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下亭

歷下亭

古歷亭舊址位於五龍潭公園西,舊址立一石碑,上有武中奇先生題寫的"古歷亭舊址"。古歷亭,即今日曆下亭。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濼水北為大明湖……。此水便成為淨池也,池上有客亭……"據元於歙《齊乘》記載,淨池就是現在的五龍潭。清康熙32年,李興祖重建時,其位置才移至現在的大明湖中。

基本信息

歷史

歷下亭歷下亭

歷下亭建造年代久遠,位置也幾經變遷。北魏至唐代,歷下亭在五龍潭處,稱客亭,是官府為接迎賓客而建造的,唐初始稱歷下亭。早在開元年間就與杜甫在長安結為忘年交的李邕曾在歷下亭設宴款待杜甫及濟南名士,杜甫即席賦《陪李北海宴歷下亭》詩一首:

東藩駐皂蓋,北渚凌清河。

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

雲山已發興,玉佩仍當歌。

修竹不受署,交流空涌波。

蘊真愜所遇,落日將如何。

貴賤俱物役,從公難重過。

李杜宴飲賦詩歷下亭,使這海右古亭從此聲名遠揚,而“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一聯,千百年來更成了濟南的驕傲。

到了唐朝末年,歷下亭逐漸廢圮。北宋又重建歷下亭,位置在大明湖南岸州衙宅後。之後又幾經興廢變遷,至清初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山東鹽運使李光祖在湖中島上現址重建歷下亭。亭在島中央,八柱矗立,斗拱承托,八角重檐,檐角飛翹,攢尖寶頂,亭脊飾有吻獸。亭下四周有木製坐欄,亭內有石雕蓮花桌凳,以供遊人休憩。二層檐下,懸掛清乾隆皇帝所書匾額“歷下亭”紅底金字。亭之西側,有廳堂三間,紅柱青瓦,四面出廈,名“蔚藍軒”。軒西為寬闊的湖面,若值晴空萬里,則天藍藍,水藍藍,湖天一色,瑩如碧玉,故名蔚藍軒,亭之北有大廳五間,硬山出廈,花雕扇扉,曰“名士軒”。是歷代文人雅士宴集之地。“名士軒”三字匾額為清末書法家朱慶元書,楹聯“楊柳春風萬方極樂,芙蕖秋月一片大明”,為郭沫若題寫。軒內西壁嵌唐代北海太守、大書法家李邕和大詩人杜甫的線描石刻畫像及自秦漢至清末祖籍濟南的15位名士的石刻畫像。東壁嵌有清代詩人、書法家何紹基題寫的“歷下亭”詩碑,記述了他的好友陳弼夫和陳景亮重修歷下亭的經過和他在山東看到的災荒景況。

歷下亭之南,是大門,大門兩側是東西長廊。長廊東端是“臨湖閣”,北牆嵌有鹹豐九年陳景亮撰、何紹基書《重修歷下亭記》石碣。長廊西端是“藕香品茗廳”,面闊三間,飛檐出廈。大門楹聯集杜甫詩句“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為何紹基手書,門上懸紅底金字“海右古亭”匾一方。大門東側有石碑橫臥,上刻“歷下亭”三字,乃清乾隆皇帝手書。大門西側有御碑亭,紅柱青瓦,四方尖頂,與西遊廊相連,亭內立有乾隆皇帝撰書的大明湖詩碑。

歷下亭東南側,有古柳一株,巍立湖岸,枝幹均已枯朽,卻又枯木重生,於枝幹外皮處萌生嫩枝,鵝黃柔綠,令人憐惜。據考,古柳已逾160歲高齡,柳能長壽如此,實屬罕見。.

整個歷下亭島,亭台軒廊,錯落有致,修竹芳卉,點綴其間。夏日翠柳籠煙,碧波輕舟;秋日金風送爽,荷花飄香,秀麗得讓人心醉,典雅得令人肅然。

名士聚會

歷下亭歷下亭

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這一年,中國詩壇上的兩位巨星杜甫和李白同在古齊州(即今濟南市),並且遊蹤齊魯,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

這一年齊州司馬李之芳在大明湖水域修建了歷下亭。恰這時,在齊魯漫遊的杜甫從兗州、泰山一帶北上來到古老的齊州。唐開元以來交通便利,物資豐富,而且物價十分便宜。據《新唐書·食貨志》記載:是時,海內富實,米每斗的價錢十三錢,而齊魯之邦的益都每斗米價才三錢,比全國的價格低得多。“道路列肆,其海食以待行人。店有驛驢,行千里不持尺兵。”漫遊,其實是杜甫和所有作家創作生涯的組成部分。他在兗州寫下《登兗州城樓》:“東郡趨庭日,南樓縱目初。浮雲連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峰秦碑在,皇城魯殿余。從來多古意,臨眺獨躊躇。”緊接著他登臨五嶽之首,留下了不朽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現在他來到齊州,立刻成為李之芳的嘉賓。 杜甫到來的訊息不脛而走,很快傳到北海,即今山東的益都。時任北海太守的李邕坐不住了,連日趕往齊州與杜甫會面。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盛事。時李邕68歲,早已名滿天下,杜甫此時才是個33歲的後生,名聲遠沒有達到詩聖的程度。但李邕慧眼識珠,他已經預見到了這顆新星的萬丈光焰。可惜他沒有看到。 會見的歡宴就安排在新建的歷下亭上。李邕、杜甫、李之芳在座,可能還有許多齊州的知名人士出來作陪。特別應該提到的是李白這時也在齊州。天寶三年,他與杜甫在洛陽相遇,結伴東遊。他信奉道教,正在紫極宮受道錄,不知是道規使然,還是沒有接到請帖,或許還有其他原因,這位極善飲的詩人沒有來喝這杯酒,否則歷下亭上一定會留下李白的詩作了。李邕與杜甫把酒長談,論詩論史,也談及了杜甫的祖父杜審言,這讓杜甫十分感激。就在這次歡宴中,杜甫留下了“海右此亭古,歷下名士多”的佳句。

明末濟南詩人劉敕《歷下亭》詩道:“不見此亭當日古,卻逢名士一時多”,概括出其間的深意。明萬曆年間客籍濟南的詩人張鶴鳴在詩中也寫道:“海內名亭都不見,令人卻憶少陵詩。”

歷下亭-夜景歷下亭-夜景

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蒲松齡應山東按察使喻成龍之請,到濟南作客,這時李興祖、喻成龍主持重建歷下亭的工程剛剛竣工。蒲松齡對歷下亭的重建深感興奮,作《重建古歷亭》一首:“大明湖上一徘徊,兩岸垂楊蔭綠苔。大雅不隨芳草沒,新亭仍傍碧流開。雨余水漲雙堤遠,風起荷香四面來。遙羨當年賢太守,少陵嘉宴得追陪。 ”蒲松齡以古喻今,遙憶盛唐時李邕、杜甫的歷下亭盛會,寄託了自己的感慨。第二年,喻成龍離開山東,蒲松齡又作《古歷亭》:“歷亭湖水繞高城,勝地新開爽氣生。曉岸煙消孤殿出,夕陽霞照遠波明。誰知白雪清風渺,猶待青蓮舊譜興。萬事盛衰俱前數,百年佳跡兩遷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