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穆公

丘氏開姓始祖——穆公
邱氏本為丘氏。西漢武帝劉徹納董仲舒“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對策,廢黜百家,獨尊儒術,避孔丘諱,令丘加“邑”(“阝”)部改為邱。金明昌三年(1192年)金修曲阜孔廟,命臣庶迴避孔丘之名,其域內丘姓改邱姓。但影響最大,範圍最廣泛的一次丘改邱姓,是清雍正三年(1725年)因尊孔避諱孔丘之名,雍正帝詔令丘加邑(“阝”)為邱。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古梅州石窟都大坑頭丘氏始祖二十一世、民國參議院議員丘逢甲等,以姜太公子孫得姓於姜太公封國之國都營丘,早於孔丘,無先人避諱後人之理為由,在粵閩兩地登報呼籲族人恢復祖先肇姓之丘。因此,閩粵台部分族人聞之回響。但國之多數族人因不知情,或因涉及法律戶籍等諸多問題,仍然使用邱姓。故今丘、邱通用。台灣省丘姓,在日本侵占台灣時曾被迫改姓岡本、岡林、岡田等日本姓,1945年光復後,奉令復為丘姓。1955年《第一妣異體字整理表》將“邱”作為“丘”之異體字予以淘汰。1988年《現代漢語通用字表》乃確認“邱”作為姓氏使用時為規範字。
丘氏的開姓始祖究竟是誰呢?縱觀古籍,名字之前冠有“丘”字為氏者,最早見於《孔子家語》中“長事齊君”的丘吾子公。公元前521年,孔子三十一歲適齊,目送丘吾子公因孝奔水而卒。之後,《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即公元前519年,又有邾人城翼的邾大夫丘弱公。春秋戰國時期,還有魯國左史、號稱文宗史祖的《左傳》作者、史稱左丘明的丘明公。而最早述我丘氏由來的是:東漢末應劭字仲遠撰《風俗通》云:“丘氏、魯左丘明之後。又:齊太公封營丘,支孫以地為氏,世居扶風。(西)漢末,丘俊持節江淮,屬王莽篡漢,遂留居江左,居吳興”。唐《元和姓纂》云:“丘:齊太公封於營丘,支孫以地為姓,世居扶風。左傳,邾大夫丘弱”。又“扶風:漢平帝時,丘俊持節安撫江淮,屬王莽篡位,後俊遂留居江左,居吳興”。又:“吳興:丘俊居吳興烏程。松江太守丘靈鞠生遲,梁永嘉太守。五代孫仲升,唐開臨尉,宋西侯丘道讓,亦俊後,七代孫悅,岐王傅,昭文學”。又“河南:後魏獻帝七分國人,以弟豆真折為丘敦氏,封臨淮王,孝文帝(471—476)改為丘氏”。其後有《文淵閣·四庫全書·氏族大全·卷十一》載:“丘:宮音。河南。齊太公封於營丘,其後以地為姓。”《姓考》、《姓篇》云:“丘,齊太公封營丘,子孫以地為氏”。《著姓》云:“左丘明蓋姓丘而官為左史”。孔府檔案《左傳精舍志·卷五》云:“左子先世,系出姜姓,太公封於營丘,嫡子丁公伋立為諸侯,支子印,遂以丘為氏”。《聞喜縣誌》云:“丘氏,毌丘儉之後。”《中華姓氏故事》云:“齊獻公呂山封其弟呂貸為大夫,食邑營丘,準其以祖先建國之都邑營丘為氏,呂貸始以丘為氏”。綜合以上諸說,以“齊太公封於營丘,支孫以地為姓,世居扶風”為早,而此卻並未指出“齊太公支孫”的名諱。
1845年以前,全國各地的族譜均無開姓始祖的記載,直至清道光丙午年(1846年)江西萬載、湖南瀏陽、平江的邱義興、邱大凰、邱大和、邱祥葵、邱發盛、邱禮魁等編纂的《邱氏族譜》首次出現了“穆公”之說,並稱其為“姜太公支子,周成王三十六年封於營邱,其後以地為姓。”
1872年,丘毓錕到上杭拜祖時,將江西萬載、湖南瀏陽、平江的邱義興、邱大凰、邱大和、邱祥葵、邱發盛、邱禮魁等編的稱上杭太拔三五郎,屬穆公五十八代孫的《姜太公源流世系》傳至藍市(即今上杭蘭溪鎮),稱太拔三五郎的“自出之祖即念三郎公”。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江西興國舉人邱毓錕編《江西興國邱氏聯(七)修族譜》抄襲了江西萬載、湖南瀏陽、平江的邱義興、邱大凰、邱大和、邱祥葵、邱發盛、邱禮魁等編纂的《邱氏族譜》,沿稱:“周成王三十六年封姜太公支子穆公於營丘以地名為丘姓。”並在上杭三五郎之上至穆公54世間填充了“二居士——三郎法言”共16世先祖,稱上杭太拔三五郎為穆公71世。
光緒三年(1877)丁丑歲,中都上塘廈設局續修《上杭丘氏世淵公支譜》,江西興國癸酉科舉人邱鴻猷者攜有興國丁卯(1867)科舉人邱毓錕修刻族譜一卷至上杭中都上塘廈,中都人邱鳳岡修譜即將上杭太拔三五郎編為穆公71世。後上杭將“穆公”為丘氏開姓始祖之說傳遍海內外。
1993年廣東大埔邱陵、邱雲編《金山丘氏大成譜》豐富和發展了江西萬載、湖南瀏陽、平江,江西興國和福建上杭對姜太公的描述,稱“太始祖姜太公 炎帝神農之後,商朝庚丁八年(公元前1139年)己酉生於河南汲縣,長而有文武才,曾為商朝灌檀令。後因紂王無道,避居東海之濱。有聞文王振作遂西入於渭水之磻溪而居。年八十遇文王后,為師尚父,佐周灰紂,受封于山東,國號齊,都營丘。以支孫取“營丘”之丘為氏,乃源自太公,故追尊為太始祖。妣司馬氏,生三子;長子伋(即齊丁公),次子將具,三子穆。一女邑善,為周王后。”“始祖穆公,太公支子(第三子),居河南開封府封丘縣,以十八氏支孫開丘氏,尊穆公為始祖。妣古氏,生二子:長子銶、次子鑼(幼殤)。”
1995年5月,台灣人邱正吉在廣東饒平看到邱陵、邱雲1993年編的《金山丘氏大成譜》後,即往山東臨淄尋根,並在山東臨淄的將太公祠側興建“丘穆公祠”,1996年4月建成竣工。
2004年8月,《山東省志·諸子名家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姜太公志》出版,其在姜太公生平中載:“太公三子為丘穆公。太公封齊,都營丘,命其三子鎮守營丘,以封地為氏,而為丘氏,卒謚穆公,故丘穆公為丘(邱)氏之開姓始祖”。
明天啟三年(1623),山東肥城丘雲街續輯,左丘明六十九代孫邱玉潔清增輯《左傳精舍志》稱:“印,左子先世,系出姜姓,太公封於營邱,嫡子丁公伋立為諸侯,支子印遂以邱為姓。印生。”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江西都昌縣周溪鎮馬山村口頭丘《邱氏族譜》稱:“開姓祖遐公,周成王時,呂尚曾孫,拜爵命卿居營丘,子一:紹。”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蘄春、武穴、鄂州、黃石、大治、陽新、通山《邱氏聯譜》:《邱氏族譜》“淋公,隱居營丘,始易姜為邱姓也。”
清嘉慶十九年(1814)江西黎川縣《禮范石溪邱氏族譜·歷代源流·卷之一》稱:“太公 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前1139—前1015)。居東海之濱,釣於渭水,得遇文王,封為太師,後佐武王伐紂有功,受封於齊國營邱之邑,其後子孫遂以邱為姓焉。妣趙氏。生子一:叔亮。”
嘉慶十九年(1814),河南《泌邑邱氏族譜》稱:“毌丘興丘儉(?~255)即毌丘儉,字仲恭,後改丘姓,三國時魏國將領,河東聞喜人。”
記事至道光五年(1825)的《清源上邱邱氏宗譜錄》稱:“安公,居營邱,以邱為姓,邱姓之祖得氏之所由始也。妣氏生卒世遠莫稽,子:明公。”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福建於福建仙遊縣戚友朗編撰《仙邑鳳崗邱氏族譜》、清光緒三十二年(1907年)福建永春縣桃城長安村邱氏祠堂藏《堂前邱氏族譜》稱“安公,齊太公七世孫也,襲封營丘,遂以邱為姓。”2005年間,福建石獅譜稱:“安公為姜太公丁公裔孫齊獻公七世孫”。
2006年,重慶墊江籍今居長壽的有宗親編造的《河南堂丘氏弱公世系簡譜》稱:“弱公 姜太公末子,原名姜倪、呂倪。西周成王六年癸未生於營丘,小名弱。成王二十六年行弱冠禮,太公按支子以生地賜封丘氏,為丘氏開姓始祖(一世祖),成王賜封魯附庸邾國卿士大夫,並賜郳來為採食家邑,周昭王二十三年始著丘氏族傳,立丘氏宗法傳後裔。弱公嫡裔按周制封建周禮宗法世襲邾國大夫,立族傳時已耋年,四世同堂,卒葬失記。妣姬氏。生子:豎、立。”此說無據可考。
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的開姓始祖,而開姓始祖只能是一個,改姓始祖或隨姓始祖或開系始祖可能有若干個。但綜觀各地族譜,我各地丘氏過去認定開姓始祖共有所謂印公、遐公、淋公、叔亮公、安公、穆公、弱公七大世系。認定毌丘儉公改姓始祖的只有一個世系。鑒於丘氏開姓始祖的名諱字號及生平事跡,在正史和古之經書典籍中均無記載,根據“始祖居中,左昭右穆。一世為昭,二世為穆;三世為昭,四世為穆;五世為昭,六世為穆;單數世為昭,雙數世為穆”的古代廟制,太公嫡子丁公呂伋繼承齊君大位必然為昭,太公支孫,屬居穆位。為在紀念開姓始祖時方便稱謂,以居穆位之公簡稱“穆公”,符合情理和古制,也得到了海內外絕大多數宗親的認同。故邱家儒總編提出《中華丘(邱)氏大宗譜》確認2004年8月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山東省志·諸子名家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姜太公志·生平》中的記載,以“穆公”為中華丘(邱)氏之開姓始祖,是符合廣大宗親意願的。今後,望海內外廣大宗親沿用“穆公”為中華丘(邱)氏之開姓始祖的稱謂。
江西贛縣 邱冠瑛敬撰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