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音樂家阿炳逝世

1950年12月4日 民間音樂家阿炳逝世
阿炳本名華彥鈞,1893年8月出生於江蘇無錫。他是雷尊殿當家道士華清和的親生子,但卻以義子和徒弟的身份生活在父親身邊。
他的母親吳氏,因為是寡婦改嫁,為封建禮教所不容,悒鬱而死,當時阿炳僅4歲。阿炳父親善於演奏各種樂器,阿炳從小就跟他學習音樂。18歲時阿炳的演奏技藝已經被他的同行所公認,被稱為“小天師”。阿炳一生擅長演奏笛子、琵琶、二胡、鼓等多種樂器,能演奏300多首樂曲,並擅長演唱。
阿炳一生坎坷。華清和去世後,阿炳繼任雷尊殿的當家道士。他參加當地的吹鼓手樂班的演奏,被道士們認為是有失道家尊嚴,逐出了寺院,又由於他常獨自一人到街頭為民眾演奏,惹惱了吹鼓手樂班,又被排擠出吹鼓手樂班。從此阿炳就成了經常出沒在無錫街頭巷尾的流浪藝人,由於貧病交加,阿炳30多歲患眼病雙目失明,後被人們稱為瞎子阿炳。
作為一個民間盲藝人,阿炳深受惡濁社會的迫害,飽嘗人間的悽慘苦痛,因此他憤世嫉俗經常通過歌喉對舊社會進行抨擊和抗爭。北伐時期,他用琵琶演奏了革命歌曲《打倒列強》。蔣介石背叛革命,日本帝國主義大舉入侵中國,他又自編自唱揭露敵人。這一時期無錫人民在街頭巷尾,茶館車站還經常聽到他用胡琴演奏《義勇軍進行曲》、《松花江上》等愛國曲子。40年代,阿炳還編唱過《金元券滿天飛》,以諷刺國民黨的腐敗統治。正是因為阿炳經常唱出人民的心聲,所以他的名字深深印刻在無錫一帶人們的心裡。阿炳在長期的漂泊賣藝生活中,共創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
全國解放不久,中央有關單位派人去採錄阿炳編奏的樂曲,由於阿炳在舊社會積勞成疾,於1950年12月4日吐血而死,他編奏的更多曲子沒能被採錄下來,這成為音樂界的一件憾事。已錄下來的只有琵琶與二胡樂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六首。《二泉映月》這首二胡獨奏曲描繪了無錫名勝―惠泉山的“天下第二泉”的優美景色,其旋律如歌如訴,娓婉動聽,充分表示了作者對祖國秀麗風光的讚美,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深情。作品也描繪了人間的辛酸與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望。使聽者時而感到平靜、安適,時而感到一縷淒楚悲愴,時而又進入明朗、剛勁、振奮的意境中……。二胡曲《聽松》借松樹之景,抒發他的愛國之情,琵琶曲《龍船》表達了他對愛國詩人屈原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阿炳的音樂造詣已被中外人士所公認。名為《二泉映月》介紹阿炳生涯的影片,在1979年公演。1983年9月11日文化部、音樂家協會聯合舉辦了音樂會,專門紀念阿炳誕辰90周年。
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費城交響樂團,德國斯圖加特室內樂團,法國里昂交響樂團等,一些享有世界聲譽的外國樂隊都演奏過經過改編的《二泉映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