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謙

陸謙

《水滸傳》中一個反面人物,是林沖的多年好友,因貪圖富貴站在高俅這一邊,多次設計陷害林沖,後在山神廟與富安等密謀火燒草料場時被林衝撞破,死於其槍下。有關他的有第六回《花和尚倒拔垂楊柳,豹子頭誤入白虎堂》,第九回《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陸虞候火燒草料場》。 陸謙懂得察言觀色,會討好上級。勸林沖把自己的娘子獻給衙內。與這種人稱兄弟,實在可悲。 1998版的《水滸傳》中陸謙的扮演者是王全有。

相關事件

為討花花太歲高衙內歡喜,他不顧朋友的交情,請林衝到酒樓喝酒,趁機把林沖娘子騙到自己家中,施此計來滿足花花太歲的淫慾。林沖知道後,大罵陸謙是個畜生,“我和你如兄若弟,你也要騙我!”林沖三步做一步,跑到陸謙家裡,花花太歲跳牆逃走,林沖就把陸謙家砸得粉碎,然後拿著一把解腕尖刀,徑奔酒樓去找陸謙。陸謙躲到太尉府內,三天都不敢回家。若是此時林沖找到了陸謙,陸謙還有活路嗎?

誤入白虎堂

陸謙陸謙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陸謙認為只有“害了林沖性命,方能勾得他老婆和衙內在一處”。於是他向花花太歲的乾爹高太尉獻上一計:差人把刀賣給林沖,又差人來家呼喚林沖,叫將刀來府里比看。白虎堂里,太尉喝叫左右,將林沖解去開封府,定要給他個“手執利刃,故入節堂,殺害本官”的罪名。府尹看了林沖的口詞,是個無罪的人。只著他招認“不合腰懸利刃,誤入節堂”。這一場“轉轉宛宛”的官司,林沖被斷了二十脊杖,刺配滄州。

為置林沖於死地,陸謙又買通董超、薛霸兩個監押防送公人,讓他們在滄州道上結果了林沖。魯智深大鬧野豬林之後,兩個監押一路上都無從下手。到了滄州牢城營內,陸謙再次買通差撥和管營,設計陷害林沖。林沖從李小二口中知道陸謙也到了滄州,罵道:“那潑賤賊也敢來這裡害我!休要撞著我,只教他骨肉為泥!”林沖帶著尖刀,在滄州城裡城外,小街夾巷尋了三五日沒有尋到,若是尋到陸謙,我想他的祭日又該提前了。

火燒草料場

火燒草料場時,陸謙不僅要燒死林沖,還想拾得他一兩塊骨頭回京,到太尉和衙內跟前邀功求賞。恰巧那晚雪下得正緊,林沖離開草料場買酒去了。在山神廟裡,林沖終於遇到來放火燒他的陸謙。林沖取出那口刀來,便去陸謙臉上擱著,正是‘殺人可恕,情理難容!’”陸謙告道:“不乾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來。”林沖罵道:“奸賊!我與你自幼相交,今日倒來害我!怎不乾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陸謙上身衣扯開,把尖刀向心窩裡只一剜,七竅迸出血來……

陸謙陸謙

有人說:“為上司幹了十件好事,不如與上司同乾一件壞事。”這也許就是陸謙信奉的官場哲學,他的所作所為,打的是林沖娘子的主意,是為了討好太尉、滿足花花太歲的淫慾。這是陸謙與太尉、衙內、富安等一同乾的一樁壞事。正因為這是與上司一同乾的,陸謙才不顧朋友的交情,才有恃無恐,才如此拚命。

死有餘辜

陸虞候叫聲“饒命,”嚇的慌了,手腳走不動。那富安走不到十來步,被林沖趕上,後心只一槍,又搠倒了。 翻身回來,陸虞候卻才行得三四步,林沖喝聲道:“奸賊!你待那裡去!” 劈胸只一提,丟翻在雪地上,把槍搠在地里,用腳踏住胸膊,身邊取出那口刀來,便去陸謙臉上擱著,喝道:“潑賊!我自來又和你無甚么冤仇,你如何這等害我!正是“殺人可恕,情理難容!””陸虞候告道:“不乾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來。”林沖罵道:“奸賊!我與你自幼相交,今日倒來害我!怎不乾你事?且吃我一刀!”

把陸謙上身衣扯開,把尖刀向心窩裡只一剜,七竅迸出血來,將心肝提在手裡,回頭看時,差撥正爬將起來要走。林沖按住,喝道:“你這廝原來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頭割下來,挑在槍上。

當今社會,像陸謙這樣信奉“為上司幹了十件好事,不如與上司同乾一件壞事”的還是大有人在的。真希望他們引以為戒,能從陸謙之死中吸取教訓。陸謙是死有餘辜。

必死原因

央視版《水滸傳》的陸謙央視版《水滸傳》的陸謙

1,陸謙故意謀害林沖

2,陸謙一再謀害林沖

3,陸謙與林沖兄弟相稱

以上三點無論是誰觸犯了任意一條都是不可寬恕的,所以林沖在殺陸謙時是毫不猶豫的。所以陸謙是死有餘辜,對他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不殺,不足以明道德,不殺,也不足以維護法律。

教訓:除惡務盡。

人物出處

《水滸傳》的成書,取材於北宋末年 宋江起義的故事。據《東都事略·侯蒙傳》:“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又據《宋史·徽宗本紀》:“淮南盜 宋江等犯 淮陽軍,遣將 討捕,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 張叔夜招降之。”《宋史· 張叔夜傳》:“ 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 海瀕,劫鉅舟十餘,載擄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此外, 李□的《十朝綱要》,宋代 陳均《九朝編年備要》和 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也都有類似的記載。還有的記載說 宋江投降後曾參加過征 方臘之役。從這些記載里,可以知道這支起義軍,人數不多(但也決不止36人),戰鬥力很強,在民眾中甚有影響,曾經給宋王朝造成一定的威脅。 宋江等起義的年代大約在 宣和元年(1119年)至宣和三年(1121年),前後三年多。

央視版《水滸傳》中的陸謙央視版《水滸傳》中的陸謙

宋代說書伎藝興盛,民間流傳的 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說書人采來作為創作話本的素材,南宋 羅燁《醉翁談錄》記有小說篇目《青面獸》、《 花和尚》和《武行者》,這當是說的 楊志、 魯智深、 武松的故事,此外,《石頭孫立》一篇可能也是水滸故事。這是有關《 水滸傳》話本的最早記載。南宋末有 龔開的《 宋江三十六人贊並序》,序里說:“宋江事見於街談巷語。”並說在 龔開之前有畫院待詔 李嵩,曾畫過 宋江等 人像。但 龔開的贊並未說故事內容。現在看到的最早寫水滸故事的作品,是《 大宋宣和遺事》(見《宣和遺事》),它或出於元人,或為宋人舊本而元時又有增益。有的研究者認為它是說書 藝人的底本。它所記水滸故事梗概,從 楊志賣刀殺人起,經 智取生辰綱、 宋江殺惜、九天玄女授天書,直到受招安平 方臘止,順序和現在的《 水滸傳》基本一致。這時的水滸故事已由許多分散獨立的單篇,發展為系統連貫的整體。元代雜劇盛行,有大量的水滸戲出現,元雜劇和《 大宋宣和遺事》所記水滸的人物姓名大致相同,但聚義地點不同,雜劇說的是 梁山泊,《遺事》說的是太行山;雜劇中已有“一百八個頭領”之語,《遺事》只提到了36將的綽號姓名;《遺事》中寫 李逵位列第14, 燕青位列第28,雜劇中李逵是第13頭領,燕青是第15頭領。凡此種種,可見在《 水滸傳》成書以前,水滸故事在流傳中內容細節上 頗有異同。這或者同在不同地區流傳也有關係。 施耐庵正是把這些在不同地區流傳的故事,匯集起來,經過選擇、加工、再創作,才寫成這部優秀的古典名著《 水滸傳》。《 水滸傳》的故事最初起源於北宋宣和年間,從南宋開始就成為了民間口頭文學的主要題材。目前流傳下來的根據說書人編成的話本中就有“青面獸”,“ 花和尚”,“武行者”等。元朝初年,出現了話本《 大宋宣和遺事》,描述了 晁蓋、吳加亮( 吳用)等36人的故事,初步具有了《 水滸傳》的故事梗概。元朝,元雜劇中還出現了一些水滸故事劇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