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六圩

毛南六圩毛南族地區最大的圩集之地,毛南族地區的經濟中心。

毛南六圩:毛南族地區最大的圩集之地。位於思恩縣西南部的下南鄉政府所在地,所以由叫“下南六圩”。因歷來沿襲以農曆逢十為小圩,逢六為大圩的古規而得名。這裡早在清朝中葉就逐漸形成為“圩”。到清末民初,它已經發展成為毛南族地區的經濟中心,不僅是毛南族人民集市貿易之地,而且是附近壯、漢、瑤、苗等族人民進行產品交換的場所,人數以萬計。 毛南族也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雖然毛南族人口較少,但他們卻以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聞名於世。毛南人大部分居住在以茅難山為中心的環江縣上南、中南、下南一帶,下團六圩是他們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另有少部分人分散居住在南丹、都安等縣。
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毛南族人口數為107166。毛南人使用毛南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由於長期和壯族、漢族雜居,多數人能講壯語和漢語,通用漢文。
毛南族自稱“阿難”,意思是“這個地方的人。”。稱謂表明他們是嶺西的土著民族。從宋代開始,在漢文史稿中記載,今廣西環江縣境內先後有“茆灘”、“茅灘”、“冒南”等地名。嶺南百越支系有地名與族名合一之俗,毛南族也是以地名族。解放後,稱為“毛難族”。八十年代根據本族意見改“毛難族”為“毛南族”。
毛南族是嶺南百越支系發展而來。唐以前的僚,宋元明的伶,是他們的祖先。
據記載,今毛南族聚居的地區在唐貞觀年間為思恩縣地,屬嶺南道環州管轄;宋代曾為撫水州屬地;元代屬慶遠路管轄。明正德元年思恩縣玫屬河池州。清代,思恩縣屬慶遠府。光緒年間,在毛南族聚居地區設定“毛難甲”。“甲”之下劃分上、中、下三“額”、“額”設“總團”。“額”之下以設“牌”,設有“牌頭”,一般管轄10戶。為了反抗封建統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毛南族人民曾不斷起來鬥爭。在抗日戰爭中為打擊日寇、解放戰爭中抗擊國民黨的反動統治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