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分析[財務]

比較分析是指對同中徑的任何一個財務指標在兩個會計期間或一個會計期間與其預算數之間的比較,藉以提示其增減金額及增減幅度。

比較分析法

比較分析法也叫趨勢分析法,它主要是通過對財務報表中各類相關的數字進行分析比較,尤其是將一個時期的報表同另一個或幾個時期的比較,以判斷一個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的演變趨勢以及在同行業中地位的變化情況。比較分析法的目的在於:確定引起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變動的主要原因;確定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發展趨勢對投資者是否有利;預測公司未來發展趨勢。比較分析法從總體上看屬於動態分析,以差額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為基礎,亦能有效地彌補其不足,是財務分析的重要手段。

對比分析法也稱比較分析法,是把客觀事物加以比較,以達到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並做出正確的評價。
對比分析法通常是把兩個相互聯繫的指標數據進行比較,從數量上展示和說明研究對象規模的大小,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以及各種關係是否協調。在對比分析中,選擇合適的對比標準是十分關鍵的步驟,選擇的合適,才能做出客觀的評價,選擇不合適,評價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

比較分析法大致有以下四類:

(一)縱向比較
1.絕對數值的縱向比較絕對數值的縱向比較,就是直接以財務報表上各科目絕對數值的大小加以比較,達到了解各科目之間關係的目的。
請見下表,表中數字均為假定。
A公司1988年度、1989年度、1990年度損益表(單位:萬元)
1988年度1989年度1990年度
銷售收入600660780
銷售成本432462530.4
銷售毛利168198249.6
營業費用93112.2140.4
營業純利7585.8109.2
利息費用6.67.269.2
稅前盈利68.478.54100
所得稅20.5225.9236
稅後利潤47.8852.6264
豎著看錶,可以初步了解到A公司三85.8個年度經營成效以及表內各科目之間的關係,這是差額分析法的結果。但由於差額分析法的缺陷,絕對值的縱向比較方式較難顯示各科目之間的關係,因而分析時常用百分比的縱向比較。
2.百分比的縱向比較百分比的縱向比較,是指將同一表上各科目化成百分比,並以表上某一特殊項目的數字作為100%。該特殊項目,在資產負債表上為資產總額或股東權益總額,在損益表上為銷售收入;將其他科目的金額分別除以該特殊項目的數字,便可得出其他科目的各自百分比。將報表上的各科目化成百分比後的報表稱為共同比報表。顯然,共同比報表是比率分析法的運用。
運用百分比的縱向比較,投資者可清楚地看到某一科目與表上總數的關係,或該科目在表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該科目重要性增強或減弱的原因。例如,從每種資產占總資產的百分比,可以看出流動資產與固定資產的相對重要性,還可看到總資產中分別有多大比例籌自短期債權人、長期債權人和股東。
從表中,可以計算出A公司三個年度的共同比損益表
豎著看錶,可以看出銷售成本、營業費用、利息費用、所得稅等項目占銷售收入的百分比,亦可看出銷售毛利率、營業純利率、稅前利潤率、稅後盈利率。從表中還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每一年度利潤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由於銷售收入的增加和銷售成本的降低。百分比的縱向比較雖然彌補了絕對值縱向比較的不足,但由於它只知道某一科目的相對比例,而不知道某一科目的數額大小,難免有局限性。因為基數的不同,使同一數字有不同的百分比,同一百分比也表示不同的數字。表中1988年度和1989年度的利息支付率和稅後盈利率均相同,但由於銷售收入不同,所代表的利息費用、稅後盈利均不相同。同理,由於基數的不同,小百分比的絕對值可能比大百分比的絕對值還大。例如,某公司去年銷售收入500萬,稅後盈利50萬,銷售利潤率為10%,今年銷售收入為1000萬,稅後盈利為80萬,銷售利潤率為8%,雖比去年銷售利潤率小,但盈利額比去年大得多。可見,必須將兩種縱向比較方式結合起來,以彌補各自的不足。
3.絕對值和百分比縱向比較的綜合即在同一報表上,即列出絕對數,又列出百分比,以利於全面的縱向比較。下表是將上述兩表綜合的結果,由於篇幅關係,捨棄了1988年度的損益情況。原因是否繼續存在。橫向比較分析可以彌補這一不足,並可有效地預測某一科目或比率的未來發展趨勢和程度,

常用的橫向比較有三種方式:

1.直接在比較財務報表上橫向比較即是在前述按絕對金融編制的比較財務報表和共同比報表上直接對各科目進行橫向比較,這是最簡易的橫向比較方式。
在這兩表中,橫著看可以看到各個科目的絕對金額都是逐年增長的,百分比則除了銷售成本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外,其它均基本上逐年提高,從而可知A公司三年來的收益狀況良好、前景光明。
2.環比增長率的橫向比較即在進行橫向比較時,將下期某一科目或比率與前一期某一科目或比率進行對比,進而求出下期對前一期的增長率。

計算辦法有兩種:

一是將某一科目或比率相鄰兩期中的後期數字減前一期數字,得出增長量除以前一期數字,所得結果以百分比表示,此方法直觀,並運用了差額分析法。計算公式為:環比增長率=下期數字-前一期數字前一期數字×100%另一方法是通過環比指數(即環比發展速度)求出,即將前一期某一科目或比率作為100,用下期某一科目或比率的數字除以前一期某一科目或比率的數字,得出的商數再乘以100,便是下期的指數,下期指數減去100,便是下期對前一期的增長率。由於各期指數均以前一期為基期(100),固稱之為環比指數。計算公式如下:環比增長率=(環比指數-100)×100%=〔(下期某一科目或比率前一期某一科目或比率×100%)-100〕×100%1988年為100,1989年絕對值(52.62B47.88×100)和百分比(7.98%B7.98%×100)分別為109.9和100,1990年絕對值(64B52.62×100)和百分比(8.2%B7.98×100)分別為121.63和102.76。其他可依此類推。
從絕對值欄中可以看到,儘管A公司1989年度的銷售成本絕對值比1988年增加6.94%,1990年又比1989年增長14.81%,但相對於銷售收入和稅後利潤的絕對值增長率而言,銷售成本的增長率要低得多;1990年稅後利潤之所以能比1989年提高21.63%,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銷售成本並不是與銷售收入同步增長的。換句話說,相對於1990年的銷售收入,銷售成本是相對降低了。
從表百分比欄中更可清晰看到,A公司的銷售成本占銷售收入的比重是逐年下降的,1989年比上年下降了2.78%(100-97.22×100%),1990年又比1989年下降了2.86%(100-97.14×100),進一步證明前面關於銷售成本的降低是稅後利潤增長之重要原因的結論。而1989年稅後利潤率之所以未比1988年提高,原因之一是所得稅的百分比提高較大,達到14.91%。
3.定基增長率的橫向比較即將某一時期某一科目或比率的數字作為基數,將該科目或比率以後各期數字分別與基數比較,進而求出各期對基期的增長率。其計算方法亦有兩種:一是將以後各期數字分別減基期數字,得出各期的增長量,並逐一除以基數,所得結果以百分比表示,分別求出各期對基期的增長率。計算公式如下:定基增長率=報告期數字-基期數字基期數字×100%另一方法是通過定基指數定基發展速度)求出,即將某一科目或比率的數字作為基期指數100,將以後各期數字分別除以該科目或比率的基期數字再乘以100,從而得出以後各期的指數值與基期比較,定基指數減去100再乘以100%,便是報告期對基期的增長率。其計算公式如下:定期增長率=(定基指數-100)×100%=[報告期數字基期數字×100)-100]×100%從表中可以看到,1989年銷售成本的絕對值比1988年增加了6.94%,1990年則比1988年增加了22.78%,但銷售成本的百分比卻是1989年比1988年下降了2.76%,1990年則比1988年下降了5.56%。對比表可看到環比指數的比較和定基指數的比較是相通的,都具有更清晰地分析和預測某一科目或比率歷年發展狀況、原因及其未來發展趨勢的作用,不同之處在於,定基指數以某一固定時期為基期,環比指數則以前一時期為基期。
(三)標準比較投資者無論是進行財務報表的縱向比較分析還是橫向比較分析,都須事先設定一個客觀標準,然後將公司的有關財務數據與該標準相對比,以求客觀地評價和分析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水平。財務分析中常用的分析對比標準有:以公司的財務預算目標為標準、以同業數字為標準、以公司過去的實際完成數字為標準、以公認的平均比率為標準。
1.與公司的財務預算目標比較財務預算目標即是財務計畫目標。通過將本年度企業財務實績值與當年財務預算的目標值相對比,可以計算出財務預算的完成進度、預計完成程度和實際完成程度等,進而正確評價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效率;亦可以由此判明企業財務預算目標的正確性與先進性,分析出企業的管理水平。這裡,以財務預算目標作為比較的標準能否有效,取決於財務預算計畫的科學性和符合實際,否則,用此標準去進行財務分析便失去了意義。
2.與公司過去實際完成的數字相比較即將公司本年度的有關財務數據與其歷史數據進行對比分析,進而判斷公司本年度的財務狀況是否有所改善,經營實績是否有所提高。
以公司過去實際完成的數字為標準,一般是根據公司的特性,公司財務歷史狀況,找出最好的歷史指標來與本年財務實績比較。通過對比揭示有關財務指標的發展趨勢及發展速度,反映公司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程度,並有助於發現公司經營管理的問題。以公司財務的最佳歷史指標作為比較標準,從根本上說是企業自身的縱向比較,如果不結合對同行業財務報表的橫向分析,往往難以充分說明該公司財務和經營的實際水平。例如,假定公司本期稅後利潤比最好年份的上期增長了10%,成績似乎不錯,但如果同行業本年度的稅後利潤平均增長率為15%,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只能說明該公司經營不力,競爭能力減弱。
3.與公認的平均比率標準相比較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將公司報告期的有關財務比率與社會上公認的一般比率標準相比較,從中可以對公司有關財務比率的優劣作出判斷。
例如,一般認為流動比率應在2∶1以上,速動比率應在0.5∶1以上,固定比率應在2∶1以下,負債比率應在3∶1以下,產權比率應在25%以上,如果公司的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和產權比率低於上述平均公認的標準,而固定比率和負債比率又高於上述標準,但又無其他什麼特殊情況,一般而言其有關財務比率是處於不良狀態中,財務結構有問題。
運用社會公認的平均比率標準來分析,切記要注意不應生搬硬套。
4.與同業數字標準相比較即將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水平與同行業中的平均數或最佳數字相比較,從中可以看出該公司的先進(落後)程度及其差距,為挖掘潛力,提高公司經營管理水平指明方向。
與同業數字標準相比較,才是真正的橫向比較,也可以有效地彌補僅限於企業內部的與企業財務計畫相比較、與歷史數據相比較的缺陷。但是,由於不同企業往往在經營規模、經營結構、地理環境、會計方法等方面存在種種差異,有時會使某些分析比較失去可比性。因而在與同業數字標準相比較時,要注意剔除不可比因素,這樣才能確保分析比較的準確性。
上述四種標準比較,各有長短處,投資者在進行股票投資分析時,應根據具體情況,將它們結合起來使用。
(四)綜合比較
1.比率指數的綜合比較所謂綜合比率指數,就是從公司的所有財務比率中,選出若干重要的比率分別除以基期若干標準比率後,再加權平均所得出的指數。這一比率指數具有綜合性質,通過它與基期的綜合比率指數100相比,可以看出一公司在某一年的經營和財務的總體狀況有多少變化。
下面以A公司為例,我們選出股本報酬率、銷售利潤率、速動比率、舉債經營比率、應收帳款比率等五個主要比率,分別列出1988~1990年五個比率的假定數字,見下表。運用比率指數進行綜合比較,要注意選用性質相同的比率,權數大小的確定也要力求客觀,真正反映某一比率在公司經營和財務中的地位。在實際運用中,由於分析人員的不同,所選用的比率及權數大小往往不一樣,致使求出的比率指數數值不同,這是比率指數綜合比較的主要缺陷。
2.圖表上的綜合比較即或者通過坐標,或者通過雷達圖來綜合比較有關科目或比率的發展變化,進而看出一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總體發展趨勢。限於篇幅,故從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