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胃癌

殘胃癌

良性消化性潰瘍手術5~10年後,殘胃可發生腺癌,稱為殘胃癌(cancer of gastric remnant)。因此其既可發生於胃大部切除後的殘胃內,亦可發生於單純胃腸吻合,單純穿孔修補或迷走神經切斷後的全胃內。一般認為應限於胃非癌瘤性病變手術後發生的胃癌,若因惡性病變而作手術者則應指手術後20年以上發生的胃癌。殘胃癌占胃癌一般認為在1%~5%之間。男女之比為5.4:1,平均發病年齡為65歲。

基本信息

概述

殘胃癌亦稱胃手術後胃癌,因其既可發生於胃大部切除後的殘胃內,亦可發生於單純胃腸吻合,單純穿孔修補或迷走神經切斷後的全胃內,所以殘胃癌的發生率與首次手術方式有關。胃次全切除術後作畢氏Ⅱ式和單純胃空腸吻合術者比畢氏Ⅰ式者更易發生殘胃癌。殘胃癌的好發部位是吻合口,但亦可瀰漫發生於整個殘胃。

殘胃癌(cancer of gastric remnant)亦稱胃手術後胃癌。因其既可發生於胃大部切除後的殘胃內,亦可發生於單純胃腸吻合,單純穿孔修補或迷走神經切斷後的全胃內。一般認為應限於胃非癌瘤性病變手術後發生的胃癌,若因惡性病變而作手術者則應指手術後20年以上發生的胃癌。殘胃癌占胃癌的0.4%~5.5%。發生率各家報告不一,一般認為在1%~5%之間。男女之比為5.4∶1,平均發病年齡為65歲。從胃手術至殘胃癌發生的間隔時間文獻報告不一,平均為13~19年,最長間隔為40年,少數病例短於10年。一般認為,胃手術後15年內,殘胃癌的發生率較一般人群的胃癌為低,而術後15年以上,發生率逐漸增高,至術後20年以上,其發生率則較一般人群高出6~7倍。因此,過去認為早期胃切除可以防止消化性胃潰瘍惡變的觀點,現已被否定。胃與十二指腸手術切除後殘胃癌的發生率兩者大致相仿。殘胃癌的發生率與首次手術方式有關。胃次全切除術後作畢氏Ⅱ式和單純胃空腸吻合術者比畢氏Ⅰ式者更易發生殘胃癌。殘胃癌的好發部位是吻合口,但亦可瀰漫發生於整個殘胃。

病因

殘胃癌發生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可能與術後胃內環境改變及鹼性十二指腸液反流有一定關係。胃切除後胃酸缺乏與鹼性十二指腸液反流,使胃內呈低酸狀態,有利於細菌繁殖,可能為產生亞硝胺類致癌物質的細菌提供適宜的生長條件。另一方面,膽汁等鹼性十二指腸反流物的長期刺激,可以破壞胃黏膜屏障,加重慢性胃炎及萎縮性胃炎的發生,使局部腸化生、不典型增生,導致癌變。又因胃黏膜屏障的受損,使致癌物質能直接與胃黏膜接觸,從而促使癌的發生。

【診斷】

由於手術改變了胃的正常解剖和生理功能,X線鋇餐造影常可遺漏較小的病灶,故確診率為50%左右。

胃鏡檢查並作可疑部位的黏膜活檢,是診斷殘胃癌的主要方法,其確診率在90%以上。

檢查

1.血CEA
可升高,當癌變向後壁、胰腺侵及時,血CA199亦可升高。當腹腔淋巴結腫大侵及肝門時,可有肝功及血膽紅素升高。
2.鋇餐檢查
可見殘胃體積變小,胃壁黏膜不規則,有隆起或潰瘍缺損,重則出現吻合口狹窄,胃液滯留現象。
3.胃鏡檢查
內鏡下可見殘胃局部不規則隆起,中有潰瘍,病灶大多近吻合口,亦有胃底近賁門處。病理檢查可明確診斷。
4.B超檢查
B超檢查,可在口服造影劑後見局部胃壁增厚及不規則隆起,有時可探及腹腔淋巴結腫大,而超聲內鏡檢查更進一步了解病灶侵及胃壁的層次,局部活檢更能明確診斷。
狀者,應考慮為殘胃癌的可能。

併發症

1.上消化道出血
殘胃癌局部糜爛滲血,可引起慢性消化道出血。當癌變侵及胃壁血管可引起大出血,甚至有出血性休克。
2.貧血
反覆少量多次出血可出現小細胞低色素貧血。當腫瘤侵及胃體、胃底時亦可出現大細胞性貧血。
3.梗阻
當癌腫侵及賁門口可出現吞咽困難,當癌變在吻合口,影響胃內容物排空可出現嘔吐,甚至輸出口梗阻症狀。
4.腹水
少數病人局部病灶不明顯或由胃壁向腹膜浸潤,可出現腹水及腹壁浸潤現象。在腹水中可找到腫瘤細胞,腹水內CEA及LDH、GGT高於血內指標。

治療

殘胃癌一旦確診,儘早手術切除,手術中應儘量切除病灶及周圍淋巴結。當發現肝有轉移時,可作肝病灶切除或局部固化。術後化療同胃癌的治療。對於不能手術切除的殘胃癌,可參考胃癌的治療方法,包括全身化療及局部治療等,可提高生活質量及延長生存期。

【治療措施】

一旦確診即應手術探查,儘可能爭取作根治術。

【病因學】

大部切除或迷走神經切斷後,胃呈低酸或無酸狀態,加以胃泌素分泌下降使保護性粘液減少,胃黏膜逐步萎縮。而胃手術後的膽汁、胰液和腸液的反流更損害胃黏膜,形成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乃是殘胃癌發生的重要原因。

胃手術後胃酸減少,有利於細菌在胃內的生長繁殖。細菌毒素及膽汁被細菌分解的代謝產物,可有促癌作用。而含硝酸鹽還原酶的細菌更能促進致癌物亞硝胺的合成。在這些致癌、促癌物的作用下,胃黏膜可能癌變。

胃手術後的疤痕、甚至不吸收縫線的刺激,亦可能是殘胃癌發生的因素之一。

總之,胃手術改變了胃的正常解剖和生理功能,使胃更多地暴露於致癌、促癌物的作用之下,當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時,殘胃癌即可發生。

【臨床表現】

與一般胃癌大致相仿。胃切除術後10年以上始突然發生胃納減退、體重減輕、糞便隱血,以及中上腹持續性疼痛且不能被制酸解痙藥物緩解等症狀,為殘胃癌的常見臨床表現。

【預防】

1儘管殘胃癌本身並不比常見胃癌更具侵犯性,但統計資料表明,殘胃癌被發現時,多為晚期或常見於年齡偏大的患者,同時多伴有小腸、肝臟、食道、後腹膜受侵犯,並且由於第一次手術的吻合方式多樣,術後粘連廣泛而嚴重,易導致副損傷。這些都給殘胃癌的根治帶來很大的困難,遠期生存率也不盡如人意。

2常因早期診斷困難而致預後惡劣。殘胃癌行次全胃切除術或全胃切除術後5年生存率和未曾作過胃切除術的胃癌相仿。

3預防上術後就要做好預防,不僅要定期到醫院檢查,同時服用中藥預防,如人參皂苷rh2,人參皂苷rh2達到預防的作用。人參皂苷Rh2又被稱為“護命素”,是人參精華中提取出的具有抗腫瘤和提高免疫力功效的物質,也是目前臨床上治療癌症常用的輔助治療藥物,臨床反饋效果很好。人參皂苷Rh2屬於中藥範疇,無副作用,可堅持服用,以達到預防胃癌發病的作用

【預後】

常因早期診斷困難而致預後惡劣。殘胃癌行次全胃切除術或全胃切除術後5年生存率和未曾作過胃切除術的胃癌相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