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盤鼓

武陟盤鼓

武陟盤鼓是豫北盤鼓的縮影。自古以來,武陟就是逐鹿中原的兵馬走廊,也是黃河、沁河的洪水走廊,每逢改朝換代各路人馬鼓嘈而行奪洛陽、取汴梁。三國時,魏晉將這裡據後勤和官貴的休閒之地,鼓樂之盛非他方可比。黃河、沁河三年兩決口為患華北,朝廷每年徵用大批民工修堤築壩,堵口治河,督戰的“催陣鼓”和祭祀河神的禮樂不絕於耳。武陟盤鼓對於研究黃河文化等具有重大意義。

樂器介紹

武陟盤鼓以打擊樂器為主,主要是大鼓大鑔,有二十四面鼓、十面鑔。擊鼓者保持一定隊形,變化有序,或擊打鼓面,或擊打鼓沿,有輕有重,抑揚頓挫。擊鑔者排列在鼓隊兩邊,根據鼓樂變化擊鑔,威猛莊重,聲如霹靂。
武陟盤鼓武陟盤鼓

發展現狀

目前武陟盤鼓僅僅存在於黃河沿岸的少數幾個村子,只是當地農民生產之餘的一個娛樂活動,武陟縣其他地方的民眾對盤鼓了解甚少,對盤鼓的現狀以及發展更是漠不關心。
自武陟盤鼓入選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為保護和弘揚武陟盤鼓文化,武陟縣由縣委宣傳部牽頭,在縣文化館舉辦了盤鼓培訓班,參加人員達100人。縣文化局還召開以“保護武陟盤鼓藝術,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為主題的研討會,制定了十年保護計畫。今年三月二十日(農曆二月二,中國傳統節日。農村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武陟縣在嘉應觀前舉辦了盤鼓大賽,以期用比賽促發展。

傳承意義

武陟縣緊鄰黃河北岸,自古在治理黃河的歷史中,當地一直有堵口築壩時以鼓催陣的習俗。加之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當地民間鼓樂之風極盛,長期以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盤鼓文化。武陟盤鼓以大鼓大鑔為主奏,表演時胸前掛鼓,手持鼓槌,持鑔者分列鼓隊兩邊,指揮者手持龍旗,其節奏變化豐富,表演行走自如,加之在表演中又融合了舞蹈武術的動作,場面壯觀、振奮人心,有著濃郁的黃河文化特色,在河南省影響較大,對其保護和傳承有著十分重要的文化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