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都魯中華公學

民都魯中華公學

民都魯中華公學,學生人數2848人,是全砂拉越最大的華小。

基本信息

歷史

創立初期

中華公學創於1919年2月5日。來自中國南部的華裔同胞,為了子女承受優良的華文文化,熱心集資,創立了首間學堂, 定名為“普南學堂”。當時學生人數只有七、八名,老師一名兼任校長。後來學生人數逐年增加,乃遷址並改名為“中華學校”,較後又改名為“中華公學”。因此,“普南學堂”乃“中華公學”之前身。當時學校之經濟來源,乃靠華裔熱心人士自動捐獻及學費收入為基金,後期才接受成為政府津貼學校。創校初期,租用市區之木板店屋作為校舍。1920年,董事部向政府申請位於市中心之一依甲地段(於菜巴剎對面),興建一座雙層木板屋,作為校舍。1921年初落成。1935年,因為學生不斷增加,於是增聘兩位教員。1939年,校舍旁又興建四間單層教室,併兼辦幼稚園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南侵,在1942年初民都魯淪陷,學校也同時遭殃,被日軍改為日文學校。1944年,聯軍反攻,民都魯幾乎夷為平地,僅學校與大伯宮廟僥倖無恙。

光復後

戰後1948年,學校奉當時殖民地政府之命,將學校遷往飛機場旁邊,增建兩座雙層木板校舍,而後另建兩排臨時課室,食堂及校長宿舍等。在1948年至1988年,約四十年之間,學校學生上課時都受到飛機起落之巨大噪音干擾,且校內排水系統不佳,每逢下雨,積水深達一尺多。當學生人數多達一千七百多人時,課室不夠,被逼分上下、午班上課。學校舊校址地契,於1984年屆滿,由於繼期申請不被批准,董事部再向政府力爭。終於在1983年獲得批准由於丹絨巴都路附近之一塊四英畝土地以供重校舍之用。1984年,董事部為籌建耗資三百餘萬令吉之新校舍,發出告社會人士書,籌募建校基金。當1986年中溝渠工程完成後,耗資一百七十萬令吉之新校舍工程,也在1986年10月中動工興建。新校舍為三座三層洋灰樓,內有三十六間課室及回教禱告室。另一座為雙層行政樓,樓下為校務處及牙科室;樓上為圖書館、會議室、音樂室及資料室。新校舍於1988年初竣工,並於當年5月15日正式啟用。董事部再次籌款建一座大禮堂。1989年正月,該座耗資八十萬令吉的大禮堂正式動工,於1990年三月竣工,並命命為“拿督葉明逸禮堂”.董事部向州政府申請一塊空地作為建立運動場之用。1992年,州政府正式批准學校旁邊一塊3.5畝的土建地運動場。1993年,進行填土,種草,圍籬笆等工程。1996年5月17日,學校運動場正式開幕,並當天舉行常年運動會。因課室不夠,董事部決定再建一陳新校舍和一座廁所。1996年3月,正式動工興建。1996年年尾竣工。此校舍(D座校舍)高三層,共有八間課室,兩間生活技能室及一間講台。1996年年低,雨蓋候車亭及走廊。1997年,建造成功泉及知識泉來美化學校。每間課室多裝四架風扇。辦公室新造一間冷氣休息室。1997年,本州副首席部長丹斯里拿督陳康南醫生宣布州政府批准民都魯中華公學分校。董事部申請到一塊位於吉都隆3英里,占地7.1依甲的土地。1998年,為了配合中華公學“八十大壽”,校方在禮堂旁建造學校紀念碑。在D座校舍前建一座交通花園及勤毅橋。此花園作為學生練習交通遊戲之用。因學校學生太多,而學校地方有限不能建更多課室。故此,董事部極力向政府申請以批准中華公學建立分校。1999年,增設電腦課程。耗資約三十萬令吉電腦室。2000年,建造雨蓋排球場,雨蓋籃球場及親善園。2001年,建造宏願碑及蘑菇亭。2002年,建造智慧亭。2003年,為了慶祝學校八十五周年,校方在行政樓與A座校舍之間建造了一座“全能碑”。2005年,中華公學分校竣工。

歷代校長


姓名

性別

年度

任期

吳錦秋


1919-1922

五年

施以德


1923

一年

張俊民


1924-1925

二年

林景秋


1926

一年

蔡培元


1927-1928

二年

余構容


1929-1931

三年

余劍光


1932-1934

三年

趙信侯


1935

一年

李秀添


1936-1937

二年

陳滌塵


1938-1940

三年

蘇煥明


1941

一年



1949-1961

十一年

謝國雄


1954

一年

何特關


1955-1957

三年

陳孔榮


1958

一年

盧榮璋


1962-1963

二年

黃應岳


1964-1972

九年

李任蘭


1973

一年

余啟康


1974-1978

五年

餘澤儀


1979-1990

十二年

劉友實(代校長)


1990(九月)-1992(五月)

二年

麥君光


1992(五月)-2004

十二年

許統一


2005

一年

許巧玉


2006-今

現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