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三化螟

水稻三化螟是螟蛾科的一種,是亞洲熱帶至溫帶南部的重要稻蟲。國外分布於南亞次大陸﹐東南亞和日本南部。

基本信息

水稻三化螟
 
學名 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鱗翅目,螟蛾科。異名Scirpophaga incertulas。別名鑽心蟲。分布在山東煙臺以南各稻區。
寄主 水稻。只為害水稻或野生稻,是單食性害蟲

為害特點

幼蟲鑽入稻莖蛀食為害,在寄主分櫱時出現枯心苗,孕穗期、抽穗期形成“枯孕穗”或“白穗”。嚴重的顆粒無收。近年三化螟的嚴重為害又呈上升趨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三化螟為害造成枯心苗,苗期、分櫱期幼蟲啃食心葉,心葉受害或失水縱卷,稍褪綠或呈青白色,外形似蔥管,稱做假枯心,把捲縮的心葉抽出,可見斷面整齊,多可見到幼蟲,生長點遭破壞後,假枯心變黃死去成為枯心苗,這時其他葉片仍為青綠色。受害稻株蛀入孔小,孔外無蟲糞,莖內有白色細粒蟲糞。別於大螟、二化螟為害造成的枯心苗。

生活習性

河南年生2—3代,安徽、浙江、江蘇、雲南3代,高溫年份可生4代,廣東5代,台灣6—7代,南亞熱帶10一12代。以老熟幼蟲在稻茬內越冬。翌春氣溫高於16℃,越冬幼蟲陸續化蛹、羽化。成蟲白天潛伏在稻株下部,黃昏後飛出活動,有趨光性。羽化後1—2天即交尾,把卵產在生長旺盛的距葉尖6-10cm的稻葉葉面或葉背,分櫱盛期和孕穗末期產卵較多,拔節期、齊穗期、灌漿期較少。每雌產2—3個卵塊。初孵幼蟲稱作“蟻螟”,蟻螟在分櫱期爬至葉尖後吐絲下垂,隨風飄蕩到鄰近的稻株上,在距水面2cm左右的稻莖下部咬孔鑽入葉鞘,從孵化到鑽入歷時30一50分鐘,後蛀食稻莖形成枯心苗。在孕穗期或即將抽穗的稻田,蟻螟在包裹稻穗的葉鞘上咬孔或從葉鞘破口處侵入蛀害稻花,經4—5天,幼蟲達到2齡,稻穗已抽出,開始轉移到穗頸處咬孔向下蛀入,再經3—5天把莖節蛀穿或把稻穗咬斷,形成白穗。由同一卵塊上孵出的蟻螟為害附近的稻株,造成的枯心或白穗常成團出現,致田間出現“枯心團”或“白穗群”。老熟幼蟲轉移到健株上在莖內或莖壁咬一羽化孔,僅留一層表皮,後化蛹。羽化後破膜鑽出。在熱帶可終年繁殖,但遇有旱季濕度不夠時,末齡幼蟲常蟄伏在稻根部,在溫帶不能終年繁殖,在低溫季節則以末齡幼蟲越冬。各蟲態一般歷期:卵7—16天,幼蟲23—35天,蛹7—23天。三化螟為害稻株一般一株內只有1頭幼蟲,轉株1—3次,幼蟲共5齡。生產上單、雙季稻混栽或中稻與一季稻混栽三化螟為害重。栽培上基肥充足,追肥及時,稻株生長健壯,抽穗迅速整齊的稻田受害輕,反之追肥過晚或偏施氮肥,稻易死亡不利其發生。但此間氣溫在24—29℃,相對濕度達90%以上利於該蟲孵化和侵入。天敵主要有寄生蜂、稻螟赤眼蜂、黑卵蜂、齧小蜂、蜘蛛、青蛙、白僵菌等。

防治方法

(1)預測預報。據各種稻田化蛹率;化蛹日期、蛹歷期、交配產卵歷期、卵歷期,預測發蛾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及蟻螟孵化的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指導防治。(2)農業防治 ①適當調整水稻布局,避免混栽,減少橋樑田。②選用生長期適中的品種。③及時春耕漚田,處理好稻茬,減少越冬蟲口。④選擇無螟害或螟害輕的稻田或旱地作為綠肥留種田,生產上留種綠肥田因春耕晚,絕大部分幼蟲在翻耕前已化蛹、羽化,生產上要注意杜絕蟲源。⑤對冬作田、綠肥田灌跑馬水,不僅利於作物生長,還能殺死大部分越冬螟蟲。⑧及時春耕灌水,淹沒稻茬7—10天,可淹死越冬幼蟲和蛹。⑦栽培治螟。調節栽秧期, 採用拋秧法,使易遭蟻螟為害的生育階段與蟻螟盛孵期錯開,可避免或減輕受害。(3)保護利用天敵。(4)防治枯心在水稻分櫱期與蟻螟盛孵期吻合日期短於10天的稻田,掌握在蟻螟孵化高峰前1-2天,施用3%映喃丹顆粒劑,每667m2用1.5—2.5kg,拌細土15kg撒施後,田間保持3—5cm淺水層4—5天。當吻合日期超過10天時,則應在孵化始盛期施1次藥,隔6—7天再施1次,方法同上。(5)防治白穗 在卵的盛孵期和破口吐穗期,採用早破口早用藥,晚破口遲用藥的原則,在破口露穗達5%-10%時,施第1次藥,每667m2用25%殺蟲雙水劑150—200ml或50%殺螟松乳油100ml、40%氧化樂果加50%殺螟松乳油各50ml,拌濕潤細土15kg撒入田間,也可用上述殺蟲劑對水400kg潑澆或對水60—75kg噴霧。如三化螟發生量大,蟻螟的孵化期長或寄主孕穗、抽穗期長,應在第一次藥後隔5天再施1-2次,方法同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