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姬發

姬發,西周王朝開國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紂王殘殺,故得以繼位。死後諡號“武”,世稱周武王。

姬發其人

姬發(約前1087年—前1043年),西周的創建者,姬姓,名發,

姬發

姬發

諡號武王,西周時代青銅器銘文常稱其為珷王。是周文王的次子。約前1050年文王死,他繼承王位,沿用周武

“受命”年。

姬發繼承其父遺志,推翻商朝統治,成為西周王朝的開國之君。姬發繼任後,繼續積極準備滅商,任命姜尚為軍師,負責軍事;任命其弟周公旦為輔佐,負責政務;任命召公、畢公等人為助手。

姬發抓住時機,觀兵孟津,大會八百諸侯。兩年後時機成熟,姬發親率大軍伐商。 牧野大戰之後,商軍全線潰退,紂王逃回殷都自焚於鹿台。後姬發建都鎬京,建立諸侯國,在位十九年崩,諡號“武王”。

生平

武王即位

周原為商朝地處西陲的一個小屬國。文王周文王在位50年,實行許多正確的政策,國力逐漸強大,逝世時天下三分已得其二,為滅商奠定了基礎。武王姬發繼位後,對內重用賢良,繼續以姜太公(即姜尚)為軍師,並用弟弟姬旦為太宰,召公、畢公、康叔、丹季等良臣均各當其位,人才薈萃,政治蒸蒸日上。對外爭取聯合更多諸侯國,孤立商王朝,壯大自己力量。文王在位50年,做了許多滅商的準備,他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勵精圖治,以德治國,禮賢下士,使周繁榮興盛起來。姬發繼位後,繼續任姜尚為國相,以兄弟周公旦\召公為助手,積極籌劃滅商的事宜。當時,商紂王愈加荒淫殘暴,窮奢極欲,搞得眾叛親離,怨聲四起。他抓住了這個時機,把都城由豐遷至鎬,又對商作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有800個諸侯前來孟津會盟。這次行動鍛鍊了軍隊,取得了實戰經驗。

孟津觀兵

此時,商朝在暴君紂王統治下,政治上已十分腐敗,但軍事上仍有較強實力。武王審時度勢,積極為滅商準備條件,等待時機。他即位9年後,為便於進攻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將都城由豐(今陝西西安西南灃水西岸)遷至鎬(今陝西西安西南灃水東岸),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孟津觀兵”。 這次觀兵實際上是一次為滅商做準備的軍事演習和檢閱。他率大軍先西行至畢原(今陝西長安縣內)文王陵墓祭奠,然後轉而東行向朝歌前進。在中軍豎起寫有父親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只稱太子發,意為仍由文王任統帥。大軍抵達黃河南岸的盂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有800諸侯聞訊趕來參加。人心向周、商紂王孤立無援的形勢已形成,諸侯均力勸武王立即向朝歌進軍。武王和姜尚則認為時機還不成熟,在軍隊渡過黃河後又下令全軍返回,並以“諸位不知天命”告誡大家不要操之過急。

武王伐紂

在他即位的第二年,為了試探商紂王對周人備戰活動的反映,出動軍隊大規模向東進發到孟津。自動來參加盟會的有八百多諸侯。即史稱“八百諸侯會孟津”。武王在盟會上舉行了誓師儀式,發布的誓詞,即有名的《泰誓》記載其事。參加盟會的諸侯勸他立即伐紂。但他說,伐紂還不是時候。決定班師回西土,等待時機。 兩年後,商紂更加昏庸暴虐,殺王子比干,囚禁箕子,太師疵、少師疆逃離朝歌。商紂王寵幸蘇妲己,唯婦人言是聽,妲己干政,商王朝內部矛盾更加激化。武王認為時機已到,果斷決定發兵伐紂,進行滅殷的最後決戰。於即位的第四年春,武王親自率領兵車三百乘,虎賁武士3000人,甲士45000人,以及與周同盟的庸、蜀、羌、髳(音毛)微、盧、彭、濮等方國的軍旅東征。從孟津渡過黃河,於正月甲子清晨抵商都郊外70里處之牧野(河南汲縣)。他向全軍將士發表誓詞,即《尚書·牧誓》。列舉紂王只聽妲己之言,不祭祀祖先、不任用宗親貴戚,只信任四方有罪逃犯等罪狀,說明自己是恭行“上天之意”給以懲罰。要求將士統一步伐、嚴明紀律、勇敢作戰,戰勝敵軍。在牧野戰場上,武王針對商紂軍中下屬兵士對商紂的怨恨不滿情緒,鼓動他們倒戈起義,紂軍17萬人倒戈,引導周軍攻打紂王。紂王大敗逃入朝歌,登鹿台自焚而死。商朝滅亡,周朝建立。武王克商的準確年代眾說不一。根據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科研人員以哈雷彗星繞太陽運轉規律,進行科學推算結論:武王伐紂時間是公元前1057年3月7日。另據《史記·周本紀》以及《竹書紀年》年代推算,武王克商是在公元前1066年。

建國措施

姬發攻滅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鎬京,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三個奴隸奴隸制王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採納了周公對商民進行安撫以穩定天下形勢的辦法。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親屬和功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如封姜尚於營丘為齊國,封周公於曲阜為魯國。他還紂王子武庚留在商都,封為殷侯,這大大安定了商的遺民,減少他們的敵對情緒。與此同時,他又釋放囚犯,賑濟貧民,發展生產,從而促進了西周初年政治經濟的穩定和發展,推動了社會的前進。西擊建國後的第三年,姬發因病去世,誦繼位,是為成王。由於成王年紀尚下,由周公旦攝理朝政。周武王建立新王朝代替腐朽的舊王朝,成為歷史上有數的名王之一,受到後人稱頌。 《史記·周本紀》說:“武王克商,成王定之,康王息民。”說明周人奪取全國政權是武王姬發完成的。

他委賢任能,因才錄用。命周公為太宰,康叔為司寇,丹季為司空。其他召公、太公、畢公等賢臣良將各當其位,專司其職,共同治理國政。其次,對在滅商大業中做出貢獻的姬姓宗族和有功之臣論功行賞,在統治階級上層進行權力分配,給他們在政治上、經濟上某種好處,換取他們對周王朝的支持。再次,對殷遺民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把殷王畿內地劃分三個區域。封紂的兒子武庚為諸侯,派自己弟弟管叔治鄘,蔡叔治衛,霍叔治邶,令他三人監視武庚,史稱“三監”。為使殷的遺臣順從周朝,武王令召公去監獄給箕子鬆綁,令畢公把囚在牢里的國人釋放歸里,恢復自由。併到商容的故宅對這位殷朝賢臣進行表彰。令南宮散鹿台之財物和鉅橋之糧粟救濟貧民。藉以穩定剛剛建立起來的周王朝。

武王奪取全國政權之後在位七年,因病而逝。他一生嚴謹穩重,具有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但他也有失誤,在剛剛取得政權之後,便“歸馬華山之陽,放牛桃林之野,倒載乾革,包之虎皮,車甲釁而藏之府庫,示天下不復用。”可是,在他死後不久武庚就發生了叛亂。

危急時刻,周公旦平定叛亂,輔佐周成王。

相關事件

武王伐紂

商朝最後一個國王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紂王"並不是正式的帝號,是後人硬加在他頭上的惡謚,意思是"殘又損善"。據正史所載,商紂王博聞廣見、思維敏捷、身材高大、膂力過人。他曾經攻克東夷,把疆土開拓到我國東南一帶,開發了長江流域。殷商末年,它有兩個主要的敵手:西部的周方國及東部的夷人部族(甲骨文里被稱作人方)。

這個時候,活動在渭河流域的姬姓周部落逐漸強大起來,首領周武王姬發正在積極策劃滅商。他繼承父親文王遺志,重用姜尚等人,使國力增強。當商的軍隊主力遠在東方作戰,國內軍事力量空虛之時,周武王聯合各個部落,率領兵車300輛,虎賁(衛軍)3000人,士卒4.5萬人,進軍到距離商紂王所居的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舉行了誓師大會,列數紂王罪狀,鼓勵軍隊同紂王決戰。

周文王在完成翦商大業前夕逝世,其子姬發繼位,是為周武王。他即位後,繼承乃父遺志,遵循既定的戰略方針,並加緊予以落實:在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與諸侯結盟,向朝歌派遣間諜,準備伺機興師。

當時,商紂王已感覺到周人對自己構成的嚴重威脅,決定對周用兵。然而這一擬定中的軍事行動,卻因東夷族的反叛而化為泡影。為平息東夷的反叛,紂王調動部隊傾全力進攻東夷,結果造成西線兵力的極大空虛。由於周方國在西部行征伐之權,國勢迅速強大,自周侯季歷至西伯姬昌僅僅兩代,周方國開闢的領土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只不過文王曾與紂王在山西黎城惡一場,被打得大敗,如果不是來自東夷的軍師姜子牙在商王國東部策反東夷作亂,恐怕文王的統一大業將就此完結,而文王被俘、囚於羑里很可能就發生在這場戰爭中,最終姬昌很可能被紂王處死,而不是像史書上所說的那樣被釋放回家。

自此,武王姬發韜光養晦、勵精圖治,而紂王則變生肘腋、兩面受敵。擊敗周軍以後,紂王略作休整,便兵發東夷,無暇西顧,使周方國得以重整旗鼓。 在對付東夷的戰爭中,紂王一方占盡優勢。為了永絕後患,紂王甚至建起了一條通往東夷的大道,以便迅速調兵鎮壓夷人的反抗。

夷人儘管善弓,但商軍的箭鏃以青銅打造,精巧而鋒利,其射程遠、殺傷力大,而且商軍作戰部隊中甚至出現了“象隊”,古書上說:“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大象象牙輕易地戳穿了東夷人的胸膛然後把屍體拋向空中,東夷的軍隊一批批倒了下去。被紂王指揮的商軍一陣衝殺,層層包圍,東夷人的部隊大部分做了俘虜。

據說,商軍如秋風掃落葉一樣,一直打到長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數東夷部落,俘虜了成千上萬的東夷人,取得大勝。從此以後,中原和東南一帶的交通得到開發,中部和東南部的關係密切了。中原地區的文化逐漸傳播到了東南地區,使當地人民利用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發展了生產。

實事求是地說,這個歷史貢獻,應該記到紂王身上。從《左傳》記載的時間看,他很可能是在這次征伐東夷的戰爭中,路過有蘇氏部落擄獲了妲己。

但這場曠日持久的征戰卻幾乎拖垮了大商王朝。西陲的周武王得知紂王大軍盡出,指向東方,都城內防禦力甚弱,便在一部分叛商部族的帶領之下,奇兵突襲,於牧野一戰功成,而這時商王的大軍遠在東南,無力援手,牧野之戰的商軍,並非商王朝的精銳之師,而是臨時武裝起來的奴隸和囚徒。

牧野之戰

周文王逝世後,其子姬發繼位,稱周武王。他繼續以呂尚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等人為主要助手,繼續文王未盡的事業。將都城擴至灃水以東的鎬京(今陝西長安縣境),積極作滅商的準備。兩年後,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諸侯會師盟誓。周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關,聯合各方國諸侯,揮師東向,於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敗商朝的軍隊,殺死殷紂王,史稱“武王滅商”,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周朝經歷了37代天子,800多年,到公元前256年,才被秦國滅掉。公元前770年, 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豐鎬二京在西,洛邑在東,習慣上稱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為西周,以後的為東周。

商朝在暴君紂王統治下,政治上已十分腐敗,但軍事上仍有較強實力。周武王審時度勢,積極為滅商準備條件,等待時機。他即位9年後,為便於進攻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將都城由豐(今陝西西安西南灃水西岸)遷至鎬(今陝西西安西南灃水東岸),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孟津觀兵”。

這次觀兵實際上是一次為滅商做準備的軍事演習和檢閱。他率大軍先西行至畢原(今陝西長安縣內)文王陵墓祭奠,然後轉而東行向朝歌前進。在中軍豎起寫有父親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只稱太子發,意為仍由文王任統帥。大軍抵達黃河南岸的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有800諸侯聞訊趕來參加。人心向周,商紂王孤立無援的形勢已形成,諸侯均力勸武王立即向朝歌進軍。武王和姜太公則認為時機還不成熟,在軍隊渡過黃河後又下令全軍返回,並以“諸位不知天命”告誡大家不要操之過急。

又二年,武王探知紂王更加昏庸暴虐。良臣比干、箕子忠言進諫,一個被殺,一個被囚。太師疵、少師強見紂王已不可救藥,抱著商朝宗廟祭器出逃。百姓皆側目而視,緘口不言。武王同姜尚研究,認為滅商條件已完全成熟,遵照文王“時至而勿疑”的遺囑,果斷決定發兵伐商,通告各諸侯國向朝歌進軍。出發前,太史卜了一卦,得兆象大凶。見此不吉之兆,百官大驚失色。武王決心已定,不迷信鬼神,毅然率兵車300乘、近衛武士3000人、甲士4.5萬人向朝歌進發。大軍到達朝歌郊外70里處的牧野(今河南汲縣南),各諸侯率兵車4000乘會合。紂王聞知周兵已到,調集都中士兵,再加把囚犯、奴隸、戰俘武裝起來,共起兵17萬(一說70萬)相迎。雙方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武王在戰前向全軍發表誓詞,歷數商紂的罪惡,說明伐紂的正義性,動員將士們英勇殺敵。決戰開始後,周軍士氣高漲,奮勇衝殺。商紂的軍隊在周軍凌厲攻勢下一觸即潰。那些被迫參戰的奴隸、囚徒不願為紂王賣命,反把武王看作救星,倒轉矛頭引導周軍殺入朝歌。紂王見大勢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身死。商朝由此滅亡。

建國措施

武王滅商後,為了收服人心,鞏固新建的政權,在政治上採取了許多政策和措施。首先,採取了以殷治殷,分而治之的辦法,安撫殷商遺民。他封紂王之子武庚為殷侯,繼續治理殷民。同時,將殷商王畿(京城周圍千里)內之地分為衛、庸、邶三個小國,封自己的三個弟弟分別治理,負責監視武庚,號稱“三監”。他下令釋放被紂王囚禁的百姓,修整商朝賢臣比干的墳墓,放出賢臣箕子並恢復其原職。又散發供紂王淫樂奢侈之用的財物、糧食,賑濟饑民和貧弱的百姓。通過採取這些措施,商地很快穩定下來。 其次,採取封邦建國的方略,實行對全國的統治。為了吸取商朝滅亡的教訓,治理好國家,武王專門把箕子接來鎬京,虛心請教安邦治國之道。根據箕子講述的道理,他同姜太公、周公旦等商議,決定將古時已有但還未完全形成的宗法制度進一步完善和確定下來。即把全國分成若干個侯國,由周天子分封給在滅商大業中做出了貢獻的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各諸侯可以擁兵,但必須隨時聽從天子調遣,定期向天子納貢、朝賀;允許封侯世代承襲,並可在封國內分封卿、大夫;天子對諸侯有賞罰予奪之權,對封國中分封卿、大夫也有權過問。毫無疑問,武王實行的封邦建國方略,相對於商朝那種原始小邦林立的現象來說,顯然是一個進步。它確有統天下於一尊的意義,在當時起到了鞏固和加強全國統治的作用。 武王為了鞏固全國政權,日夜思慮,睡不好覺。他還同公旦討論過在當時被認為地處天下之中的洛邑(今河南洛陽市內)建設東都,以便於加強對東方的控制。可惜他未能實現這個計畫,在滅商後不久逝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