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戰爭

中國人最早嘗試拍攝的電影是1905年的京劇無聲片《定軍山》,而最早的新聞片則是反映辛亥革命的《武漢戰爭》。此片也是惟一一部頌揚武昌起義的新聞片。
該影片製片人不是電影家,而是魔術家朱連奎。朱連奎以精湛技藝,先後在美、法、德、英等國演出,影響頗大。當時歐美各國正在蓬勃興起的電影事業,使朱連奎大開眼界。他購回一套電影攝製設備回國。
朱連奎返國之際,正值武昌起義前夜。洶湧澎湃的革命浪潮,使他萌發了靈感,決心與美利公司合作,以攝影機記錄下這些珍貴的場面。
徵得起義軍首領的同意,朱連奎和美利公司的一位洋人得以隨起義軍進入戰場實拍。他們兩人扛著笨重的攝影機,選擇租界邊緣的一些高樓,如漢口大智路英國煙廠塔樓、散生路口大清銀行樓頂等處,搶拍清軍與起義軍交戰的鏡頭。
實地拍攝完成後,朱連奎將膠片帶到上海,經過沖洗、剪輯,最後編成一部名為《武漢戰爭》的新聞短片。
1911年12月11日始,朱連奎在南京路謀得利戲園表演雜技幻術的同時,放映《武漢戰爭》。15日始,影片又增加了南京光復的一些內容。
當時革命黨人主辦的最大報紙《民立報》,專門為《武漢戰爭》刊登了公演廣告:觀眾如果“欲睹戰場之真相,以振奮發之精神”,就請速來觀看這部影片,因為“能與親臨戰場無異”,“大足增發起義之雄心,報國之熱血”。
《武漢戰爭》放映後,觀眾首次得以從銀幕上觀看到武昌起義軍強渡長江天塹,與清軍激烈拼搏的一個個活龍活現的畫面,如:10月12日,武昌起義軍占領漢口、漢陽;10月27日,起義軍與清軍在漢口大智門車站附近、球場內外至散生路一帶的激烈爭奪戰;11月16日,起義軍自漢陽反攻,沖至居仁門、散生路,二次光復漢口等場景。人們在驚奇之餘,也大受教育和鼓舞。儘管每張票賣到6塊大洋,最低也要銀洋5角,但觀眾仍然絡繹不絕。影片一直公映到1912年1月底。
從藝術角度看,《武漢戰爭》的拍攝和製作十分粗糙,但保存了一大批珍貴的史料。後來,許多有關辛亥革命的印刷品和影視片,不少都出自《武漢戰爭》的鏡頭。如,民國初年商務印書館編印的《大革命寫真畫》(攝影集)和辛亥革命紀念明信片上有關起義諸首領肖像、國民軍出征的圖像、清軍焚燒民房的殘暴情景,均采自朱連奎之攝影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