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有餘辜

語出東漢·班固《漢書·路溫舒傳》:“蓋奏當之成,雖咎繇聽之,猶以為死有餘辜。”形容罪大惡極,即使處死刑也抵償不了他的罪惡。西漢時期,有一個叫路溫舒的人,從小喜研法律,學習刻苦努力,掌握了豐富的歷史知識,熟悉當時各項律令。漢宣帝即位不久,路溫舒給漢宣帝上了一道《尚德緩刑書》的奏疏。在奏疏里,他引古證今,歌頌德政,抨擊獄吏的罪惡,望漢宣帝崇尚仁義,減少刑罰。其中有這樣幾句:“獄吏濫用酷刑,犯人受不了拷打,亂編口供,而審問之人不但全信假口供,並還進行誘供。

基本信息

成語典故

出處

東漢·班固《漢書·路溫舒傳》:“蓋奏當之成,雖咎繇聽之,猶以為死有餘辜。”

成語來源

故事

西漢時期路溫舒對法律十分精通,對當時的律令不滿。漢宣帝即位後,他上書《尚德緩刑書》,援引歷史上的一系列冤獄,加上當時獄卒屈打成招的現象十分普遍,就是清官斷案也會認為是死有餘辜的。漢宣帝覺得很有道理就施行仁政。

詳細典故

這個成語出自《漢書·路溫舒傳》。

西漢時期,有一個叫路溫舒的人,從小喜研法律,學習刻苦努力,掌握了豐富的歷史知識,熟悉當時各項律令。又由於他曾當過看守和獄吏,深知監獄的黑暗。漢宣帝即位不久,路溫舒給漢宣帝上了一道《尚德緩刑書》的奏疏。在奏疏里,他引古證今,歌頌德政,抨擊獄吏的罪惡,望漢宣帝崇尚仁義,減少刑罰。其中有這樣幾句:“獄吏濫用酷刑,犯人受不了拷打,亂編口供,而審問之人不但全信假口供,並還進行誘供。上報時便想出種種辦法使上級相信罪名成立。這樣一來,即使像咎繇(yáo)那樣公正的人聽了,也會認為判處死刑還抵償不了他的罪惡(原文“雖咎繇聽之,猶以為死有餘辜”)。望陛下廣開言路,推行德政,減少刑罰,這樣才能使國家興盛,天下太平。”漢宣帝看了路溫舒的奏疏非常稱讚,不久就提升了他。

“死有餘辜”形容罪大惡極,即使處死,也抵償不了他的罪惡。

詞語辨析

近義詞

死有餘責 死有餘僇

反義詞

功德無量、功標青史

示例

這個殺人犯,謀財害命,真是~。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罪大惡極

詞性

貶義詞

相關詞語

死有餘責

解釋 猶死有餘辜。形容罪大惡極,即使處死刑也抵償不了他的罪惡。

出 處 臣嘉、臣延材駑不稱,死有餘責。漢·班固 《漢書》卷八十六

示 例 侯君集等傳 贊曰:“侯君集位將相私謁太子,張亮養子五百人,薛萬徹與狂豎謀,皆~,又何咎哉?” --《新唐書 卷九十四》

用 法 作謂語、定語;指罪大惡極

死有餘僇(sǐ yǒu yú lù )

解釋:僇:通“戮”。形容罪大惡極,雖死還殺不夠。

出處: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世宗廢后》:“至殺無辜,污宮眷,如文臣李夢陽、內臣何文鼎輩所奏,真死有餘僇。”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罪大惡極

延展閱讀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