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脛夜娥

毛脛夜娥

昆蟲名,為鱗翅目,夜蛾科。是一種世界性害蟲,分布在非洲、日本、朝鮮、印度、斯里蘭卡、緬甸、新加坡等國家,國內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廣東、雲南等省。可以為害大豆、魚藤等植物。幼蟲在植株上部為害葉柄或食葉成缺刻或孔洞,嚴重時把葉吃光,致落花、落莢,影響產量。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毛脛夜娥毛脛夜娥

害蟲名:毛脛夜娥

學名:Mocisundata(Fabricius)

目:鱗翅目

科:夜蛾科

異名:Caunindaundata;Noctusundata;Ophiusamayeri;O.subaenscens;O.velata;Phalaenaarchesia;Remigiajugalis;R.pellita。

別名:魚藤毛脛夜蛾、雲紋夜蛾[1]

分布於危害

是一種世界性害蟲,分布在非洲、日本、朝鮮、印度、斯里蘭卡、緬甸、新加坡等國家,國內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廣東、雲南等省。可以為害大豆、魚藤等植物。

為害特點幼蟲在植株上部為害葉柄或食葉成缺刻或孔洞,嚴重時把葉吃光,致落花、落莢,影響產量。[1]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8-22mm,翅展46-50mm。頭胸、前翅暗褐色。前翅內線較粗,褐色外斜,末端的外側具1黑斑點,中線褐色波浪狀,外線黑色,環紋系棕色小圓點,在cuz脈處內折明顯,達腎紋後緣,腎紋大,灰褐色,亞端線淺褐色,波浪形,在翅脈間具黑點,端線黑色;後翅暗褐黃色,外線黑褐色,翅外緣中部具1褐斑。

卵乳白色至灰綠色,半圓形,大小1mm。幼蟲末齡幼蟲體長50-57mm,細長,具3對胸足,2對腹足,1對尾足。頭黃褐色,具點刻構成縱條紋,腹部土黃色,亞背線、氣門線紫褐色細點線,在第1腹節亞背面具1黃白色眼形斑。體色變化大。

蛹長20-24mm,寬5-6mm,黃褐色至紅褐色。體表具白粉。

發生規律

山東年生3代,一代發生在7月為害春大豆,第二代於8月中至9月上旬發生,為害夏大豆,第三代9月中至10月上旬發生,以第二代為害重,河南鄭州7月中旬為害重。幼蟲行動遲緩,有吃卵殼的習性,末齡幼蟲吐絲綴葉化蛹。[1]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選用抗蟲品種。一般多毛或有限結莢習性的品種有耐蟲或抗蟲性。

(2)及時翻耕豆田,減少越冬蟲量。

(3)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蟲。

 (4)藥劑防治。發生初期噴灑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l500倍液或2.5%功夫菊酯乳油2000倍液、40%氰戊菊酯2000倍液、2.5%溴氰菊酯2000倍液,隔10天1次,可控制為害。還在成蟲盛發期用50%殺螟松乳油800-1000倍液,或90%晶體敵百蟲1500倍液噴霧,每667m2用藥液75kg。如需兼治其它害蟲,則應全面噴藥。採收前7天停止用藥。

常用藥劑吡蟲啉、功夫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殺螟松、敵百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