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對污染的抗性

水生生物對污染的抗性

正文

抗性是指生物對外界環境惡化的抵禦能力。生物由於物種本身的遺傳性所具有的抵禦能力稱為天然抗性;生物為適應不良環境而形成的抵禦能力稱為獲得性抗性。水生生物對環境污染也具有抗性。不同種生物對污染物具有不同的天然抗性。如鮭科魚類對毒物的抵抗能力就比鯉科魚類低得多。同一種生物的不同發育階段對毒物的抗性也不一樣。很多魚類在卵黃囊剛剛消失的魚苗階段,對毒物最敏感,抗性最小;相反,未孵化出膜的魚卵,對大多數毒物都是很不敏感的。
中國在 50年代就有人指出重複使用DDT和六六六殺滅魚池中有害生物,會使這些生物對毒物的忍受能力逐步提高。美國在1963年以後先後發現密西西比河食蚊魚(Gambusia affinis)等 6種魚類對20多種殺蟲劑產生抗性。通過對僅具有天然抗性的種群的抗污能力和具有獲得性抗性的種群的抗污能力的對比試驗,證明後者的抗污能力比前者最少大兩倍,最多可達2500倍。魚類對殺蟲劑還出現“互動抗性”現象,即在對接觸過的殺蟲劑產生抗性的同時,對未曾接觸的、但結構相似的殺蟲劑也表現出抗性。抗性種群體內往往有極高的毒物殘留量,如美國發現一種小魚──歐鯿,其抗性種群體內的異狄氏劑含量超過“敏感”種群60倍。
水生生物中出現抗性種群,使人們擔心會引起水生生態系統的破壞。大量體內有高殘毒的水生生物通過食物鏈進行生物放大,會使肉食性魚類體內積累更多的污染物,陸生生物吃了這些魚類,會引起嚴重的生態毒理學效應,不能適應這樣大毒性的“消費者”將逐漸消失。人類食用這些高殘毒的魚類後,健康會受到危害。
抗性產生的機制還不清楚,科學家們正在從生理、生化、形態、生態等各個角度進行研究。一般認為,最根本的還是遺傳基因發生了變化,從而產生了種群的分化。
參考書目
 張宗炳:《昆蟲毒理學》,科學出版社,北京,1958。
 C.A.Edwards, Environment Pollution by Pesticides,Plenum Press,London,1973.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