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電碼

“氣象電碼本”的簡稱。把各氣象要素特性、天氣現象(過程)用數字編成氣象電報和收報人譯電文時所遵循的工作手冊。包括氣象電報格式、編報規定和編碼對照表等部分。其內容由國際或國內協商規定。

定義

氣象電碼(meteorological code)為使氣象電報便於傳送而對氣象電報所作的各種編報規定。內容包括電碼型式和關於所需編髮的各氣象要素的編髮或省略條件、排列位置、位數及要素值或現象特徵的表示方法等。

根據不同的使用目的及所要編髮的不同內容,氣象電碼又分為天氣報告電碼、探空報告電碼、高空風報告電碼、雷達報告電碼、氣候月報電碼,等等。

舉例

日常航空天氣報告中必須包括風、 能見度、 雲、 天氣現象、溫度、 露點、 氣壓和趨勢預報等。 特殊的國際航空氣象電碼主要是指由本國決定發布的RMK內容, 其中包括跑道污染狀況和摩擦係數等, 另外風、 能見度、 氣壓單位和跑道頭雲組的表示也有所不同。

例1:溫 哥 華

10Jun02 07:00z CYVR 100700z 12005KT 30SM SKC 10/09 A3002 RMK SLP167=

其中,12005KT表示風向120°,風速5n mile/h。KMH、KT、MPS都是國際允許的風速單位,我國風速單位規定使用MPS

能見度

30SM表示能見度為30 米, P 表示大於。 在美國、 加拿大等國主導能見度在報告中用英里編報, 需要時, 跟分數組(即能見度為大於 1的分數時,先是整數組 , 然後空格再接分數組即能見度的小數部分 ) , 其後緊跟字母SM表示能見度的單位。當主導能見度小於7米時, 導致能見度變化的天氣現象必須編報。 當觀測有火山灰、 低浮塵、 沙或雪時, 即使能見度不小於 耐, 也必須對這些天氣現象進行編報。

雲高

例:UWKD(喀山) 100900z 34004MPS 280V020 6000 SCT026 BKN233 22/07 Q 1012

BKN233雲高標註與我國不同, 我國規定雲底高在3000m以上以300m為單位進行編報,雲底高6990m的雲組應編報為230,上述情況下(無積雨雲)對外發布用電碼NSC。

人工觀測站晴空用SKC編報。在自動觀測站, 當12 000ft以下沒有探測到雲,用簡語 CLR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