核數量是次年發病的主要因素。

發病條件

病菌發育溫限11~35℃,適溫為25~30℃。雨日多,日照少利於菌核病發生。深灌、排水不好田塊發病重,中期烤田過度或後期脫水早或過旱發病重。施氮過多、過遲,水稻貪青病重。單季晚稻較早稻病重。高稈較矮稈抗病,抗病性糯稻大於秈稻大於粳稻。抽穗後易發病,蟲害重傷口多發病重。

防治方法

(1)種植抗病品種 因地制宜地選用早廣2號、汕優4號、IR24、粳稻184、閩晚6號、倒科春、冀粳14號、丹紅、桂潮2號、廣二104、雙菲、珍汕97、珍龍13、紅梅早、農虎6號、農紅73、生陸矮8號、粳稻秀水系統、糯稻祥湖系統、早稻加秈系統等。

(2)減少菌源。病稻草要高溫漚制,收割時要齊泥割稻。有條件的實行水旱輪作。插秧前打澇菌核。

(3)加強水肥管理,淺水勤灌,適時曬田,後期灌跑馬水,防止斷水過早。多施有機肥,增施磷鉀肥,特別是鉀肥,忌偏施氮肥。

(4)藥劑防治。在水稻拔節期和孕穗期噴灑40%克瘟散(敵瘟靈)或40%富士一號乳油1000倍液、5%井岡黴素水劑10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速克靈(腐霉劑)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50%異菌脲(撲海因)或40%菌核淨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