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紀年

民國紀年

民國紀年是中華民國的國家紀年方式,由中華民國政府規範頒布,表記時稱作中華民國××年,簡稱民國××年、民××。這種紀年方式以公元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為元年,與公元紀年相差1911年,月、日、置閏則同公曆。依照民國紀年制定的曆法又稱國曆。次年(1912年)元旦正式就職,通電各省,頒訂國號為中華民國,並且不再使用帝制的年號,以黃帝紀元4609年11月13日(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並改用公曆。這是因為中華民國元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創建者金日成的出生年份、以及日本大正天皇的登基年份均為公元1912年的緣故,純屬巧合,三者並無任何關係。

概述

清宣統三年辛亥年(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於武昌起義,推翻清朝帝制。湖北軍政府的文告和各省回響的宣言不使用年號,使用黃帝紀元;但革命黨人討論成立共和政府時,認為黃帝紀年也不合民主共和的宗旨。各省代表於十二月二十九日在南京召開臨時大總統選舉大會,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次年(1912年)元旦正式就職,通電各省,頒訂國號為中華民國,並且不再使用帝制的年號,以黃帝紀元4609年11月13日(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並改用公曆。中華民國成立前的紀年可用“民前”,例如,民前一年就是1911年。

值得一提的是,民國紀年的起始年份,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主體紀年和日本大正天皇在位期間(1912年至1926年)的日本年號“大正”一致,即中華民國的“民國N年”,同時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主體N年”和日本“大正N年”(至1926年大正天皇駕崩為止)。這是因為中華民國元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創建者金日成的出生年份、以及日本大正天皇的登基年份均為公元1912年的緣故,純屬巧合,三者並無任何關係。此外,民國紀年為全世界使用第二長連續不間斷之單一國家紀年法,僅次於蘭芳共和國於1777年到1884年的紀年法(蘭芳元年到蘭芳一百零八年),此紀錄於2020年將被超越。

值得注意的是,民國紀年沒有法定的規範機關,僅有中華民國內政部民政司的禮制行政科製作國民歷,以方便民眾查詢曆法之用;相關法律中也僅有《公文程式條例》第六條規定中華民國政府公文必須註記國曆日期。2006年,當時執政的民進黨政府曾提倡廢除民國紀年、全面改採公元紀年,但最後無疾而終。

換算方法

公式:公元紀年—1911=“民國”紀年

此外,1月1日稱“開國紀念日”(紀念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10月10日是“中華民國國慶”、“雙十節”(紀念1911年10月10日由資產階級代表的國民黨領導的“武昌起義”,推翻了封建帝制,具有劃時代意義)

標準寫法

根據《中華民國國家標準法》CNS 7648《資料元及交換格式–資訊交換–日期及時間的表示法》(與ISO 8601類似),紀年可用公元,也可冠以大寫“R.O.C.”字母用民國紀元。例如,2013年(中華民國102年)1月1日可寫作“2013-01-01”或“R.O.C.102-01-01”。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權之紀年

宣統(1909年1月22日-1912年2月12日;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清宣統帝溥儀之年號。

洪憲(1916年1月1日-1916年3月22日):中華帝國皇帝袁世凱之年號。

明治(1868年1月25日—1912年7月30日):日本明治天皇之年號、日本殖民時台灣使用的年號(1895年-1912年7月30日)。

大正(1912年7月30日—1926年12月24日):日本大正天皇之年號、日本殖民時台灣使用的年號。

昭和(1926年12月26日—1989年1月7日):日本昭和天皇(-1947年5月2日)、日本昭和天皇(1947年5月3日—)、日本殖民時台灣時(—1945年)使用的年號。

平成(1989年1月8日—):日本天皇明仁之年號

大同(1932年3月9日—1934年2月28日):偽滿洲國之年號。

康德(1934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偽滿洲國之年號。

檀君紀元(?-1948年8月14日;1948年9月25日—1961年12月31日):大韓民國之年號。

大韓民國(1948年8月15日—1948年9月24日;1962年1月1日-):大韓民國之年號 。

主體(1997年9月9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之年號。

維新(1907年—1916年):越南阮朝阮福晃之年號。

啟定(1916年—1925年):越南阮朝阮福昶之年號。

保大(1926年—1945年9月2日):越南阮朝阮福晪之年號。

曆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