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羽衣

母親的羽衣

“媽媽,你說,你是不是仙女變的? “媽媽,你是不是仙女變的呀? 但我凝視著她晶亮的眼睛,只簡單地說了一句:“不是,媽媽不是仙女。

百科名片

簡介
《母親的羽衣》為台灣女作家張曉風散文,收於《張曉風散文集》

正文
講完了“牛郎織女”的故事,細看兒子已經垂睫睡去,女兒卻猶自瞪著壞壞的眼睛。
忽然,她一把抱緊我的脖子,把我墜得發疼:
“媽媽,你說,你是不是仙女變的?”
我一時愣住,只胡亂應道:
“你說呢?”
“你說,你說,你一定要說。”她固執地扳住我不放,“你到底是不是仙女變的?”
我是不是仙女變的?——哪一個母親不是仙女變的?
像故事中的小織女,每一個女孩都曾住在星河之畔,她們織虹紡霓,藏雲捉日,她們幾曾煩心掛慮?她們是天神最偏憐的小女兒,她們終日臨水自照,驚訝於自己美麗的羽衣和美麗的肌膚,她們久久凝視著自己的青春,被那份光華弄得痴然如醉。
而有一天,她的羽衣不見了,她換上了人間的粗布——她已決定做一個母親。有人說她的羽衣鎖在箱子裡,她再也不能飛翔了,人們還說,是她丈夫鎖上的,鑰匙藏在極秘密的地方。
可是,所有的母親都明白那仙女根本就知道箱子在哪裡,她也知道藏鑰匙的所在,在某個無人的時候,她甚至會惆悵地開啟箱子,用憂傷的目光撫摸那些柔軟的羽毛,她知道,只要羽衣一著身,她就會重新回到 雲端,可是她把柔軟白亮的羽毛拍了又拍,仍然無聲無息地關上箱子,藏好鑰匙。
是她自己鎖住那身昔日的羽衣的。
她不能飛了,因為她已不忍飛去。
而狡黠的小女兒總是偷窺到那藏在母親眼中的秘密。
許多年前,那時我自己還是個小女孩,我總是驚奇地窺視著母親。
她在口琴背上刻了小小的兩個字——“靜鷗”,那裡面有什麼故事嗎?那不是母親的名字,卻是母親名字諧音,她也曾夢想過自已是一隻靜棲的海鷗嗎?她不怎么會吹口琴,我甚至想不起她吹過什麼好聽的歌,但那名字對我而言是母親神秘的羽衣,她輕輕寫那兩個字的時候,她可以立刻變了一個人,她在那名字里是另外一個我所不認識的有翅的什麼。
母親曬箱子的時候是她另外一種異常的時刻,母親似乎有些好東西,完全不是拿來用的,只為放在箱底,按時年年三伏天取出來曝曬。
記憶中母親曬箱子的時候就是我興奮欲狂的時候。
母親曬些什麼,我已不記得,記得的是樟木箱又深又沉,像一個渾沌黝黑初生的宇宙,另外還記得的是陽光下竹竿上富麗奪人的顏色,以及怪異卻又嚴肅的樟腦味兒,以及我在母親喝禁聲中東摸摸、西探探的快樂。
我唯一真正記得的一件東西是幅漂亮的湘繡被面,雪白的緞子上,繡著兔子和翠綠的小白菜,以及紅艷欲滴的小楊花蘿蔔。全幅上還繡了許多別的令人驚訝讚嘆的東西,母親一面整理,一面會忽然回過頭說:“別碰,別碰,等你結婚就送給你。”
我小的時候好想結婚,當然也有點害怕。不知為什麼,仿佛所有的好東西都是等結婚就自然是我的了,我覺得一下子有那么多好東西也是怪可怕的事。
那幅湘繡後來好像不知怎么消失了,我也沒有細問。對我而言,那么美麗得不近真實的東西,一旦消失,是一件合理得不能再合理的事。譬如初春的桃花,深秋的紅楓,在我看來都是美麗得違了規的東西,是茫茫大化一時的錯誤,才胡亂把那么多的美堆到一種東西上去,不然豈不叫世人都瘋了?
湘繡的消失對我而言,簡直就是復歸大化了。
但不能忘記的是母親打開箱子時那份欣悅自足的表情,她慢慢地看著那幅湘繡,那時我覺得她忽然不屬於周遭的世界,那時候她會忘記晚飯,忘記我扎辮子的紅絨繩。她的姿勢細想起來,實在是仙女依戀著羽衣的姿勢,那裡有一個前世的記憶,她又快樂又悲哀地將之一一拾起,但是她也知道,她再也不會去拾起往昔了——惟其不會重拾,所以回顧的一剎那特別的深情凝重。
除了曬箱子,母親最愛回顧的是早逝的外公對她的寵愛。有時她胃痛,臥在床上,要我把頭枕在她的胃上,她慢慢地說起外公。外公似乎很捨得花錢(當然也因為有錢),總是帶她上街去吃點心,她總是告訴我當年的餚肉和湯包怎么好吃,甚至煎得兩面黃的炒麵和女生宿舍里早晨訂的“冰糖”豆漿(母親總是強調“冰糖”豆漿,因為那是比“砂糖”豆漿更為高貴的),都是超乎我想像力之外的美味。我每聽她說那些事的時候,都驚訝萬分——我無論如何不能把那些事和母親聯想在一起。我從有記憶起,母親就是一個吃剩菜的角色,紅燒肉和新炒的蔬菜,簡直就是理所當然地放在父親面前的,她自己的面前永遠是一盤雜拼的剩菜和一碗“擦鍋飯”(擦鍋飯就是把剩飯在炒完菜的鍋中一炒,把鍋中的菜汁擦乾淨了的那種飯),我簡直想不出她不吃剩菜的時候是什麼樣子。
而母親口裡的外公、上海南京、湯包、餚肉全是仙境裡的東西,母親每講起那些事,總有無限溫柔。她既不感傷,也不怨嘆,只是那樣平靜地說著。她並不要把那個世界拉回來,我一直都知道這一點,我很安心,我知道下一頓飯她仍然會坐在老地方,吃那盤我們大家都不愛吃的剩菜。而到夜晚,她會照例一個門、一個窗地去檢點、去上閂。她一直負責把自己牢鎖在這個家裡。
哪一個母親不曾是穿著羽毛的仙女呢?只是她藏好了那件衣服,然後用最黯淡的一件粗布把自己掩藏了,我們有時以為她一直就是那樣的。
而此刻,那剛聽完故事的小女兒鬼鬼地在窺視著什麼?
她那么小,她由何得知?她是看多了卡通,聽多了故事吧?她也發現了什麼嗎?
是在我的集郵本偶然被兒子翻出來的那一剎那嗎?是在我揀出石濤畫冊或漢碑並一頁頁細味的那一刻嗎?是在我猛然回首聽他們彈一闋熟悉的鋼琴練習曲的時候嗎?抑是在我帶他們走過年年的春光,不自主地駐足在杜鵑花旁或流蘇樹下的一瞬間嗎?
或是在我動容地托住父親的勳章或童年珍藏的北平畫片的時候,或是在我翻揀夾在大字典里的乾葉之際,或是在我輕聲地教他們背一首唐詩的時候……
是有什麼語言自我眼中流出呢?是有什麼音樂自我腕底瀉過呢?為什麼那小女孩會問道:
“媽媽,你是不是仙女變的呀?”
我掰開她的小手,救出我被吊得酸麻的脖子,我想對她說:“是的,媽媽曾經是一個仙女,在她做小女孩的時候,但現在,她不是了,你才是,你才是一個小小的仙女!”
但我凝視著她晶亮的眼睛,只簡單地說了一句:“不是,媽媽不是仙女。你快睡覺。”
“真的?”
“真的!”
她聽話地閉上了眼睛,鏇即又不放心地睜開:
“如果你是仙女,也要教我仙法喔!”
我笑而不答,替她把被子掖好,她興奮地轉動著眼珠,不知在想些什麼。
然後,她睡著了。
故事中的仙女既然找回了羽衣,大約也回到雲間去睡了。
風睡了,鳥睡了,連夜也睡了。
我守在兩張小床之間,久久凝視著他們的睡容。

作者簡介

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張曉風,1941年生,江蘇銅山人,生於浙江金華。八歲後赴台,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他處,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她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一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灣十大散文家選集》,編者管管稱“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不忘情於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她的文章《行道樹》被選入國中課本。余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稱其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皆評價甚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