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通俗演義

歷朝通俗演義

《歷朝通俗演義》,又稱《中國曆朝通俗演義》,作者為蔡東藩(1877年—1945年),他從1916年開始,到1926年為止,以10年的時間,閱讀正史及其他史籍等數千餘卷,先後完成了清史演義、元史演義、明史演義、民國史演義、宋史演義、唐史演義、五代史演義、南北史演義、兩晉史演義,前漢史演義(含秦朝)和後漢史演義共11部作品(以上按寫作順序),共1040回,約600餘萬字,時間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國九年(1920年),凡2166年。其內容跨越時間之長、人物之眾、篇制之巨,堪稱歷史演義之最。被人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書名

歷朝通俗演義》,又稱《中國曆朝通俗演義》,作者為蔡東藩(1877年—1945年),他從1916年開始,到1926年為止,以10年的時間,閱讀正史及其他史籍等數千餘卷,先後完成了清史演義元史演義明史演義、民國史演義、宋史演義唐史演義、五代史演義、南北史演義、兩晉史演義,前漢史演義(含秦朝)和後漢史演義共11部作品(以上按寫作順序),共1040回,約600餘萬字,時間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國九年(1920年),凡2166年。其內容跨越時間之長、人物之眾、篇制之巨,堪稱歷史演義之最。被人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歷朝通俗演義 歷朝通俗演義

簡介

又稱《中國曆朝通俗演義》,作者為蔡東藩(1877年—1945年),從1916年開始,到1926年為止,蔡東藩以10年的時間,並閱讀了正史及其他等數千餘卷,先後完成了前漢、後漢、兩晉、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清、民國11部作品,共1040回,約六百餘萬字,時間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國九年,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其內容跨越時間之長、人物之眾、篇制之巨,堪稱歷史演義之最。被人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作品的最大特色在於他對歷史真實的嚴格追求。他寫歷史演義,“語皆有本”,力求其主要情節均有歷史記載作為根據。自然,作為“演義”,他也有虛構,特別是人物對話。但是,他很謹慎,力求符合特定歷史環境和特定歷史人物的性格,不敢任意編造。
作品概述作品的最大特色在於他對歷史真實的嚴格追求。他寫歷史演義,“語皆有本”,力求其主要情節均有歷史記載作為根據。自然,作為“演義”,他也有虛構,特別是人物對話。但是,他很謹慎,力求符合特定歷史環境和特定歷史人物的性格,不敢任意編造。
《中國曆朝通俗演義》系列為風靡海內外的一部通俗歷史巨著,浩浩一千餘回,寫盡幾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民國九年(1920年),共記述了2166年的歷史,總計11部1040回,約700萬字。毛澤東在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不久,也曾致電李克農:“請購整個《中國曆朝通俗演義》兩部。”足見本系列書具有極強的史學價值、文化價值、珍藏價值、饋贈價值。
蔡著的不可替代之處,不僅在於他準確地挑出了歷史的大線索,更重要之處在於,他關注了歷史深處的人的命運。他的歷史有血液、有溫度,是可以觸摸的。他的歷史是關於人性的故事。從蔡著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活的歷史,體驗到個人命運與國家、文化之間密不可分的關聯。

作者簡介

蔡東藩(1877—1945),名郕,字椿壽,號東藩,居於臨江書舍(蔡東藩舊居),蕭山臨浦鎮人。著名演義小說作家、歷史學家。自幼聰穎好學,兒時閱讀《資治通鑑》等史書,時人稱“神童”光緒十七年(1891)中秀才。宣統元年(1909)中省優貢生。1910年朝考以優入選,翌年春赴福建以知縣候補。因不滿官場惡習,月余託病回鄉。辛亥革命後,應好友之邀,到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任編輯,修撰《高等國小論說文范》、《中等新論說文范》、《清史概論》等書。從1916年至1926年的十年間,蔡東藩寫成歷朝通俗通義,有:《前漢通俗演義》、《後漢通俗演義》、《兩晉通俗演義》、《南北史通俗演義》、《唐史通俗演義》、《五代史通俗演義》、《宋史通俗演義》、《元史通俗演義》、《明史通俗演義》、《清史通俗演義》、《民國通俗演義》(部分)。全書共11部、45冊、1040回、700餘萬字,記述了從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20年間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該書在史料上遵循“以正史為經,務求確鑿,以軼聞為緯,不尚虛誣,,的原則;在體裁上突出“義以載事,即以道情”的特點,並且自寫正文,自寫批註,自寫評述。在撰編《民國通俗演義》中,對清廷之腐敗,予以抨擊,其間曾收到恐嚇信及子彈,迫其修改,蔡不變初衷。又著有《西太后演義》(又稱《慈禧太后演義》),增訂清初呂安世所著《二十四史演義》,其一生共著書13部,撰寫700餘萬字,篇幅之巨堪稱歷史演義的奇蹟,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蔡東藩興趣廣泛,學識淵博。除歷史演義外,尚著有《留青別集》、《留青新集》、《客中消遣錄》、《楹聯大全》及詩集《風月吟稿》、《寫憂草》等。在居鄉期間,曾隨岳父習醫,寫成《內科臨症歌訣》4卷,並任臨浦國小國語教師,後又設私塾授學。對語文教學提倡“學以致用”,力主革新。蔡東藩晚年生活艱辛,以行醫、賣文為生。
蔡東藩寫書的動機,與當時民族危亡的歷史現狀密不可分。以一己之長訴之史筆,以期用通俗演義的形式講述中國歷史,以此幫助國人從歷史的啟迪中尋找救亡圖存的道路,正是他“書生報國”之意。正是因此,他才選擇了首先寫《清史通俗演義》,並從此一發而不可收。蔡東藩這套演義重史輕文,儘管略輸文采,但卻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華通史,為普及中國歷史知識做出了不可磨滅貢獻。
蔡東藩於1945年春、日本投降前夕逝世,享年六十九歲。

歷朝演義

前漢演義》又稱秦漢演義,共有一百回,自秦始皇滅六國,終至王莽篡漢,前漢通俗演義
經歷230年。經過了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一個新的政治概念在中國隱隱成形,帝國成為中原大地的擁有者,取材於三皇五帝的“皇帝”稱號正式統治這片中土世界。秦朝的建立,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帝國。秦始皇為帝國的第一位創始者,二世三世卻無法保有帝國!楚漢相爭之後,漢帝國成為正式而長期的中原統治者。漢高祖在諸多功臣的輔佐下取得天下,卻無法保證其後代為確實的帝國統治者,有懦弱的惠帝,有剽悍的呂后,終於憑著開國功臣的努力帝國重回漢家懷抱。文帝繼起,正在蘊釀大漢帝國第一個高峰時期。

後漢演義

《後漢演義》共有一百回,起自王莽篡漢,終至蜀漢亡國,經歷257年。王莽接受禪讓,成為繼堯舜以後中國少有的禪讓君主。新朝短暫的統治,一片混亂中在綠林、赤眉兩大集團橫掃中原之時,昆陽之戰決定新朝非正統地位的存亡,數位群雄競爭者之間,劉秀以其嶄新的面貌中興帝國,接續大漢帝國,開創東漢的新興局勢。
光武中興,緊接著明章之治,帶動漢帝國第二次高峰時期。自和帝至桓帝,是外戚、宦官更迭擅權的時代。自桓帝至靈帝,是宦官橫行的時代。桓帝、靈帝的兩次黨錮之禍,崇尚氣節的士風幾乎摧毀殆盡。其後黃巾之亂、群雄紛爭時代,將巨大的帝國拱手讓給了擁權自重的割據軍閥曹操。東漢之後,魏、晉承接不斷,哪容得下擁有最少土地的蜀漢自命為正統。魏滅以後蜀漢,大漢帝國正式走出歷史舞台。

兩晉演義

《兩晉演義》共有一百回,起自司馬炎代魏,終至劉裕代晉,經歷156年。經過三國時期的紛亂,帝國終於重現了,結束了將近百年的分裂局面。只是和平日子過沒多久,歷時十六年的八王之亂,消耗國本,與漢人雜處的胡人趁機相繼發難,導致了西晉的覆亡。北方陷入五胡十六國的分裂局面,不再屬於帝國的管轄。而東晉則在江東重建帝國,正蓄積能量,展開艱難的北伐重任,卻因內部權力爭奪而損耗了。
統一北方的前秦苻堅,挾其龐大的85萬大軍,卻敗於淝水岸邊,也終結了自己。之後分裂的北方,重新整合,鮮卑拓跋氏正在為新一代的帝國文明做努力。南方穩定中,漢皇室後裔的劉裕脫穎而出,兩次北伐,收復長安,卻礙於年紀徒增,匆忙趕回,接連解決兩位皇帝,建國宋,東晉亡。

南北朝演義

《南北朝演義》共有一百回,起自劉裕代晉,終至隋朝滅陳,經歷170年。
基本上,南北朝是南方與北方各自發展的一個時代。南方的南朝延續了東晉的正統政權,承繼漢人政權,延續傳統文化,被傳統史家認可為正統。而北方在五胡的紛擾下,仍然殘存著幾個國家,最由鮮卑族所統一,是為北朝。北魏帝國在北方大地的優良表現,讓南方紛亂的政局相形失色。北魏長期統治中國北方將近百年的時光,最終出現了危機,漢人高歡實際操弄著帝國,逼迫現任皇帝西奔長安投奔宇文泰,帝國遂一分為二。之後高洋篡奪東魏,建立北齊,西魏則奉送給宇文覺,是為北周。北齊不敵,北方又統一在北周帝國的版圖之下,接著楊堅輕易取得政灌,建立了大隋帝國。南方在梁、陳兩個逐漸縮小的帝國延續下,此時也回歸北方的統治,結束三百年的長期分裂。

唐史演義

《唐史演義》(不是《隋唐演義》)共有一百回,李氏先祖對北方各國的特別貢獻,在隋朝末年紛亂局面中得以保存實力,一舉贏得天下。太宗李世民對大唐帝國的建立更是眾所皆知,在弱勢的反對下順利取得帝位,並開創了貞觀之治。其後更有史無前例的女皇帝武則天,延續了帝國的盛世。唐玄宗的開元天寶之治緊接其後,帝國在中土大地上傲視世界各個角落。
安史之亂後,唐帝國開始步入衰落。藩鎮割據、宦官專權與朋黨之爭成為唐朝政治的毒瘤。宦官掌握這個搖搖欲墜的帝國命運。在中心人物紛紛不經意跳脫歷史同時,為求結束戰局,反對勢力便就地合法化,加上不很聽話的藩鎮軍閥,帝國恰也很識時務,得過且過。在長時間的冷靜沉思中,失控的帝國也曾有過振作的遐想,卻終究無法挽回。

五代史演義

《五代史演義》共有六十回,起於朱全忠建立後梁,終於趙匡胤代周建立宋朝。
在這個時代,人人都有機會,只要會打仗,隨隨便便就能做做皇帝。之後再找個會打仗的人來幫你拓展疆土,但一個不小心,龍椅又被搶去了。[朱全忠]]建立了後梁政權,卻被另一個藩鎮軍閥李存勖給擊敗,他成立了後唐政權。兒皇帝石敬瑭帶著契丹奪取天下建立後晉政權,而政權卻亡於契丹。後漢的劉知遠趕走了契丹,卻也被坐大了的郭威取而代之。後周也同樣的下場,趙匡胤成為時代的終結者。

宋史演義

《宋史演義》共有一百回。
經過五代十國漫漫長路,黃袍加身的趙匡胤,聰明一世的他,杯酒釋兵權也自廢了武功。在強幹弱枝的基本國策下,文人政治確實解決了前朝武人篡奪帝位的機會,也塑造了文化層面的人文帝國。卻也無法突破政治亂象,政局終日紛紛擾擾。塞北強鄰外患不斷,一場靖康之難而失去了半壁江山。靖康後,高宗趙構在天堂之下的蘇杭重建了帝國,也失去回歸中土的幻想了。

元史演義

《元史演義》共有六十回,自元太祖鐵木真開國,迄於元惠宗,共162年,自世祖忽必烈平宋,迄於順帝,共89年。當蒙古騎兵橫越草原沙漠的同時,一部世界帝國歷史隱然成形,在入主中原之前,已囊括了當時所見地圖的大部分版圖。其後,窩闊台、蒙哥等陸續滅金,侵宋,定大理、吐蕃、交趾,征高麗、日本。並有拔都、旭烈兀西征建立西方四汗國。至忽必烈即帝位,定國號為大元,滅南宋。這樣強大的外族,入侵併統一中國,正式入主中原,在中國歷史是唯一的一次,事後也層引以為榮。東西方文明藉由帝國內部的催化,正式匯聚於短暫的時空,西方在恐懼東方勢力壓迫的驚擾中,卻因四大發明等輾轉傳入成為實質上的受益人,影響歐洲近代文明甚巨。然而,盛極而衰,這個世界帝國不得由馬上治天下,天怒人怨,終至瓦解。

明史演義

《明史演義》共有一百回,自平民皇帝朱元璋開國,終至明思宗殉國,經歷276年。朱元璋應運而興,不數年即驅逐元帝,統一華夏,好不容易將當時的外族趕出中土,卻又怕不斷的騷擾,只好將長城築高築厚。也唯有此時,出現一位七次下西洋的鄭和,帶著當時的最高科技,龐大船隊大大宣揚明帝國的勢力。明成祖以善戰奪得政權,並將國都由南京遷移到北京,往後將近五百年,帝國中心始終不曾離開北京。

清史演義

《清史演義》共有一百回,起於滿清之源起,終於清恭宗遜位,凡294年。滿清入關後,成為繼蒙古人之後的第二個外來政權,中歷所謂的康雍乾盛世,近代中國版圖大致確定。當西方世界因工業革命下而瞬息萬變之時,而處於停滯狀態的清帝國終究未能逃避現實。帝國疆域中,百姓們因著種種原因,不斷對著帝國挑起戰爭的開端,而帝國外緣則遭受西方世界不時的覬覦。
一場不名譽的鴉片戰爭,將中國史拉到近代史範疇之中。接著的半個世紀,清帝國處於內憂外患而不知所措。由鴉片戰爭而太平天國,加以捻、回之變亂,元氣喪失殆盡,後雖有洋務、維新等變法改革實行,卻因守舊派勢力的阻撓而告終。義和團/的排外運動導致八國聯軍的入侵,庚子賠款後清帝國己無力再振。武昌一役,不僅結束了清帝國的國脈,也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帝制時代。

民國史演義

《民國史演義》分成兩部,第一部以宣統三年(1911)八月十九日武昌起義開始,至民國九年(1920)江蘇督軍兼長江巡閱使李純自殺案為止,有三集,以四十回為一集,合共一百二十回。
第二部續以民國九年(1920)江蘇督軍兼長江巡閱使李純自殺案起,至民國十七年(1928)國民政府統一全國為止。有兩集,以四十回為一集,合共八十回。(以民國史演義中第二部的序言為參考),但實際上現在流行的民國史演義中,卻只到第一百六十回(即只有一集),至民國十年(1921)九月,孫中山宣言北伐為止。
民國史演義前八十回以袁世凱時代為核心。後八十回就以北洋政府為中心。
由於蔡東藩是民國時代人,故民國史演義中包含大量民國時代的官方文獻,例如清室優待條件的原版及決定版、孫中山先生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辭職文及推薦袁世凱繼任總統的咨文、袁世凱制定的大總統選舉法。國民大會第一至三次擁戴書(擁立袁世凱稱帝)。二十一條日本的原案及最後修改後的方案。雲南護國軍的討袁文告。孫中山先生的建國大綱、孫中山先生宣告北伐的原文等等,同時,民國史演義中對每件史事會非常仔細的描述。使讀者能仔細地了解民國時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