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體遺傳

母體遺傳

母體遺傳指由非染色體遺傳因子控制的遺傳現象。可分為遲延遺傳(delayed inheritance)和細胞質遺傳兩類。2013年8月,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發現,線粒體DNA隨著時間出現損傷,細胞的能量製造逐漸變得殘缺而且促使老化出現。

定義

母體遺傳(英文:maternalinheritance)指由非染色體遺傳因子控制的遺傳現象,即遺傳的性狀與雄性生殖細胞無關,只是通過雌性生殖細胞而遺傳。

分類

母體遺傳可區分為遲延遺傳(delayed inheritance)和細胞質遺傳二類。

遲延遺傳

所謂遲延遺傳,例如在蠶卵的顏色、田螺殼的右鏇、左鏇等所見的現象。雖然這些性狀本身是由細胞核基因決定的,表現出明顯的孟德爾式遺傳,但是作為卵細胞質的性質卻是在母體內形成的,因此子代的表型常常和母親的基因型相同。這樣在F2中基因型雖以3∶1比例分離,但表型並不分離,與母體的性狀完全一樣,延遲一代後,在F3中表型才以3∶1的比例分離。

細胞質遺傳

細胞質遺傳一般也稱為偏母遺傳。植物細胞質內的細胞器(線粒體、質體)中有遺傳物質(細胞質基因)。真核生物的卵細胞內除細胞核外,還有大量的細胞質;精子內除細胞核外,沒有或很少有細胞質。受精時,卵細胞除提供核基因外,還為子代提供全部細胞質;精子則僅提供核基因。結果是:一切由細胞質基因決定的性狀,只能通過母本傳遞給後代。

於是出現這樣兩種現象:(1)正交和反交的結果不同,而核基因所決定的性狀的正反交結果是相同的;(2)通過與父本連續多次回交,可以把母本的核基因全部置換掉,但母本的細胞質仍然保留,因而母本的細胞質基因及其控制的性狀不消失。

研究發現

直線遺傳會導致有害突變

母體遺傳
母體遺傳
2012年,根據《當代生物學》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線粒體DNA從母體遺傳給孩子的直線遺傳或許會讓有害突變不斷積累。通常,自然選擇會通過確保有害突變無法傳遞給後代來使危害最小化。但是如果一種線粒體DNA突變只對男性有害而不會危害女性,那就不會阻止母體的這種突變傳遞給她的女兒或者兒子。結果就導致對女性無害的大量突變積累到能夠縮短男性的壽命。

影響老化速度

2013年8月,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發現,線粒體DNA隨著時間出現損傷,細胞的能量製造逐漸變得殘缺而且促使老化出現。為了確定線粒體DNA損傷對老化產生的效果,研究團隊飼養了伴有各種不同程度DNA損傷的實驗室老鼠,而且通過測量體重、生育能力和紅細胞總數等健康條件來估算它們的老化速度。研究團隊發現,DNA損傷程度高的老鼠會出現較低的健康水平。然而線粒體DNA損傷與環境壓力導致老化之間的相對關係尚不清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