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胃癌中醫治療醫院

北京胃癌中醫治療中心是由北京偉達中醫腫瘤醫院成立,並由中華中醫藥學會腫瘤分會副主任委員鄭偉達教授擔任主任的以中醫為主,西醫相結合的專業胃癌治療機構。

基本信息

概述

近日,由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中醫腫瘤防治專業委員會主辦,北京偉達中醫腫瘤醫院承辦的“胃癌中醫研討會”在京舉辦。北京偉達中醫腫瘤醫院的專家們對胃癌的中醫治療進行了認真地研討,並達成共識:一致認為胃癌結合中醫藥治療,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壽命,中西醫優勢互補成為治療胃癌的最佳選擇。

發病率

胃癌是發生於胃部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常以上腹部不適、疼痛、嘔吐、反胃、嘔血、黑便、消瘦、貧血、上腹部包塊等為其主要臨床表現。流行病學調查業已證實我國是胃癌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每年死於胃癌的人數達15萬~20萬,約占消化道癌腫死亡人數的一半和各種惡性腫瘤死亡總數的1/5,每年新發生的胃癌患者約20萬,發病率亦居各種惡性腫瘤之前列。據資料分析,在我國,胃癌死亡率超過40/10萬~70/10萬的高發區呈弧形分布,它西起於北疆,東經甘肅、河西走廊、陝北、寧夏,內蒙古,直抵遼寧,然後沿海岸線南下至膠東半島、江蘇、浙江,止於福建。至於我國中南部、西南部,包括廣西壯族自治區與廣東、貴州、雲南、湖南、四川等省在內的大片城鄉,則屬於胃癌低發區。有人對高發區和低發區的地質條件進行對比後指出:胃癌高發區多位於火山岩地質帶、太行山南段變質岩及膠東半島散在變質岩地區;而低發區多位於珠江水系的石灰岩地區。
在國外,胃癌發病率較高的國家有日本、新加坡、智利、哥斯大黎加、匈牙利、奧地利、芬蘭和獨立國協的部分成員國。發病率較低的國家有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印度等。值得注意的是:近30年來,日本國由於重視了對不良生活習慣、膳食構成以及食品保存法的改革,胃癌的發病率已明顯下降。例如在50年代男女胃癌發病率分別為88.8/10萬和44.5/10萬,而1978年已分別降低為76.7/10萬和36.6/10萬。與其相反,從60年代起,在我國的某些地區胃癌發病率卻呈上升趨勢。以上海為例,1963年胃癌發病率為18.54/10萬,1971年為27.73/10萬,至1974年已達到35.10/10萬,而以後,在此基礎上還有進一步的增長。
胃癌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總的趨勢是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上升。發生在40歲以下者占20% ;發生在40~60歲之間者占70%。青年人所患胃癌,其惡性程度相對於中老年來說往往更為突出,應予以高度重視。
胃癌在男性和女性之間分布情況不一,30歲以前男女比值接近於1;30歲以後男性發病率逐漸高於女性;45歲以後比值大於2;50~60歲,男女之比可高達4~5:1。
胃癌可以發生於胃體上下各部位,據統計,分布於幽門竇部的為46.9%,分布賁門底部的為39.1%,體部為10.2%,全胃為3.8%。
中醫典籍中無胃癌之病名,但有類似病證及相關臨床表現之描述,後世醫家以此為基礎,對相關病證的脈因證治進行整理,加以發揮,積累了頗為豐富的防治經驗,許多內容對於胃癌的診療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臨床表現

按臨床表現分析,胃癌屬於祖國醫學“噎膈”、“反胃”、“胃反”、“翻胃”、“伏梁”、“胃脘痛”、“積聚”等病證範疇。例如當癌瘤引起賁門狹窄,導致進行性吞咽困難時,與“噎膈”的進食噎塞不利甚至食入即吐的症狀非常相似;當癌瘤引起幽門狹窄或完全梗塞時,其臨床表現與漢代張仲景所說的“胃反”、明代趙獻可所說的“反胃”以及《扁鵲心書》所說的“翻胃”基本相同。例如趙獻可《醫貫》曾解釋道:“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一二時而吐,或積至一日一夜腹中脹悶不可忍而復吐,原物酸臭不比,此已入胃而反出,故曰‘反胃’”;《金匱要略》曾明確記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扁鵲心書》曾反覆論述:“凡飲食失節,冷物傷脾胃……再兼六欲七情有損者……令人朝食暮吐,名曰翻胃”。

飲食調理

此外,當上腹部出現腫塊時,與《靈樞·五變》所指的積聚似類。俟胃痛加劇時,與《靈樞·邪氣腑病形》描述的“胃病者腹月真脹,胃脘當心而痛……膈咽不通,食慾不下”,以及《靈樞·四時氣》強調的“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等亦有相似之處。今人搜尋有關胃癌的歷史文獻,多從上述章節、病證入手。
1.肝胃不和型
主證:胃脘脹滿,時時作痛,串及兩脅,口苦心煩,噯氣陳腐,飲食少進或嘔吐反胃,舌苔薄黃或薄白,脈弦細。
辨證:肝胃不和,胃氣上逆。
治則:慈丹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扶正固本膠囊,每次5粒,每日3次。
湯藥:柴胡10g,鬱金10g,枳殼10g,鏇覆花(包)10g,代赭石15g,半夏10g,杭芍15g,甘草6g,焦三仙30g,玫瑰花10g,白屈菜10g。
按語:肝鬱失於疏泄條達,乘侮脾胃使脾胃功能失司,胃氣上逆,柴胡、鬱金、玫瑰花疏肝理氣,枳殼、焦三仙健脾助消化;白屈菜止痛緩中。
2.脾胃虛寒型
主證:胃脘脹痛,喜按就溫,或暮食朝吐,朝食暮吐,或食入經久仍復吐出,時嘔清水,面色蒼白無華,肢涼神疲,或便溏浮腫,舌質淡胖,齒跡,苔白滑潤,脈沉細緩或細濡。
辨證:脾胃虛寒、中焦不運。
治則:溫中散寒,健脾和胃。
處方:慈丹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扶正固本膠囊,每次5粒,每日3次。
湯藥:人參10g,白朮10g,雲苓10g,半夏15g,良姜6g,蓽茇10g,梭羅子10g,陳皮10g,甘草6g,生芪30g,紫蔻6g。
按語:脾胃虛弱,納食不多,運化遲緩,故痛亦不甚。得暖得按則寒氣消散,故痛亦減。脾主四肢,陽虛則四肢不溫,神疲乏力。脾陽不振,故舌淡胖,脈細濡。人參等六君子湯健脾和胃;良姜、蓽茇溫中散寒;生芪益氣健脾;梭羅子、紫蔻行氣止痛。
3.瘀毒內阻型
主證:胃脘刺痛,灼熱灼痛,食後痛劇,口乾思飲,脘脹拒按,心下痞塊,或有嘔血、便血,肌膚桔燥甲錯,舌質紫暗或見瘀點,脈沉弦、細澀或弦數。
辨證:瘀毒內阻,血瘀胃熱。
治則:解毒祛瘀,清熱養陰。
處方:慈丹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複方莪術消瘤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扶正固本膠囊,每次5粒,每日3次。
湯藥:生蒲黃10g,五靈脂10g,蛇蛻6g,血餘炭3g,仙鶴草30g,蜂房12g,元胡10g,陳棕炭20g,肥玉竹15g,白屈菜20g,藕節20g。
按語:瘀毒內阻,日久傷絡,吐血便血;血瘀有形,故痛有定處而拒按;瘀毒化熱,耗傷胃陰,故口乾思飲,脈弦數。蛇蛻、露蜂房解毒祛瘀;生蒲黃、五靈脂、元胡、白屈菜活血化瘀止痛;血餘炭、陳棕炭、仙鶴草止血生新;玉竹、藕節養益胃陰。
4.氣血雙虧型
主證:晚期胃癌,重度貧血,面色蒼白無華,面目虛腫,畏寒身冷,全身乏力,心悸氣短,頭暈目眩,虛煩不寐,自汗盜汗,納少乏味,形體贏瘦,上腹包明顯,舌質淡胖,白苔,脈虛細無力或虛大。
辨證:氣血雙虧,脾腎不足。
治則:補氣養血,健脾補腎。
處方:慈丹膠囊,每日4次,每次5粒;複方莪術消瘤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
湯藥:黃芪30g,人參30g,黨參30g,白朮10g,雲苓10g,黃精10g,甘草6g,當歸6g,谷麥芽各15g,仙靈脾10g。
按語:久病耗血傷氣,後天化源不充,氣血化生無源,故氣血雙虧,久之脾腎陽氣亦虛。治宜大補氣血,健脾益腎。黃芪、人參、黨參、白朮、茯苓、黃精、甘草健脾補血;當歸、熟地、杭芍、阿膠滋陰補血;紫河車大補元氣,補腎填精;陳皮、谷麥芽理氣和胃;仙靈脾補腎溫陽。
臨床辨證加減用藥:嘔吐加半夏、生薑、竹茹、鏇覆花、赭石、丁香、威靈仙、佩蘭等。口乾加石斛、麥冬、天花粉、知母等。胃疼加元胡、香附、白屈菜、降香、梭羅子、五靈脂、烏頭、蓽茇、八月扎等。便乾加火麻仁、郁李仁、大黃、芒硝、瓜蔞等。便溏加兒茶、老鸛草、石榴皮、蒼朮、扁豆、罌粟殼等。嘔血、便血加仙鶴草、血餘炭、棕炭、棉葉、白及或雲南白藥2g拌安絡血40ml內服。腹脹加枳殼、厚朴、萊菔子、焦檳榔、砂仁、沉香面、大腹皮等。

疾病預防

由於胃癌的病因複雜,患者的體質因素不同,故在胃癌發生的預防和干擾上,要提倡級“三級”預防。
1、一級預防:基於對胃癌病因學和流行病學調查因素的研究考慮,首先要加強對民眾的有關預防胃癌的科普宣傳教育,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尤其是不良的飲食習慣,應避免進食粗糙食物,不吃燙食,不過快進食,不吃過鹹食物,避免對上消化黏膜的機械損傷;少吃或不吃鹽醃食物,不吃霉變食物,少吃煙燻、油炸和烘烤食物,減少致癌物的攝人;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不生氣進食,不抽菸,使機體免疫及神經系統保持良好的狀態。提倡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多飲牛奶,經常飲茶特別是綠茶,有助於預防胃癌的發生。一級預防的內容是易看易懂,而不易真正做到,但這些內容對胃癌的預防是至關重要的。
2、二級預防:即提倡“三早”,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胃癌高危人群的監控,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胃潰瘍、胃息肉、術後殘胃、惡性貧血和HP陽性所致的各種胃病等患者,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40歲以上胃病久冶不愈患者,應定期複查,對這些癌前病變者應通過X線、纖維胃鏡黏膜活檢進行監測,一經確診,儘早爭取綜合治療,在監控的同時,對上述這些癌前病變應進行“不懈的治療,直至痊癒”,中醫中藥對胃癌癌前病變的研究已取得了良好的進展。
3、三級預防:即要對中晚期胃癌患者加強綜合治療,提高生存率,對晚期病例要減輕病人的痛苦,提高生活質量。
中醫的治療不 僅僅在中醫界得到廣泛套用,在西醫界亦得到足夠的支持,在長期的臨床研究中體會到: 中醫治療應貫徹於胃癌治療的始終。此即中醫治療癌症的“全程性”。理中散結消癌湯可有效地減輕不良反應,提高 療效,預防胃癌的轉移及復發,起到減毒、增效、控制轉移的作用,提高近期及遠期療效。通過中醫治療,還可以可顯著緩解患者的恐懼心理,樹立患者治療的信心,使其對癌症的認識實現從恐懼到接受, 從被動、消極到主動、積極的心態轉變。

中醫治療優勢

一、整體觀念強
西醫的手術治療,只是局部上解決問題,並沒有達到完全根治,治標不治本。但中醫則不同,中醫由於從整體觀念出發,實施辨證論治,既考慮了局部的治療,又採取扶正培本的方法,對於改善患者的局部症狀和全身狀況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內調外治
中醫中藥因為有內調、外治的特點,在治療期間不僅能治療患者的疾病,同時也能對患者的身體進行調養,致使癌症患者在局部狀況好轉的同時,全身狀況也會得到改善。
三、安全無副作用
中醫治療,不會對胃癌患者造成新的損傷,安全無副作用,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不影響正常生活,也不用住院等。中醫的安全無副作用,不僅在治療上能幫到患者,在心理上,也會增加患者治療的信心,如果患者積極的接受治療,治療效果將會更好。
四、彌補西醫多種治療的不足
手術治療的目的是切除腫瘤,然而腫瘤雖然是切除了,但殘癌、或區域淋巴結轉移、或血管中癌栓還是存在的,此時,運用中醫中藥進行長期治療,則可以防止復發和轉移,對胃癌的治療會更加的有效。

病案說明

例一 簡某,女,32歲,教師。1996年6月19日初診。緣於數月前因朋友結婚宴請,多喝了幾杯酒後感到脘脹不適,甚則噁心欲嘔,至外院給予“胃復寧”、“654-2”等藥治療。症狀有所緩解,但終不能去。於5月20日在溫州三醫院胃鏡檢查示:①胃竇部潰瘍型癌;②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建議手術治療。患者因懼怕手術,又轉至上海某醫院檢查治療,檢查結果相同,亦建議手術加化療。因患者怕手術,又知道化療的毒副作用。於6月5日自選出院,千方百計尋中醫治療,經一胃癌康復患者介紹,千里迢迢來本院求治。今見:胃脘痛劇,食入則加重,上腹部痞悶脹滿,不思飲食,輾轉不安,大便三日於,疼痛拒按,喜暖,喜進熱粥,舌苔白,後部略浮現一此黃色。查體:未見淋巴結轉移。即往兩次懷孕6個月後不產,至今未有小孩。辨證:寒瘀互結。治則:溫胃化瘀。處方:症消癀(症痛康)30瓶,每次1g,每日3次;慈丹膠囊、扶正固本膠囊每日各4次,每次各5粒。湯藥:高良姜9g,乾薑6g,吳茱萸9g,木香5g,枳實9g,厚朴9g,酒軍9g,檳榔12g,焦神曲12g,三棱9g,元胡12g,每日1劑,連服15劑。
二診(1996年7月20日):胃脘痛已止,胃脘痞滿亦除,不拒按,且能進米飯,喜熱飲食。臍左處重按之尚有輕痛感,大便乾燥,舌苔薄白,脈滑,重按有力。據此脈症,可知寒邪已祛,瘀結漸行,故用溫下法,以盪邪外出,仍以上方出入。中成藥方同前。湯藥方原方加附子3g,當歸9g,桃仁易三棱,內金9g,再進20劑。
三診(1996年8月21日):大便通暢,胃脘痛未再作,腹部已舒適。舌苔已正常,脈象已緩和。囑再續服中成藥3個月,湯藥停之,另以飲食調之,囑多飲懷山粳米粥。
1997年9月21日來信,已臨床治癒,仍從事教師工作。
例二 簡某,女36歲,個體戶。1996年9月17日初診。於1996年 2月9日咽吞困難,在瑞安市人民醫院檢查診為:胃賁門癌,並進行手術切除,術後病理示:低分化鱗癌,配合二次“FAM”方案化療,未見很大毒副反應,但吞咽仍有阻塞感,食後即吐,胃脘脹滿,大便乾燥,小便色黃,手足不溫,夜寐夢多,舌苔白,脈沉細無力,月經已1年未行。此為:胃虛失降,氣血兩虧。治則:溫中降逆,氣血雙補。方藥:①慈丹膠囊、複方莪術消瘤膠囊、
扶正固本膠囊,每日各4次,每次各5粒,連服一療程。②湯藥:黨參10g,當歸18g,白朮12g,內金9g,生薑3片,大棗6枚,伏龍肝30g,麥芽30g,代赭石60g,連服20天。
二診(1996年10月17日):藥後嘔吐已止,胃納漸香,脘痛漸緩,大便亦軟,心悸未作。但經閉未解,面部出現紅斑10餘日,西醫檢查診為:亞急性紅斑狼瘡。此為:肝鬱經閉,陰虛內熱,血瘀生斑。治法:養陰涼血,活血化瘀,通絡舒郁。方藥:中成藥同前未變。湯藥:生地24g,元參12g,赤芍15g,紅花9g,丹參12g,白蘚皮15g,忍冬藤24g,香附12g,茜草9g,劉寄奴5g,蟬衣6g,連服30天。
三診(1996年11月17日):服上藥後,諸症漸輕。效不更方,以上方藥再服60天。
四診(1997年2月13日):藥後,月經曾來潮兩次,量及色均正常,面部紅斑已退淨,自覺症狀全部消除。囑湯方停服,丸藥繼服一療程。
1997年8月21日,病人來信說,從榕回溫州後,月經按時來潮,色量正常,紅斑未見再現,複查未幾異常,即正常工作到現在,一直很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