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內容介紹

本書是山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十五”重點課題“山東民辦教育發展戰略研究”的成果。
2002年注定是中國民辦教育發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的6月,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向九屆人大第二十八次常委會提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草案)》,《草案》的內容隨之公布,引發了社會的廣泛討論。但因立法委員對《草案》中“合理回報”、“營利”等問題的爭論太大而導致《民辦教育促進法(草案)》三次提請審議都沒有通過。就在社會各界認為《民辦教育促進法》將擱置一段時間,2002年行將結束的時候,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於12月28日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這是中國教育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一刻,它標誌著中國當代民辦教育從此開始了依法獨立發展。
中國當代民辦教育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適應社會的需要而自發產生的,它既是中國歷史上的民辦教育在新形勢下的復興,也有自己的特點。從開始復興到今天,當代民辦教育經歷了兩次發展高潮:一次在1992年到1992年到1994年間;一次自1999年至今。這兩次發展高潮的出現都和政府的政策密切聯繫在一起,也受到政策的鼓勵或制約。當代民辦教育的發展因此被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1978年到1996年,民辦教育開始復興、發展並形成第一次高潮,同時通過各種方式追求自己的合法地位和各個辦學層次面向民辦教育開放;政府主要是通過行政政策和部門規章對民辦教育進行規範和管理。第二個階段從1997年到今天,民辦教育進入了各個辦學層次,開始依法獨立發展;政府先是通過行政法規(1997年的《社會力量辦學條例》),繼而通過法律(《民辦教育促進法》)對民辦教育實施管理和監督。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當代民辦教育完成了從體制外向體制內轉變的過程,成為整個教育事業的、依法獨立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受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社會進步及地域文化的影響,各個地區民辦教育發展的內容和進度明顯不同,呈現出發展不平衡的特徵。山東是中國民辦教育的發祥地,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在這裡創辦私學並首次形成規模,成為中國民辦教育的正式開始。先秦至兩漢的七百多年裡,山東一直是全國民辦教育的中心。此後因戰亂、政局動盪和全國經濟中心的轉移,山東失去了全國民辦教育中心的地位,但以私學為主的民辦教育繼續發展,直至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教育領域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將私人辦學收歸國有,全面實行國家舉辦和國家管理。山東人民有著發展民辦教育的優良傳統。
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開始與深化,山東的民辦教育也開始復興並發展起來。當代民辦教育在山東的發展,與全國民辦教育發展的軌跡基本一致,只是具體內容和步伐上不完全一樣。與同處沿海地區的其他諸省不同,受傳統習慣意識的束縛,山東的民辦教育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開拓性不足,發展相對緩慢。民辦教育理論研究和探索也比較落後,有創造性的理論探索與創造不多。以1997年《社會力量辦學條例》的頒布為契機,山東的民辦教育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民辦學校和在校生規模持續快速增長,進入民辦教育的投資大幅度增長並趨向多元化,教職工隊伍持續擴大並發生了質的變化,民辦教育的辦學環境、民辦學校的內部管理和教學質量、生源質量等均有較大程度的提高。對民辦教育實踐和理論的探討也隨著實踐的深入而開始受到重視。2000年,山東省教育廳明確提出,到2010年山東省的高等教育在校生要達到150萬人,其中民辦高校占三分之一。這促進了民辦教育的發展。到2002年,在山東省,民辦教育已成長為教育事業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成為教育領域的一大熱點。《民辦教育促進法》的頒布實施,必將帶動山東的民辦教育進入一個高速度、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為抓住新機遇,有效地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創造適合民辦教育健康協調 發展的外部環境,形成全省統一的教育市場,促進山東省民辦教育加速發展,經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批准,我們於2002年10月依託山東英才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山東民辦教育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對山東省民辦教育,包括民辦高等教育、民辦中國小教育和民辦學前教育的發展現狀、特點,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等進行考察和研究。山東英才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夏季亭研究員任課題組組長,學院民辦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賈東榮副所長具體負責課題的實施,並邀請山東省教育廳發展規劃處毛有高處長、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處張兆松調研員擔任顧問。
在一年多的時間裡,我們在山東省教育廳發展規劃處、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處、山東省民間組織管理局等單位的支持下,蒐集了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省民辦教育發展的部分資料,對濟南、青島、濟寧等市的部分中等民辦學校、幼稚園進行了調研,並進行了問卷調查。在綜合分析上述材料的基礎上,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和研究。賈東榮還到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師從張錫恩教授做了一年訪問學者,以提高理論分析能力和對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認識。
考慮到民辦教育涉及領域的廣泛性和山東省民辦教育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我們採用了專題研究的方法。這樣做的好處是便於對相關問題逐一進行深入細緻的分析,弊端是各個專題之間的某些內容時有重複。在材料分析上,我們採取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我們選擇山東省民辦教育的歷史變遷、山東省當代民辦教育發展的現狀與特點、民辦教育的外部環境、民辦教育的投資與融資、民辦教育發展的不平衡和民辦學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六個專題作為分析和探索的重點。
第一篇《山東——中國民辦教育的發祥地》,主要是在勾勒山東省民辦教育發展的歷史脈絡的基礎上,重點分析和探討春秋時期山東成為中國民辦教育發源地及戰國兩漢時期山東作為全國民辦教育中心的歷史背景和成因,簡要分析近代“登州文會館現象”的形成,並探索作為局部地域的山東省的民辦教育發展的歷史規律和影響因素,為當代民辦教育的發展及政策取向提供借鑑。
第二篇《山東省民辦教育的現狀與特點》,主要是歸納當代山東民辦教育發展的概況、特點與發展的趨勢,並述及當代民辦教育復興和發展的時代背景。
第三篇《山東省民辦教育外部環境研究》,主要是對當代民辦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規的演變過程進行梳理,探討民辦教育存在和發展的法律基礎,進而對山東民辦教育的法制環境、行政管理環境、市場環境等進行分析,找出問題和不足,並提出相應的對策。
第四篇《山東省民辦教育投融資研究》,主要是對山東當代民辦教育的辦學模式、經費來源與構成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總結山東省民辦教育投資、融資的特點與存在的問題,介紹主要的融資渠道,探討解決民辦教育“ 融資難”、投資不足、經費來源渠道單一等問題的辦法。
第五篇《山東省民辦教育發展不平衡研究》,主要是從巨觀上對山東省民辦教育發展的層次性差異、區域差異、城鄉差異、辦學機構類型差異和校際差異等進行總結和分析,探討民辦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處理民辦教育與國辦教育的關係、發展民辦教育的一些思路和建議。
第六篇《山東省民辦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研究》,主要以民辦高等教育為例,對民辦學校師資隊伍的現狀、特點、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分析,提出在當前環境下建設民辦教育師資隊伍的對策和建議。
在上述分析和研究的基礎上,我們提出了山東省民辦教育發展的定位和政策取向:根據不同層次教育產品的公共性和私人性的強弱,確立民辦教育在學前教育、中等與高等職業教育、職業技能培訓領域的核心主導地位,以及民辦教育在義務教育、普通高中階段和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補充地位。在 政策取向上,通過法律、經濟、信息服務等巨觀調控手段為民辦教育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構建全省性的教育市場;通過政策引導和設立專業金融機構等方式為民辦教育投融資提供便利;引導民辦學校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和現代管理制度,依法獨立發展。
最後,我們認真回顧了山東英才職業技術學院辦學六年來的發展歷程,總結了英才學院的辦學實踐及向其他領域如業餘培訓、高中教育、學前教育等延伸的經過,歸納了英才學院在辦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挫折及經驗,作為全書的附錄,以便讀者能感性了解1998年以來山東省民辦學校生存和發展的情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