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田流

日本戰國時期由武田家創製的軍制,後也流傳到其他地區。在傳為小幡景憲所著的《信玄全集末書》裡頭,把武田軍的部隊編制為:一“隊”(最小戰鬥單位)有五十個騎兵、三百九十名(純步兵)戰鬥員、兩百三十八名非戰鬥員。與一般人的理解不同,武田騎兵並不以結隊衝鋒為戰鬥方式,大規模騎兵衝鋒戰法還沒有出現在日本戰爭中,當時的日本騎兵主要是身份象徵。

定義

武田家的軍制--武田流
日本戰國大名軍隊編組、兼論武田騎兵
在軍隊的編制上,日本跟中國一樣、採用混成編組,但是混成比例不見得有一定標準。
當時日本沒有所謂「典型編組」這種概念, 因為隨著每個大名的習慣、每次戰鬥情況、以及被動員人居住地帶的不同, 動員的人數、徵召的兵種、戰鬥的編組之類的,都不太一樣, 然後軍記物語裡頭,就會用一個包山包海的「騎」字來代替, 在這種情況下,硬要歸納出「廣泛適用於戰國時代各地域的標準,其實簡直等於不可能的任務。在此,僅就戰國時代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武田家情況,,整理出一個大致上基本的「編組」情況。
武田家現存的軍役狀幾乎都是徵召甲斐、信濃特定武將部隊的紀錄, 至於「大將級人物」的軍役狀,似乎根本不存在, 所以說實話:筆者認為這種東西實在說不得準...... 不過既然有需要,筆者就把這些數字全部貼上來, 只是因為樣本數少+不夠全面,不能保證這些數字絕對正確就是了。

編組情況

指揮官:一人(這是廢話)
騎兵:10%~15%之間 (勝賴時代的軍役狀多半低於10%。另外,拿關東三傑的軍役狀來比較的話, 可以得到一個非常令人驚訝的結論:關東三傑中, 武田軍跟上杉軍的騎兵所占比例不相上下, 但是北條家部隊中的騎兵比例卻遠遠超過這兩家、達到約20%的水準, 剛好跟我們一般通念中「武田多騎兵,北條多步兵」的印象相反。)
長槍兵:20%~60%之間
(在武田家的軍役狀中,關於長槍兵、還有後面會提到的「持鐮兵」的數目, 上下浮動比率極高,有非常嚴重的落差:少者少得離譜、甚至不徵, 多者「負擔的軍役幾乎通通都是長槍+持鐮兵」, 尤其是被新田次郎寫成「武田家肉盾部隊」的信濃軍, 從目前已知的、有寫明「總軍役人數」與「長槍兵人數」的軍役狀來看, 只要是「徵調信濃軍」的話,裡頭的長槍兵比例,大概都不會低於40%。 不過到了勝賴時代後期,扣除部分「徵兵太少,作不得準」的狀況, 長槍兵占的總兵力比例比較固定,大概都固定在20%~30%左右。)
弓兵:10%~15%之間
(這是信玄時代的紀錄,至於勝賴時代,由於勝賴時代的樣本不足、 留下的幾乎都是信濃眾的徵兵記錄、 其中一個重要樣本還很該死的「沒有記載弓兵數目」,因此很難計算, 但是在勝賴時代,「弓兵」最高曾有「占總兵力30%」左右的紀錄)
持鐮奉行(預備長槍隊,管理備用武器):10%~80%之間
(就像剛剛在「長槍兵」那項提到過的: 持鐮兵的人數也有嚴重的上下浮動情形,所以很難抓出一個精確估計值。)
洋槍:2%~20%之間
(雖說講到武田軍,很多人就會聯想到「不用洋槍用騎兵」云云, 不過非常令人意外的,從軍役狀的數字看來,武田軍的洋槍化程度並不低, 而且在勝賴時代,武田軍的「洋槍化」程度至少都有10%, 前面那個2%不到的數字,反倒是在信玄時代才出現過的數字。)
小幡持:(旗手,非戰鬥員)6.5%~10%之間
其他非戰鬥員:多半僅各一人
綜合以上那些歸納整理出來的數字, 考慮一下信濃眾、甲斐眾在戰鬥位置上的問題, 然後完全無視於武田軍一些特殊部隊(如「水股者」投石部隊)的存在問題, 硬要整理歸納出一個「武田軍戰鬥部隊復原」的話, 大概會得到以下這種數字: (一樣以一隊二十五人計算)
大將:1人
騎兵:2人
非戰鬥員(包括持鐮奉行與小幡持):5人
長槍兵:8人
弓兵:5人
洋槍兵:4人
(至於一些「甲持」、「差物持」、「手明」等特殊非戰鬥員, 從軍役狀看來,這些特殊非戰鬥員極少出現在軍役狀裡頭, 而且出現也多半都是「一次一個」而已, 因此我們或許可以推斷:這些比較特殊的非戰鬥員, 可能不是「每場戰役、每一隊都必須徵召這種非戰鬥員」, 而是偶爾出現、而且容許「五、六隊共用一個非戰鬥員管理這些事情」的。)
另外,雖說在下不知道確切的依據為何, 不過學研也整理出了至少三個版本的「武田軍基本結構」。 (歷史群像系列一個版本、M文庫系列一個版本、「戰國合戰事典」又一個版本, 光是一個「學研」就可以搞出三種不同的基本結構配置, 如果再加上新人物往來社版的說法,那就真的變成三教亂戰......) 然後在傳為小幡景憲所著的「信玄全集末書」裡頭, 則把武田軍的部隊編制寫成以下這樣:
一「隊」(最小戰鬥單位)有五十個騎兵、三百九十名(純步兵)戰鬥員、兩百三十八名非戰鬥員。
(至於槍兵、弓兵與洋槍兵的比例,則完全沒有提到)
(事實上,後來武田流軍學裡頭,對這個「一備多少人」之類的內容, 也開始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傳統說法是「一備總計六百二十八人」, 但是後來卻出現了「一備應該是六百四十四人」的說法; 最後連繫出武田流軍學的北條流軍學書「兵法雌鑒」也來湊一腳、認為「一備應該是七百四十四人」,結果徒然把這些數字弄得更亂......)
不管采628人說、644人說還是744人說, 關於那「五十名騎兵」的人數,從來沒有一個軍學流派有過「爭議」, 而如果照這樣算起來的話,騎兵占的部隊比率恐怕會比10%還要來得低。
由於筆者不是開圖書館的,手邊的資料有限, 在這種情況下,無法確定這些數字到底正確與否, 加上上面那個「部隊配置問題」根本是江戶時代軍學流派的「學說爭議」, 每本課本(?)寫得不一樣,事到如今大概也是死無對證。
在這種情況下,真要復原出一個絕對正確的「典型編組」, 說實話,不用說「泛用於戰國時代各地域各大名家」了, 光是要替武田家整理出一個「典型編組」來,恐怕都是件超級艱困的任務。
上面提供的只是「在下從現存武田家軍役狀歸結出來的結果」, 如果真要「絕對精確的數字」的話,在下可能必須去找來最優秀的乩童, 然後請那位乩童發功把武田信玄、武田勝賴父子請上來, 這才有可能得到「最精確的數字」了。
還有一點,其實騎兵披甲並不是普遍現象 ,不過在日本,「騎兵身披重甲」這個概念是絕對成立的。 雖說不是每場戰爭都會打出「大將倉皇逃命」這種總潰敗的壯闊場景(?), 但是在絕大多數的戰鬥中,為了顯示「大將的威風」, 大多數的大將還是會穿戴著沈重且誇張的華麗鎧甲上陣, 他們不見得會親自上陣「肉搏」,而且也不見得會遭到攻擊, 問題是他們的自尊心+「以防萬一」的心態,會讓他們自動選擇穿鎧甲上陣, 而不可能像大阪冬夏之陣時的家康一樣,穿著普通的衣服就上戰場了。
在江戶時代,往往都把「武田家」跟「風林火山騎兵團」劃上等號, 所以給人一種「武田家的騎兵編制算是同時代大名中較多」者的印象, 但是從甲陽軍鑒的記載來看,以「武田家騎兵在總兵力中所占比例」而言, 武田家的騎兵其實不多,大概也只有部隊總數中的十分之一~十分之二而已。 (應情況不同而會發生上下浮動現象,這是戰國時代戰鬥的常態, 武田家的騎兵編組最高有「占總部隊人數十分之三」左右的紀錄, 但是最低也曾經有「不到十分之一」的記載。)
至於戰國時代,騎兵在戰鬥上所扮演的角色,很遺憾的,幾乎等於「沒有」。 因為此時早已進入「步戰時代」,在戰鬥前,身為「主力戰鬥部隊」、 必須在第一線指揮部隊的「騎兵」往往會選擇下馬, 所以雖說在部隊移動時會有很多「騎兵」,但是真的會「騎馬上戰場」的人, 大概就只限於親衛隊(母衣眾、旗本)、傳令兵跟將領級人物而已。
不用說源平爭亂期那種「古早古早以前」的時代了, 就算是到了戰國時代,馬匹跟馬具(這東西也很貴)都是奢侈品, 即使是專業武士也不見得買+養得起。 當時除了大名本人、極高階武士(大概就是現代所謂「軍團長」級重臣), 可能會「家裡有個馬廄,然后里頭養了好幾匹駿馬」之外, 大部分的武士家裡頭「頂多」只有一匹馬, 不過更多的情形,是連一匹馬也沒有。
再來武士不可能不穿鎧甲(雜兵有時給一些無良的大名賣命, 硬是不發盔甲下來,那么好隨人顧性命了。像信長之野望裡頭全員 整齊畫一地穿著黑色足輕胴的狀況其實是很罕見的), 坦白說,「全員穿著整齊足輕胴」這種情況不是罕見, 而應該說是「極珍稀例子」也不為過。
以狹義的戰國時代(應仁之亂~室町幕府滅亡)而言, 由於經濟力、技術力跟生產力上的重重限制, 絕大部分的大名是不會發什麼「優良」的鎧甲給手下雜兵的。鐵甲?開玩笑,有皮甲或和紙胴就很偷笑了,還敢要求什麼「鐵甲」?)而且就算有「發放鎧甲」,那也絕對不是我們現在一般想像中「人手一領」的景況, 而是只有極少數「高級雜兵」(如弓組頭、鐵炮足輕等)才能享受到的恩賜。
這種趨勢到安土時代也沒有太大的改變,大概到桃山時代後期~江戶時代初期, 才開始有「大量量產、配發足輕胴」的確切記載, 而且當時的足輕胴多半都還是「皮革+鐵質鎧甲」,而不是全鐵甲。
至於「面對弓箭、刀刃,皮甲可以發揮充足的防禦力」, 這話是沒錯,但是在戰國時代,「鎧甲剋星」洋槍的登場、 以及日本「足輕胴」的防禦根本不周全(只防禦肚子跟背部)這兩個致命要素, 就可以讓皮甲的實用度大大往下殺一番。 戰國時代,在戰場上的第一要務可不是「殺死敵軍」, 而是「儘可能的剝奪敵軍戰鬥能力、撕裂第一線長槍陣型」。)
從筆者手邊可以查考的資料看來,大概在桃山時代末期~江戶時代初期, 才出現了「胴丸上留下了試擊痕跡、確定洋槍絕對打不穿的鐵甲」, 而且那些防彈鐵甲的主人,幾乎清一色都是「德川家光」、「德川家綱」之流, 不用說一般小兵了,就連「高級武士」、甚或是「大名」也不見得買得起這種好傢夥。
偏偏日式的盔甲跟漢族的設計思路都一樣,犧牲舒適性來交換防禦力, 笨重跟不便行動自然是可理解的。矮矮小小的日本馬馱著這么一個重擔, 還得背著一些備用的武具等等,恐怕真的想衝鋒也沖不起來。 誇張點來說,「幾乎等於騎大象」的速度,筆者個人頗為贊同。
如果日本土馬跑出的這種「衝鋒速度」真能有什麼震攝效果的話, 筆者個人認為:那還不如叫我軍所有長槍足輕一字排開、握著長槍一起往前沖, 這樣跑出來的速度+長槍的長度, 看起來可能還會比那種「騎兵衝鋒」要有魄力得多了。
雖然之前的討論串其實也談到盔甲輕量化的可能 ,但從甲陽軍鑒中騎兵配屬步兵的編制來看 ,假如這也是作戰時的編組的話 連當時以騎兵聞名的武田家都沒有獨立的騎兵編組。
因此總括說來,「武田家以騎兵稱雄當世」,不過是江戶時代才炒出來的概念,並不是武田家軍隊的實態。 那時候的日本,恐怕也沒有人想過用騎兵結隊衝鋒的戰術吧。
在日本戰史裡頭,本來就沒有什麼「單一編組」的概念。 雖說很多日本戰國遊戲為了求設定方便,往往把遊戲設定弄成「每個武將只會帶單一兵種上陣廝殺」, 但是事實上,不用說戰國時代了,從飛鳥時代一直到江戶時代, 在可考的「正規部隊編組」裡頭,我們幾乎找不到「單一編組」這種東西。 (就因為這種東西「原則上不存在」,所以只要有這種「單一編組」, 往往都會成為史料、小說等東西「大書特書」的焦點。)
更何況就在之前筆者已經多次重申過的: 日本騎兵一則是「身份象徵」(只有專業武士可以充當),二則在南北朝、室町時代以後,日本戰史就已經進入「集團戰爭」、 「遠戰主義」的時代,戰鬥已經不再是過去那種「單挑決勝負」的單純時代。
在戰爭進入「集團戰爭」的時代之後,專業武士往往必須肩負「指揮部隊」的責任, (不管他到底是總大將、副將還是一個小小的指揮官) 不可能從一開戰就上第一線去當炮灰衝殺, 所以日本先天就沒有發展「大規模騎兵衝鋒戰法」的本錢。
當時的「騎兵」概念最核心的想法只有一點: 節省「人」的體力
在武田流軍學裡頭,提到過「夫馬」、「乘馬」這種概念: 夫馬,顧名思義的、就是「專門負責載貨+軍需品」用的馬, 這種馬原則上是負責馱貨用的,絕對不會上戰場; 而乘馬,多半是在部隊移動時用來加快部隊的移動力用的, 真的要上陣打仗的時候,除了指揮官原則上「絕對不準下馬」之外, (他必須指揮軍隊,萬一下馬的話,全軍根本無法「看到」指揮官) 剩下的實戰部隊往往會選擇一起下馬, 那在這個時候,這些不用載人的「乘馬」就會被拖到部隊後方、 由不用上陣的非戰鬥員統一照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