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璜頂

毓璜頂

毓璜頂位於煙臺市芝罘區偏南的一座小山上,因有玉皇廟而得名,清光緒十九年重修玉皇廟時,由文人雅士提議更名為毓璜頂。紅漆大門鐫刻著“毓秀鍾靈地不愛寶,璜琮璞玉山自生輝”的對聯,意思是說大自然的靈秀之氣匯集於此,生出了各式各樣的美玉寶石。

基本信息

簡介

毓璜頂,又名小蓬萊,是 煙臺市芝罘區保留較完整的主要古建築群( 玉皇廟)之一,坐落在 芝罘區中心偏南的毓頂上。最高海拔72米,總面積8.9公頃,其中建築面積0.5公頃,其餘全為綠化面積,喬灌木5000餘株。

歷史

毓璜頂因有玉皇廟而得名,玉皇廟大約在元朝末年(約1358年),由煙臺的民眾自發建造的,供奉玉皇大帝,每年正月初九,前來朝拜的人絡繹不絕。
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重修玉皇廟時,由文人雅士劉次垣提議更名為毓璜頂,沿用至今。並寫下了“毓秀鍾靈地不愛寶,璜琮璞玉山自生輝”的楹聯。意思是說,大自然不吝惜它的寶藏,將天然秀氣,一切美溢皆凝結於此,可稱得上是世外光華。這裡既概括又具體解釋了“毓璜”的含義:“毓”是生育、養育的意思;“璜”是一種精美的玉器,同時點明此處山崗優美絢麗的特點。
後來,煙臺開埠之初,西方傳教士在此辦教會學校、醫院(分別發展成現在的 煙臺二中毓璜頂醫院),在此試種 葡萄和蘋果( 煙臺蘋果和張裕葡萄酒的淵源)。

景點

毓璜頂松柏掩映,殿閣儼然,宛如一幅清秀淡雅的水墨畫,其主要建築有小蓬萊坊、玉皇廟和 玉皇閣。毓璜頂又因其景色絕俗,恍如世外仙境,故又有“小蓬萊”之稱。現已闢為市民休閒公園,免費向市民開放,遊客到此,可盡情飽覽大自然的瑰麗景色和 煙臺中心城區芝罘區的美麗丰姿
玉皇廟 位於毓璜頂頂端,始建於元朝末年,後經明清兩代重修和擴建,形成了布局協調的建築群,已有六百多年歷史,玉皇廟整個建築除玉皇殿外,還包括山門、鐘鼓二樓、東西二廂和候客廳等。廟內雕塑的神像(玉皇大帝、金童、玉女、 南極北極和把門將軍 秦瓊尉遲敬德)栩栩如生,各就其位。
毓璜頂廟會
廟會,又名山會。傳說農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生日,這天全國各地凡是供奉玉皇大帝神像的廟宇,都要趕廟會。毓璜頂廟會已有百餘年歷史,每年都有數萬人參加。隨著宗教文化、民間藝術和民眾文化的發展,毓璜頂廟會已由單一的趕廟會,向文化廟會演變,各種當地民間藝術都會在這裡得到展現。
蓬萊閣 又名呂祖廟,建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據傳那年大旱,禾苗枯乾,百姓前來焚香求雨,湊巧雨得降,於是百姓認為玉皇大帝有靈,特地建閣還願。當時一道台道員 龔易圖巧借民意,將家藏的 呂洞賓木雕像拿來供奉,這便成了神話中八仙頭目呂祖廟。小蓬萊坊所占的庭院為 蘇州園林風格,拱門內額書寫著“福地洞天”四個大字。
玉皇閣 位於 毓璜頂公園頂峰,是解放後(1984年)建成開放的,整個閣樓分三層,高16.9米,與毓璜頂公園的原有建築格調一致,融為一體,遊人登上閣樓,視野為之開闊,既可總覽全市區的全貌,又可環顧碧海青山,更增添了遊覽毓璜頂的詩情畫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