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紀年

黃帝紀年

黃帝紀年是根據黃帝歷和天干地支以及帝王世系表推算的華夏人文初祖黃帝即位以及創製曆法的時間為華夏紀年元年的紀年方式。華夏族是最早創製曆法的民族之一。2007年2月1日下午。第一發起人許文勝向新民網表示,要通過該倡議“喚醒國人、恢復和保留自己的傳統文化,但不抵制外來文化”。他說,“我們的傳統文化很好,是第一個開始紀年的,中國人可用自己的紀年”。榮松和孫虹鋼也向新民網表示,支持許文勝1月30日發起的《中華紀年應恢復“黃帝紀年”》倡議,中華紀年應恢復“黃帝紀年”。

基本簡介

黃帝黃帝

黃帝紀年是根據黃帝歷和天干地支以及帝王世系表推算的華夏人文始祖黃帝即位以及創製曆法的時間為華夏紀年元年的紀年方式。因為乾支紀年據說是從黃帝開始的。傳說黃帝時代的大臣大撓“深五行之情,占年綱所建,於是作甲乙以名日,謂之乾;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乾支相配以成六旬。”而公元前2697年剛好是乾支紀年的開始——剛好是甲子年。華夏族是最早創製曆法的三大民族之一。

為了有利於將來的全球化,黃帝紀年可以命名為華歷,華曆元年應為甲子年。

相關記載

黃帝黃帝

漢代史書《漢書·律歷制上》就記載了先朝的古六歷,即黃帝歷、顓頊曆、夏曆、殷歷、周曆、魯歷。《漢書·律歷制上》“故自殷周,皆創業改制,鹹正曆紀,服色從之,順其時氣,以應天道。三代既沒,五伯之末史官喪紀,疇人子弟分散,或在夷狄,故其所記,有黃帝、顓頊、夏、殷、周及魯歷……傳黃帝調律歷,漢元年以來用之……案漢元年不用黃帝調歷,壽王非漢歷,逆天道,非所宜言,大不敬。”《後漢書·律歷中》也有“逵論曰:“太初曆冬至日在牽牛初者,牽牛中星也。古黃帝、夏、殷、周、魯冬至日在建星,建星即今斗星也……案曆法,黃帝、顓頊、夏、殷、周、魯,凡六家,各自有元。光、晃所據,則殷曆元也。”以及《律歷下》有“論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之分尚矣,乃有皇犧。皇犧之有天下也,未有書計。歷載彌久,暨於黃帝,班示文章,重黎記注,象應著名,始終相驗,準度追元,乃立歷數。天難諶斯,是以五、三迄於來今,各有改作,不通用。故黃帝造歷,元起辛卯,而顓頊用乙卯,虞用戊午,夏用丙寅,殷用甲寅,周用丁巳,魯用庚子。”《尚書·周書》“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亦敢殄戮用乂民,若有功。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於天下,越王顯。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曆年,式勿替有殷歷年。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文子·精誠》和《淮南子·覽冥訓》也有“老

子曰:昔黃帝之治天下,理日月之行,治陰陽之氣,節四時之度,正律歷之數,別男女,明上下,使強不掩弱,眾不暴寡,民保命而不夭,歲時熟而不凶……故於此時,日月星辰不失其行,風雨時節,五穀豐昌,鳳皇翔於庭,麒麟遊於郊。”就連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三代世表》里也寫到:“余讀諜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稽其歷譜諜終始五德之傳”。並在《史記·曆書》云:“太史公曰:神農以前尚矣。蓋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訊息,正閏餘,於是有天地神祇物類之官,是謂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亂也。”漢代《大戴禮記·五帝德》云:“黃帝黼黻衣,大帶黼裳,乘龍扆雲,以順天地之紀,幽明之故,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穀草木,故教化淳鳥獸昆蟲,歷離日月星辰。”古六歷不僅在史書上有記載,考古文物也有證實。1972年山東省臨沂市出土的銀雀山漢簡就詳細記載了顓頊曆。所以黃帝歷是真實存在過的,也是漢字史書記載能夠從未中斷的原因。從古代起,每個朝代都要“立正朔”,夏朝時,以冬至月為正月,按乾支記年法是第一個月,即“子”月;商朝改正朔,推後一月,周朝又改正朔,又推後一月,漢朝定立太初曆,以後每朝雖然仍然立正朔,但民間不再改變,始終以正月為新年,但“子”月仍然維持在11月。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曆之符號。天干最晚在夏朝已經開始,明顯的證據是夏朝後期有帝王叫做孔甲、胤甲。另外考古發現在商朝後期帝王帝乙時的一塊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當時的日曆。

這也說明在商朝時已經開始使用乾支紀日了。根據考證,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曾發生一次日食。這是中國使用乾支紀日的比較確切的證據。但是正式將這十個符號命名為天干應該與地支有關:乾為主幹,支為分支,兩個相對的命名應當是一起出現的。華夏用這六十對乾支來表示年、月、日、時的序號,周而復始,不斷循環,這就是乾支紀法。乾支法在中國古代一直使用,從未間斷。雖然後來中國帝王們使用的是在位年號紀年法,但天干地支紀年從來沒有放棄使用,因此天干地支就可以為推算黃帝創製曆法的時間提供參考。更重要的是,關於曆法《周髀算經》里有:“陰陽之數,日月之法。十九歲為一章。四章為一蔀,七十六歲。二十蔀為一遂,遂千五百二十歲。三遂為一首,首四千五百六十歲。七首為一極,極三萬一千九百二十歲。生數皆終,萬物復始。天以更元,作紀曆。”黃帝紀年這個概念雖然一直沒有提出,但實際上黃帝紀年已經存在了幾千年。

帝王世紀

《帝王世紀》與黃帝紀年:

另外,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是專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跡的一部史書,所敘上起三皇,下迄漢魏。內容多采自經傳圖緯及諸子雜書,載錄了許多《史記》及兩《漢書》闕而不備的史事,分星野,考都邑,敘墾田,計戶口,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皇甫謐是西晉學者、醫學家,博覽儒家經典百家,人稱“書淫”,著有《帝王世紀》、《玄晏春秋》、《年曆》等。現存的《帝王世紀》計有十卷,其中第一卷記天地開闢至三皇;第二卷記五帝;第三卷記夏;第四卷記殷商;第五卷記周;第六卷記秦;第七卷記前漢;第八卷記後漢;第九卷記魏;第十卷記歷代星野、墾田及戶口。是繼史馬遷《史記》之後,第二個整理歷代帝王世系的歷史書典。

《帝王世紀》對歷代帝王世系也作了較為詳盡的介紹,其序列是:

太昊(伏羲):

女媧:……

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

黃帝:……

少昊:……

顓頊:……

帝嚳:……

帝摯:帝摯之母位於帝嚳四妻最末,而摯於兄弟最長,得登帝位,帝摯封異母弟放勛為唐侯。摯在位九年。

堯帝:……

舜帝:……

夏:“自禹至桀,並數有窮,凡十九王,含四百三十二年。禹一、啟二、太康三、仲康四、相五、羿六、寒浞七、少康八、杼九、槐十、芒十一、泄十二、降十三、扃十四、厪十五、孔甲十六、皋十七、發十八、桀十九。”

商:“商之饗田也,三十一王。是見居位者實三十王,而言三十一王者,兼數太子丁也。自湯傳位至紂,凡六百二十九年”,即成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大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紂。

周:“自克殷至秦滅周之歲,凡三十七王,八百六十七年”。世系王號是: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厲王、宣王、幽王、平王、桓王、莊王、厘王、惠王、襄王、頃王、匡王、定王、簡王、靈王、景王、悼王、敬王、貞定王、元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元安王、夷烈王、顯聖王、慎靚王、赧王。

秦:“自昭襄王滅周至子嬰,凡四王二帝,合四十九年。昭襄王一,孝文王二,莊襄王三,始皇帝四,胡亥五,子嬰六。”

前漢:“按前漢十二帝”,高祖、惠帝、高后、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自高祖元年至更始二年,凡得二百三十年”。

後漢:“按後漢十二帝:光武一、明帝二、章帝三、和帝四、殤帝五、安帝六、順帝七、沖帝八、質帝九、桓帝十、靈帝十一、獻帝十二”。“自漢元至更始二年,凡二百一十二年。自居攝元年至更始二年,凡十八年。自建武元年至延康元年,凡一百九十五年。漢前後諸廢帝及王莽合三十一帝,四百二十六年。”

魏:“自皇初元年至禪晉之歲,凡五帝,四十五年。文帝一、明帝二、廢帝齊王三、廢帝高貴鄉公四,元帝五。”

距今一千七百多年以前,西晉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即皇甫謐逝世的前一年,在汲郡發掘的戰國墓葬中出土的《竹書紀年》,是魏國史官記錄撰寫的編年史,其中有不少史實的記載與《帝王世紀》中的記載相吻合,證明《帝王世紀》的史學價值是不容置疑的。除《帝王世紀》外,皇甫謐還有諸多歷史著作。主要有:《年曆》六卷,是為配合《帝王世紀》而編纂的一本曆法書,宋代曾將兩書合編為一書。根據皇甫謐《帝王世紀》載黃帝在位100年、少昊金天氏84年、顓頊78年、帝嚳高辛氏70年、帝摯9年推算黃帝元年為前2698年。

皇極經世

《皇極經世》與黃帝紀年:

邵雍,北宋五子之一,北宋理學家,對易經極有研究,著有《皇極經世》、《伊川擊壤集》、《漁樵問對》等。北宋的易學家邵雍與司馬光是好朋友。司馬光著《資治通鑑》,起東周威烈王23年(公元前403年)至後周顯德六年(公元年959年),凡1362年。邵雍則著《皇極經世》,帝王紀年起唐堯元年(公元前2357年)至後周顯德六年,邵雍在《皇極經世書》稱堯元年為甲辰年,使現代人能推定這一年為公元前2357年。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把我國的歷史紀年由西周共和元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這是許多專家學者多年辛勤工作的成果,在斷代研究工作中,參考了大量甲骨文的記載,並利用C14等高科技手段對出土文物進行了年代鑑定,應該具有較高的可信度。該《夏商周年表》夏年表列禹至癸17王(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無每王在位始終年代),商前期年表列湯至盤庚遷殷前21帝(公元前1600-公元前1300,無每帝在位始終年代),商後期年表列盤庚遷殷後至帝辛12帝(公元前1300-公元前1046,其中分別有武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在位始終年代),西周年表列武王至幽王12王、1共和(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各列每王在位始終年代)。邵雍“以運經世”堯甲辰元年為公元前2357年,堯在位72年、舜在位61年,則禹即位於公元前2224年。

我們把《皇極經世》“以運經世”中的有關內容分別整理成為夏、商、周三張歷史年表,並與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進行對照。於是就發現了問題:為什麼早在九百多年前邵雍能搞出比今日《夏商周年表》更為詳盡的歷代紀年表?這使我們聯想到:當時邵雍所進行的斷代研究,必定有相當的文獻依據,而且可能是今日見不到的文獻依據。因此,闡明邵雍的“夏商周年表”的來源,對今後進一步完善《夏商周年表》,或許會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社會倡議

2007年

2007年,清華大學特聘教授許文勝、華聲線上總編輯榮松和孫虹鋼等網上倡議:中華紀年應恢復“黃帝紀年”,並徵集支持者的簽名。第一發起人許文勝表示,要通過該倡議“喚醒國人、恢復和保留自己的傳統文化,但不抵制外來文化”。

《中華民國公報》,黃帝紀元4609年10月15日《中華民國公報》,黃帝紀元4609年10月15日

榮松向記者介紹,所謂公元並不是真正的“公元”,而是基督教紀元,西方國家明確稱之為基督教紀元,而伊斯蘭國家多用“伊斯蘭紀元”。不少國家使用自己的紀元,只在外交和國際事務中用基督教紀元。中國農曆雖然年份與公元一樣,但實際上曆法完全不同。

在倡議書中,許文勝提到“公元2007年,是源於基督教的紀年方式,對於信仰這個宗教的國家完全適合,但是對於我們這個社會主義無神論國家,使用此紀年方式就有欠妥當了。”他告訴記者,“使用‘西元’這一說法更為妥當”。

倡議書中提出了黃帝紀元的計算公式,稱“經過大量考證史實,參照夏、商、周的參考資料,再加上精密的推算過程,我們確認了黃帝紀元的起始問題,那就是以現在西元紀年體系表述的西元前2698年,這在《辭源》中也得到了驗證。因此,我們得出了計算黃帝紀元的公式,即:黃帝紀年=西元紀年+2698年”。

許文勝表示,紀元相當於一個民族國家的文明起始,在歷史學和社會學中都有特殊定義。中國的紀元實際是全世界最早的,早於埃及、巴比倫,代表著中國人在4700多年前就進入文明時代。

在倡議書中,許文勝還特別說明“我們並不是要徹底否定或者打倒西元紀年。”榮松告訴記者,“可以兩者並用,但在國內我們更提倡使用自己的紀年,這是民族文化的象徵。”

2015年

XY)的提案

提案人:張其成

2015年全國政協第十二屆三次會議

一、理由

1、目前我國採用的公元紀年是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元年的紀年方法,這種紀年方法把西方紀年標準當成了普遍的標準,不符合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所謂公元紀年的歷史並不很長,在8世紀以後才開始被西歐基督教國家採用,公元紀年成為世界主流也是歐洲殖民的結果。我國從辛亥革命後的次年(1912年)起採用公曆紀年,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採用公曆作為國曆,但紀年仍採用民國紀年法。1949年9月27日,經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將西曆和西元作為曆法和紀元。從世界各國的紀年和紀元情況看,除公元紀元外還有很多紀元方法,如伊斯蘭教紀元、佛教紀元、猶太教紀元以及希臘紀元、日本紀元等。我國的台灣地區至今仍採用民國紀元。

2、公元紀年不符合中華民族悠久的曆法傳統。我國有悠久的紀年歷史和紀年方法。先秦兩漢文獻記載軒轅黃帝考定曆法,《文子·精誠》和《淮南子·覽冥訓》記載“昔黃帝之治天下……正律歷之數。”《史記·曆書》說:“蓋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訊息,正閏餘。”《漢書·律曆志》記載了先秦古六歷,即黃帝歷、顓頊曆、夏曆、殷歷、周曆、魯歷。我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使用的“乾支紀元法”據說是從黃帝開始的,《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容成、大橈二人是黃帝的大臣,《尚書正義》解釋說:“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古六歷不僅在史書上有記載,考古文物也有證實。1972年山東省臨沂市出土的銀雀山漢簡就詳細記載了顓頊曆。天干地支最晚在夏商時期已經存在,考古發現商朝後期帝王帝乙時的一塊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日曆。中國古代,每個朝代都要“立正朔”,夏朝時以冬至月為正月,商朝推後一月,周朝又推後一月,漢朝定立太初曆,太初曆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漢族曆法,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以後每朝雖然仍然立正朔,但民間不再改變,始終以正月為新年,但子月仍然維持在11月。可見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曆法的國家之一,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曆法。

3、設立軒轅紀年可以喚醒國人的民族意識、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軒轅紀年的實施有利於保護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有利於海峽兩岸的統一,有利於實現復興中華文化文明的中國夢。從文化精神層面上看,一個國家走上現代化的歷程,必然要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作為凝聚力的。一個民族沒有文化精神,將無法走好現代化的道路,也不可能成為一個自尊、自信的強國。假如所有的精神全然是外國的,必將失去民族的尊嚴,必將被排斥於世界民族之林。而一個民族文化精神的形成,一定離不開原點,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用軒轅紀年的目的是增強中華民族和中華精神的認同感和凝聚力,而不是為了抵制外來文化,反而是為了與其他民族、其他文化和諧共生、包容並蓄。

4、黃帝曆法乾支紀年有幾千年的歷史,“黃帝紀年”概念也在清朝末期就已經提出並開始實施。清末革命派就主張使用黃帝紀元。清光緒二十九年(西元1903年),劉師培在《國民日報》發表“黃帝紀年論”,反對年號制,同時也反對康有為等變法派主張的孔子紀年。劉師培主張把黃帝誕生那一年作為紀元元年。可是黃帝的生卒年月在文獻上沒有明確的記載,所以宋教仁主張把黃帝即位的癸亥年作為紀元元年。以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為首革命派的雜誌根據晉人皇甫謐《帝王世紀》推斷出來黃帝紀元並使用。武昌起義後,湖北軍政府採用黃帝紀元,各省政府也跟著使用。孫中山先生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宣布將黃帝紀元四六零九年歲次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作為中華民國元年1月1號,雖開始奉行西方格里高利曆(公曆),但黃帝紀元作為傳統華夏曆法紀年在民間仍在使用。

二、建議:

1、用軒轅(XY)紀年代替公元紀年,在公元紀年的基礎上加上2697年即可。由於黃帝紀年可能與之前涉及年份和日期計數的做法相混淆,因此建議採納清華大學法學院凱原中心所提出的有關軒轅紀年的提議。軒轅紀年是軒轅黃帝即位後創製曆法的年份甲子年為元年的紀年方式,是根據黃帝歷和天干地支以及《帝王世紀》《皇極經世》推算出來的。軒轅元年應為乾支紀年開始的甲子年,公元前2697年剛好是甲子年。軒轅紀元=公元紀元+2697年。如1912年民國元年就是軒轅4609年。公元2015年就是軒轅紀年4712年。

2、將軒轅紀年(XY)嵌入格里曆,以表明中國歷史的傳承性和國際合作性。軒轅紀年只改變紀年數,不改變格里曆的月份和日期。格里曆是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批准頒行的由義大利醫生AloysiusLilius提出的曆法,也是世界上多數國家採用的曆法。由於格里曆的內容比較簡潔,便於記憶,而且精度較高,與天時符合較好,因此它逐步為各國政府所採用。為了便於與國際社會交流,也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混亂,所以除紀年數字改變外,其他均按照格里曆。例如,今年3月3日即是軒轅紀年4712XY(2015AD,即公元2015年)3月3日,因此我們可以在格里曆之上嵌入軒轅紀年,以紀念我們的始祖軒轅和其他共同創立者的豐功偉績,在4712年前的1XY(2697BC,即公元前2697年)建立了現代中華文化共同體。而對任何發生在1XY軒轅統治之前的事件,我們可以用軒轅前紀年(BXY)表示。舉例來說,軒轅生於20BXY(2717BC);上海和長三角地區的良渚文化大約是處於2603-1603BXY(5300-4300BC)的時期,於4633XY(1936AD)被發現;而長江流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則約處於4303-2303BXY(7000-5000BC)的時期,於4670XY(1973AD)首次被發現。

3、建立健全軒轅曆法陰陽合曆體系。歷史上的“黃帝歷”是一種陰陽合曆,相傳是軒轅創立並為皇帝家族使用的黃曆(皇曆),就是一種能同時顯示公曆、農曆和乾支歷的曆法。現在人們以為農曆就是陰曆是錯誤的,農曆實際上是陰陽合曆。陰陽合曆既考慮到太陽視運動又考慮到月亮圓缺變化運動,既體現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又體現月球繞地球運轉的周期,採用太陽回歸年和朔望月平均值為基本周期,用二十四節氣和置閏的辦法調和日月運行之間的差異。軒轅曆法應該保留陰陽合曆的特點,同時顯示陽曆、陰曆、乾支歷以及二十四節氣、傳統節日、傳統習俗。

4712XY(2015AD)3月3日

對照表

黃帝紀元與西曆的對照表

西曆1903年1904年1905年1906年1907年1908年1909年1910年1911年

乾支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

《民報》以2698BC為元年 4603年4604年4605年4606年4607年4608年4609年《黃帝魂》以2711BC為元年4614年4615年 4616年4617年4618年4619年4620年4621年4622年

《江蘇》等報刊以2491BC為元年4394年4395年4396年4397年4398年4399年4400年4401年4402年

重要性

沿用黃帝紀年的重要性

意義

黃帝紀年法,在很多中國學者的書籍中其實已經開始採用了,只是沒有得到公開的承認,該法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已經有大量歷史古籍資料佐證,黃帝絕對不是傳說中虛構人物,復旦教授的歷史知識顯得很淺薄,按照其邏輯黃帝只是傳說中的人物,那么我們更有理由懷疑基督的誕生年份虛構性,耶穌基督從來沒有被證實跟新約故事一樣。相反耶穌研究會以及很多耶經學者倒是證實耶穌根本就是一個私生子和流浪漢。所謂的公元紀年完全是西元五世紀一個基督徒杜撰的。在沒有印刷技術和文字出現之前,原是部落的長老一般靠口頭背誦本民族部落文明知識和歷史,比如西藏的格薩爾王詩篇。神農架地區的漢族民間上古民間詩篇。比如上古神話傳說荷馬史詩的特洛伊城,上古大洪水等等,經過考古發現都是真實存在的、復旦學者的治學研究思維方式存在一定缺陷不夠全面和嚴謹。忽視了人類口頭歷史的傳承和研究工作。,任何形式和內容都是統一的。我們中華文明應該有自己的紀年法。

宣言內容

建議採用黃帝紀年法加邵康節先生的皇極經世元會運世紀年法在正規的歷史國學書籍中。不成規矩無以成方圓。欲亡其國先亡其歷史。紀年法是本民族歷史的規矩標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絕對不像復旦教授這么空中樓閣般的只要學習孔子的一些精神這么簡單。1935年1月10日王新命等十位教授發表《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宣言》說:“中國在文化的領域裡消失了”,政治的形態、社會的組織和思想的內容與形式,已經失去其特徵。這沒有特徵的政治、社會和思想所化育的人民,已經漸漸不能算得是中國人了。從文化的領域去展望,在世界裡面已經沒有了中國,沒有了中國人。要使中國的政治、社會與思想都具有中國的特徵,必須從事中國本位文化建設,必須用批評的態度、科學的方法檢閱過去的中國,把握現在的中國,建設將來的中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