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宮

水仙宮

水仙宮,乾隆四年建於諸羅縣笨港,迄今已240餘年之歷史。主祀“水仙尊王”禹帝,為笨港地區郊商、船戶捐資共同興建祀奉,至1773年笨港貢生“林開周”倡起募集距金擴建。

新港水仙宮

新港水仙宮——據《台灣府志》19卷寺廟篇記載:“水仙宮乾隆四年(1739年),建於諸羅縣笨港”,迄今已240餘年之歷史。主祀“水仙尊王”禹帝(大禹),為笨港地區郊商、船戶捐資共同興建祀奉,至1773年(乾隆四十五年)笨港貢生“林開周”倡起募集距金擴建。1803年(嘉慶八年)笨港遭洪水泛濫之災,廟宇被水沖毀。1813年(嘉慶十九年)重建於笨南港街,也就是現址。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笨南、笨北商郊晉順、金正順、金合順發起諸信協建後殿,已祀奉原協天宮“關聖帝君”。
廟身的規模為三進四殿,兩旁各有一座兩層樓高的鋼筋混凝土樓房,充作香客大樓用,但是虎邊一側的香客大樓已整棟移至一百公尺外的空地,所以可以完整看到廟側邊整個的輪廓線,而此空地原本有一木材工廠,已經由廟方買下拆除並建廁所及浴室,龍邊的香客大樓,一樓有幼稚園及南港村辦公室,二樓還是供住宿用。由於香客大樓只見建到拜亭前緣,所以在三川殿旁的兩側各有一亭,龍邊為治水亭,虎邊為忠義亭。治水亭前有一金爐,金爐至龍邊的香客大樓至圍牆,搭有面積甚大的棚架,作為節慶祭典時擺設筵席用。

台南水仙宮

水仙宮位於台南市西區水仙里神農街1號,創建於嘉慶十二年。府治西定坊的港口,由來往台灣的商旅所開闢,因逐年的通商拓展,在康熙54年的時候,漳泉商郊(商家)鳩資合建立了水仙宮,奉祀大夏聖帝、白盟尊王、忠烈尊王、西楚尊王、五盟輔王等,俗稱一帝兩王二大夫。即目前民間的水仙王廟,大多是以大禹做為主祀的神,配祀伍子胥、屈原、王勃、李白等四人。而這五位尊神與水都有特別密切的關係,後人尊稱為水仙王,為航海生活的船長、海員或以貿易為業的商賈所崇奉,祀以保佑海上交通的平安。
水仙王靈現的奇蹟,據續修台灣府志所載:“凡洋中遭風浪危急不可保,惟划水仙一事,庶能望救,其法在船人披髮蹲舷,空手作撥棹勢,假口鉦鼓聲,如五日競渡狀,即牆傾舵折,亦可破浪穿風,疾飛抵岸,則其靈應如響,亦甚殊絕。”
水仙宮為單殿單進的建築形式,坐北朝南,開三門,中門前的一對抱鼓石,雕鑿樸實,門上不繪鬥神而改用門釘,牆下堵仍留存著早年建築的石料,斑駁古意,給後人無限的追思和懷念。唯歷來修建多次,部分精美的雕刻木作幸能保留於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文物館中。水仙宮位於長樂公有市場內,人潮往來頻繁,攤販林立,替廟宇平添了不少熱鬧的氣氛,但已難以回想當年水陸碼頭的風光了

後溫水仙宮

水仙宮 位於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埭頭鎮後溫村,創建於明代年間,乾隆十九年重建,建築保存清代結構。宮中保存有乾隆帝手題匾額“德孚廣濟”等古匾,還保存有清代媽祖神像和清代聯板等。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當年,閩中“游擊隊”曾駐紮在後溫水仙宮兩個多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