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駝破瓮

殺駝破瓮

殺駝破瓮選自《百喻經》,全稱《百句譬喻經》,是古天竺高僧伽膃肭從修羅藏十二部經中抄錄出譬喻,集為一部,共一的搜房的肯定死寓言譬喻故事演述大乘佛法的佛教文學作品,是佛教典籍中較為特別的一種。《百喻經》中的故事詼諧風趣,含義廣博深刻,很受中國人民的喜愛,因而流傳極為廣泛。

基本信息

內容

原文

版本一
殺駝破瓮殺駝破瓮讀本
曩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駱駝入頭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患之。有一老父來語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當斬頭,自能出之。”即用其語,以刀斬頭。既殺駝,而復破瓮。如此痴人,為世人所笑。

——選自《百喻經

版本二

昔有一人,於瓮中盛谷。駱駝入瓮食谷,首不得出。主人以為憂,無計可施。有一老人來語之,曰:“汝莫憂,吾有以教汝出。”主人亟問:“法何?”老人曰:“汝當斬駝頭,自當出之。”主人以為妙,即依其語,以刀斬駝頭。既殺駝,而復破瓮,如此痴人,為世人所笑。

——據《百喻經》改寫

注釋

1.曩(nǎng):從前,以往。

2.先:先前。

3.瓮(wèng):一種口小腹大的盛器。

4.食:偷吃。

5.首:頭。

6.既:已經。

7.患之:認為。省略句,應為“以之為患”。

8.語:對……說。

9.即:就。

10.依:依照,按照。

11.其:那個。

12.用:採納。

13.首不得出:表示情況允許,有“能夠”,“可以”的意思。

14.之: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這裡指那個既殺死了駱駝,又打破了瓮的人。

15.女:通‘汝’,你。

16.復:又。

17.老父:老人。

18.患:擔憂。

短語翻譯

其人患之:這個人就為此事發愁。

吾教汝出:我教你(使駱駝)出來(的方法)。

既殺駝,復破瓮:已經殺死了駱駝,進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糧食。

世人所笑:被後人所恥笑。

無計可施:沒有什麼計謀可以施展。

譯文

從前有一個人,先前把糧食存放到了瓮中。一頭駱駝偷吃了瓮中的糧食,結果頭被卡在裡面出不來了。因為駱駝的頭出不來,這個人就為此事發愁。有一個老人來到那人跟前就說:“你不要發愁,我教你一個能讓駱駝出來的方法。你把駱駝的頭斬斷,自然就能夠出來了。”這個人聽了隨即就採納了老人的意見,用刀把駱駝頭斬斷了。已經殺死了駱駝,進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糧食。這樣行事的蠢人,被後人所恥笑。

語法

以為。“以為”在文言中有兩種用法:一指“認為”,二指“以(之)為”,即“把他(它)看作……”。上文“主人以為憂”,意為主人把這當作憂愁的事。另,“主人以為妙”,意為主人認為是好辦法。

“瓮”及其他陶器。古人盛食品的器具大多是陶製的。上文所說的“瓮”,即是口小腹大的陶器,用來盛穀子。另有“甌”,“缶”,“瓿”,“罌”,“盎”,“甏”,“缸”等,都是盛器,有的口小腹大,或盛酒,或盛糧食等。

寓意

本文共涉及兩個人物,其中對駱駝的主人盲目聽信他人意見的行為進行了諷刺,同時也對那個老人不懂裝懂的表現進行了嘲諷。

雖然在通常情況下,集思廣益,從善如流,往往能在做事時有事半功倍,錦上添花的效果.但如果不經思考就接受別人的意見,連旁人的“餿主意”也言聽計從,結果只能像那個笨人一樣賠了駱駝又折了瓮。

世上不可能有那種“既殺駝,而復破瓮”的傻子,但思想方法呆板,機械的人是不少的。

以譬喻的手段,來使人們獲得無上的智慧,這是《百喻經》的根本所在。譬喻的形式就好像用來裹藥的樹葉,當人有病時,就取出藥來用,而自然地將裹藥用的葉子扔掉。所以有智慧的人讀了這部書,應當拋開譬喻故事的形式,抓住其中所蘊含的意義。這個故事就啟示我們:凡事要認真思考,仔細研究,不能因小失大,更不能盲目聽從他人的建議。

出處

選自《百喻經》,全稱《百句譬喻經》,是古天竺高僧伽膃肭從修羅藏十二部經中抄錄出譬喻,集為一部,共一的搜房的肯定死寓言譬喻故事演述大乘佛法的佛教文學作品,是佛教典籍中較為特別的一種。《百喻經》中的故事詼諧風趣,含義廣博深刻,很受中國人民的喜愛,因而流傳極為廣泛。

本書為第五世紀印度僧伽斯那所集。書末有作者的後記六頌。頌後記云:“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花鬘》竟。”《痴花鬘》當是本書的原名。宋元明藏本第一喻前有序品三百餘字,說佛在王舍城鵲封竹園,為異學梵志五百人說此經,與僧伽斯那跋頌不符,顯然是後人所加。本書的寫成正是印度寓言文學的盛時,也是有名的《五卷書》(婆羅門學者所撰用來教授貴族子弟的一部梵文寓言集)流行的時代,可謂應時之作,但在印度,直到現在沒有發現它的梵本。

本書譯者求那毗地,中印度人,是僧伽斯那的弟子。聰慧強記,能誦大小乘經十餘萬言。僧伽斯那所集百喻,他悉皆誦習,並深明其意義旨趣。他於南齊建元初(479)來建業,住毗離耶寺,永明十年(492)九月十日譯出此書,同時並譯出《須達長者經》及《十二因緣經》各一卷,後於建業止觀寺攝受徒眾,甚為有名,中興二年(502)寂於止觀寺。

啟示

雖然在通常情況下,集思廣益,從善如流,往往能在做事時有事半功倍,錦上添花的效果.但如果不加思考就接受別人的意見,連旁人的“餿主意”也言聽計從,結果只能像那個笨人一樣賠了駱駝又折了瓮。

世上不可能有那種“既殺駝,而復破瓮”的傻子,但思想方法呆板,機械的人是不少的。

以譬喻的手段,來使人們獲得無上的智慧,這是《百喻經》的根本所在。譬喻的形式就好像用來裹藥的樹葉,當人有病時,就取出藥來用,而自然地將裹藥用的葉子扔掉。所以有智慧的人讀了這部書,應當拋開譬喻故事的形式,抓住其中所蘊含的意義。這個故事就啟示我們:凡事要認真思考,仔細研究,不能因小失大,更不能盲目聽從他人的建議。

常識

“瓮”及其他陶器。古人盛食品的器具大多是陶製的。上文所說的“瓮”,即是口小腹大的陶器,用來盛穀子。另有“”,“”,“”,“”,“”,“”,“缸”等,都是盛器,有的口小腹大,或盛酒,或盛糧食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