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義十二和建導綱要

民族大義十二和建導綱要

民族大義十二和建導綱要,一本立足於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的主題的特色教材。

基本信息

圖書簡介

該書為廣西民族大學國家精品課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所使用的特色教材。立足於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的主題,以中共黨中央、國務院2005年中國民族理論政策觀點從12個方面作出概括(簡稱“民族理論政策十二條”或“十二條”)。該書根據統編教材《中國民族理論新編》框架,結合廣西本土特色,為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精品課程學生“自馭舟”互動學習所參考。

版權資訊

作者:龔永輝
出版社:廣西民族出版社
頁碼:254頁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9787536357136

作者簡介

龔永輝,民族理論與政策學科帶頭人,碩士生導師、研究員 男,壯族,1957年生,廣西隆林縣人,廣西師範大學歷史系歷史專業畢業,獲史學學士學位,研究員。現為南寧市人大代表,自治區政協委員,全國現代教學藝術研究會副秘書長。獨立發表科研成果近200萬字,出版專著族際識徠,民族意識調控說,發表系列論文多篇;策劃並組織撰寫100冊聚焦“八桂精神”的大型叢書相思湖文龍,2003年牽頭申報“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專業碩士點獲得批准,在國內同專業中首次開設“民族問題與國家安全”研究方向。

創作團隊

龔永輝 楊社平 覃慧寧 蔣世標 黃興球 郭亮 李大慶 何文鉅 趙筠 唐麗娜 黃陽華 周麗華

圖書編寫背景

編寫緣由

《民族大義十二和建導綱要》立足於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的主題,緊緊扣住黨中央、國務院2005年對民族理論政策觀點從12個方面作的概括,是我們在課程自馭舟的混合學習環境中形成的精品課程特色教材。推出特色教材並不是要取代統編教材,而是作為可持續創新發展的輔助教材,根據統編教材《中國民族理論新編》的具體章節,給出更豐富、更切合地方實際,也更能體現地方特色的學習資料,以最佳化學習效果。

編寫基礎

《民族大義十二和建導綱要》是在《民族大義十二和》電子叢書的基礎上編寫的。以往,我們通過建立“民族理論政策十二條”與廣西12個世居民族的對應關係,將民族理論政策體系與具體區域民族實際結合起來,打造了《民族大義十二和》電子叢書的初級版。“十二和”原為唐貞觀年間的雅樂,依序為豫和、順和、永和、肅和、雍和、壽和、太和、舒和、昭和、休和、正和、承和。《民族大義十二和》電子叢書也就依“十二和”雅樂之序,將學習“民族理論政策十二條”的心得演繹成電子叢書的12個分冊——
《豫和集:民族及其共同特徵》,對應“十二條”之一;
《順和集:科學發展的民族史觀》,對應“十二條”之二;
《永和集:社會主義的民族族性》,對應“十二條”之三;
《肅和集:民族問題的範疇與特性》,對應“十二條”之四;
《雍和集:我國民族問題的建導戰略》,對應“十二條”之五;
《壽和集:我國民族事務的處理原則》,對應“十二條”之六; 《太和集:建導民族和諧的根本理念》,對應“十二條”之七;
《舒和集:統一多民族中國的最佳選擇》,對應“十二條”之八;
《昭和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對應“十二條”之九;
《休和集:共建民族繁榮的中心任務》,對應“十二條”之十;
《正和集:引導民族進步的切實舉措》,對應“十二條”之十一;
《承和集:促進民族發展的關鍵戰備》,對應“十二條”之十二;
《民族大義十二和》各分冊均由四大板塊構成,分別為:“焦點指月談”、“諸和三稜鏡”、“鄉土萬花筒”、“建導情趣園”。

教材前景

為了和後來的學習參與者共同推進《民族大義十二和》電子叢書的升級,我們推出了這本作為建導綱要的特色教材。本教材也是由“焦點指月談”、“諸和三稜鏡”、“鄉土萬花筒”、“建導情趣園”四個板塊組成,概要反映12分冊的內容格局。各位學習參與者可能根據本教材去發現,去探索,並繼續在這個格局中建導相關內容。憑藉“一軸兩翼四環扣、多元一體六結合”的課程自馭舟,我們有理由期待各位參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建導出更新、更美、更優秀的《民族大義十二和》。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焦點指月談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新體系
以"F+M“為特色的混合式學習方法
Moodle平台學習操作指南

第二部分 諸和三稜鏡

豫和三稜鏡
順和三稜鏡
永和三稜鏡
肅和三稜鏡
雍和三稜鏡
壽和三稜鏡
太和三稜鏡
舒和三稜鏡
昭和三稜鏡
休和三稜鏡
正和三稜鏡
承和三稜鏡

第三部分 鄉土萬花筒

豫和萬花筒
順和萬花筒
永和萬花筒
肅和萬花筒
雍和萬花筒
壽和萬花筒
太和萬花筒
舒和萬花筒
昭和萬花筒
休和萬花筒
正和萬花筒
承和萬花筒

第四部分 建導情趣園

魔燈風雲錄
自馭舟遊記
我們的得意之作

圖書內容簡介

第一部分 焦點指月談

“焦點指月談”通過對課程內容及教學形式進行初步解讀,讓學生聚焦民族大義。借佛經故事<指月談>為喻,意在強調學習的目標和過程,讓參與者在閱讀、思考和發現中領悟、歸納出教學目標所指的民族理論政策知識,並獲得正確的認識。

第二部分 諸和三稜鏡

諸和三稜鏡按照《民族大義十二和》的專題順序給了三個視角:統編教材的相關章節、建導師團隊的專題論文、學術前沿的相關論文。透過這三個視角的綱目、索引和摘要,我們可以對”十二和“相關專題的課程內容進行三省三思。

第三部分 鄉土萬花筒

鄉土萬花筒主要是將各個專題與廣西民族社會實際相結合,通過對廣西社會經濟文化以及12個世居民族相關現象的觀察和描述,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體會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

第四部分 建導情趣園

建導情趣園立足於參與者的自我學習和成長實際,運用形象化和個性化的方式,記錄學習過程,抒發學習感悟,展示學習心得,歷練學習意志,從而促進認識向行為的真正內化。

書摘

“民族”是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形成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一般來說,民族在歷史淵源、生產方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以及心裡認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徵。有的民族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宗教起著重要作用。
在當今世界,民族問題具有普遍性、長期性、複雜性、國際性和重要性。

教學模式

本課程式的創作團隊成員在民族觀教育中引入建導方法,使教師角色從“講解師”轉換為“建導師”,教學方法在新理念的支持下發生了根本的變革。先是在觀念上把“民族理論與政策”這一課程比喻為“課程自治區”,把各位學生稱為“課程自治區主席”。課程開始時要求各位學習者作“主席”就職報告,課程之中還提供“課程自治區主席的資治通鑑”,課程結束要學生作“主席”述職報告。經過“課程自治區”的建導,形成了“一軸兩翼”的特色優勢:“一軸“即”十二和“教學資源庫,“兩翼”即建導方法和網路技術。在此“一軸兩翼”的特色優勢基礎上,進一步打造“民族理論與政策課程自馭舟”。

技術支撐點

“課程自馭舟”教學模式的技術支撐點是Moodle平台。 Moodle是一款非常優秀的課程管理系統,我國通常稱之為教學平台。這一平台操作簡便,其功能突出表現在對課程內容的建設、教學活動組織安排及教學評價的支持。整個平台以校園網伺服器、課程管理系統、後台資料庫為支持,管理員及課程教師具有對平台的課程管理、用戶管理、平台界面網站的管理許可權,平台功能由不同的模組組成。
廣西民族大學Moodle網路教學平台架設在校園網專用伺服器上,建設有“民族理論與政策”網路課程。課程內容的製作與教學活動的安排等功能都是以模組化的工具來進行操作的。教學內容有幾種呈現形式,如添加文本內容、添加圖文網頁、添加檔案或網站的連結、顯示已分享檔案夾等,教師可以線上製作教學大綱、課程通知等相關信息,靈活地管理各種教學媒體資源。
網路平台提供了多種教學活動形式,如心得報告(日記)、部落格、討論、作業、測驗、wiwi、調查、辭彙表、作品作業互評、線上聊天、課程信箱等。此外,Moodle平台具有良好的教學評價功能,除了具有作業、測驗的線上發布與評價功能外,還具有學生活動的跟蹤統計、學生成績薄、學生作品的互評等功能。

模式結構

基於共識建導理念和Moodle網路平台的“課程自馭舟”教學模式,是在充分認識現代教育理念、教育教學理論和認識論的前提下,以共識建導理念為指導,以網路技術為支撐,體現現代教育技術特點,在“民族理論與政策”課程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比較穩定的教學程式及方法的策略體系。 這個模式的基本結構由四個環節(要素)組成,分別是:課堂導入,自習自測;自由建導,專題解惑;興趣聯盟,集群攻關;多層回顧,課際連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