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小吃

武漢小吃

武漢小吃歷史悠久,底蘊豐厚,將各地的飲食文化精髓提煉延伸,便有了享譽全國的武漢小吃。武漢的小吃很多,著名的小吃有老通城的三鮮豆皮、四季美的湯包、蔡林記的熱乾麵、順香居的燒梅、謝榮德的面窩等等。其中又以老通城、小桃園、蔡林記、四季美合稱“武漢四大名小吃”。凡到過武漢的人必須美美的吃上一頓後方才算真正來過武漢。

基本信息

簡要概述

歡喜坨歡喜坨

九省通衢的武漢匯集了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流,也帶來了各地獨特的烹飪手法和飲食特色,最終與原有的傳統美食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武漢小吃也在眾地方小吃中脫穎而出。它既推出讓食客辣得暢快淋漓的“鴨脖子”,又推出了風味獨特的“熱乾麵”。戶部巷,漢正街……街頭巷尾,你一定能發現小吃攤的蹤跡,並能領略武漢小吃的魅力。難怪有人說:武漢小吃吃的不僅是美食,更多的是吃的一種風情。

特色街市

戶部巷

(圖)武漢小吃武漢小吃

【簡介】
戶部巷--武漢小吃“第一街”,位於武昌自由路,是一條長150米的百年老巷,其繁華的早點攤群20年經久不衰。清朝時候,這條百米小巷曾因毗鄰藩台衙門而得名。小巷入口處,銘刻著武漢市著名曲藝表演藝術家何祚歡寫的小記:“漢味早點米當先,戶部巷裡快熱鮮”,另一頭的巷口兩座石獅矗立,上方是著名書法家陳義經用泰山石刻風格題寫的:“漢味早點第一巷”。戶部巷的鋪面以家庭為單位鋪陳開來,樓上是住家,樓下是賴以生存的食店。這裡的早點夠老,夠味道。有石婆婆的熱乾麵、徐嫂子的鮮魚糊湯粉、陳家的牛肉麵、高氏夫婦的稀飯和煎餅、萬氏夫婦的米酒等30多種特 色小吃,較好地保留了武漢飲食文化的特色。戶部巷小吃已經成為漢味早點的代名詞,現有“早嘗戶部巷,夜吃吉慶街”之說。
【歷史】
20世紀40年代,肩挑小擔沿街叫賣的謝氏面窩在戶部巷安家落戶,因其品種多、味道美,享譽三鎮。解放初期,餐飲業進入合作化,謝氏面窩被國營餐館“收編”,名聲漸漸沉寂。20世紀70年代,有人在戶部巷做早點養家餬口,從而有了石婆婆熱乾麵、陳氏紅油牛肉麵等眾多名小吃。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華路臨江一帶是武漢多條公車輛的起點站、終點站,客運輪渡碼頭集中,搭乘輪渡過江上班的市民多,戶部巷逐漸成為這些上班族“過早”的聚集地。1990年,謝氏面窩傳人重操舊業,恢復傳統的製作方法和經營方式,重新在戶部巷安家。這是戶部巷興盛的起點。從此,全市乃至散居在外的老武漢,一有機會,隔江隔水也要來此“過早”,一條長不過150米、寬不過3米的小巷,每天有千把人光顧,終年生意興隆。2003年,武昌區政府將其打造成漢味早點第一巷,通過仿古改造,這裡的建築呈現現出一派明清風格。並在全街設立了一幅19米長、3米高的漢味早點文化牆。
【過早】

湯包湯包

武漢人將吃早點,稱為“過早”。這最初來自了清代的一首《漢口竹子枝詞》。後在別的城市被敷衍甚至忽略的早餐,被武漢人隨意而隆重的提升“過年”般“過” 的位置。以“小吃”聞名的戶部巷,就是武漢最有名的“早點一條巷”。

吉慶街

武漢小吃集錦武漢小吃集錦

“白天逛漢正街,晚上游吉慶街”,武漢人素有此說。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吉慶街燈火輝煌,人聲鼎沸,各類美味佳肴應有盡有,漢味民間表演各具韻味,美食文化民俗文化在這裡交匯,中外來賓和八方遊客在這裡歡聚。這裡已成為領略武漢都市風情的視窗。
吉慶街位於漢口著名的老字號“豆皮大王”老通城酒樓附近。東起大智路,西至江漢路。別看這條有名的吉慶街夜市大排擋寬不過十幾米,路面凸凹不平,白天冷冷清清,可一到晚上,它的魅力便凸現出來,賣花的、賣唱的、拉琴的、吃飯的、服務的……幾百個台位擠得滿滿的,熱鬧非凡,特別是在午夜12點以後,整個氣氛達到高潮。

這裡沒有安靜的茶莊,沒有高檔的餐廳,但是你一不留神就可以從客人里找出大學教授、作家或社會學家什麼的。吉慶街的客人們形形色色,不光是文藝界,還有體育界、政界;不光是中國人,還有外國人,不光是為吃而來,更多的是想感受這裡自由的氛圍,體味這裡的漢味風情

特色小吃

鴨脖子

鴨脖子鴨脖子
武漢的漢口有條精武路,別看這條路有點破舊,有點髒亂,這裡可是聞名全國!若問為啥出名呢?原來這裡是全國聞名的精武鴨脖子的發源地!武漢精武鴨脖子,最早就起源於這精武路。據說這鴨脖子的滷製方法非常講究,經過精選料、細處理、控火候的處理,尤其是二十八味滷料加老湯的滷製,使得精武鴨脖子麻辣鮮香、鹹中帶甜、紅艷奪目,也正因為它的色香味俱全而譽滿全國!
說道武漢的鴨脖子一定要提一下武漢的精武路,這裡是銷售辣鴨脖最早也是目前最集中的地方。還有一個典故講給朋友們:戰國時期,楚王率眾征伐,途徑漢中,人困馬乏。某日,路經一野湖,見群鴨雲集飛渡,景象壯觀。楚王大喜,令軍士捕而食之。不日,余鴨無數,恰軍中一人,擅於膳食。教眾人用秘方釀製,遂成鴨脖美味,楚王嘗之,讚不絕口。而軍中士卒尤為喜愛。得此美食後,楚軍越顯神勇,攻城略地成“七雄偉業”。而偶有傷寒不適,食之亦無一不好,眾皆稱絕。精武鴨脖之名由此而得。眾商家雲集精武路,紛紛開起了鴨脖店,有不斷開發創新,鴨腸鴨掌鴨頭鴨翅品種繁多。

熱乾麵

熱乾麵熱乾麵
武漢熱乾麵與山西刀削麵、兩廣伊府麵、四川擔擔麵、北方炸醬麵並稱為我國五大名面,是頗具武漢特色的過早(即吃早餐)小吃。關於熱乾麵的起源有一個典故:20世紀30年代初期,漢口長堤街有個名叫李包的食販,在關帝廟一帶靠賣涼粉和湯麵為生。有一天,天氣異常炎熱,不少剩面未賣完,他怕麵條發餿變質,便將剩面煮熟瀝乾,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壺,麻油潑在麵條上。李包見狀,無可奈何,只好將麵條用油拌勻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將拌油的熟麵條放在沸水裡稍燙,撈起瀝乾入碗,然後加上賣涼粉用的調料,弄得熱氣騰騰,香氣四溢。人們爭相購買,吃得津津有味。有人問他賣的是什麼面,他脫口而出,說是“熱乾麵”。從此他就專賣這種面,不僅人們競相品嘗,還有不少人向他拜師學藝。過了幾年,有位姓蔡的在中山大道滿春路口開設了一家熱乾麵麵館,取財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記”,成為武漢市經營熱乾麵的名店。後遷至漢口水塔對面的中山大道上,改名武漢熱乾麵。

豆皮

豆皮豆皮
豆皮是一種湖北武漢的著名民間小吃,多做為早餐,一般在街頭巷尾各早餐攤位供應。中午或晚上在一些特殊的餐廳或老字號飯店也有提供。最以豆皮著名的是位於武漢市中山大道的“老通城”,其製作的豆皮在武漢市市民中有很好的口碑。老通城“三鮮豆皮”是武漢人“過早”的主要食品之一,也是武漢民間極具特色的傳統小吃。其形方而薄,色金而黃,味香而醉,最初是武漢人逢年過節時特製的節日佳肴,後來成為尋常早點。在武漢,以老通城的三鮮豆皮歷史最為悠久,也最負盛名。“老通城”是一家酒樓的名字,位於漢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以經營三鮮豆皮聞名,素有“豆皮大王”之譽。外地人到武漢,皆以能吃到老通城的豆皮為快。毛澤東曾品嘗數次,讚不絕口。老通城豆皮製法:將綠豆、大米混合磨漿,在鍋里攤成薄皮,內包煮熟的糯米、肉丁、鮮蛋、鮮蝦仁等餡料,用油煎制而成。其皮金黃髮亮,入口酥鬆嫩香。

歡喜坨

歡喜坨在武漢已有百餘年歷史,它是糯米粉滾成圓團,再裹上一層芝麻,炸熟後外脆內軟,咬一口,一聲脆響後糖汁四溢。

蛋酒

蛋酒蛋酒

武漢的蛋酒是一種“過早”飲料,喝蛋酒多在吃油條或面窩之際。蛋酒香濃可口,色淡而甘甜,口感極佳,酒氣不重,喝後卻覺得身子暖和。許多家庭中喜歡用酒釀來製作蛋酒,在感冒初期當作特效藥使用。喝了之後會出汗退燒。感冒發燒時,因為食慾低落,身體也容易虛弱,蛋酒中有蛋有酒,可以補給營養和熱量。如果是較小的孩子或是對酒精過敏的人,可以先將蛋酒放到鍋中煮開,讓酒精揮發後在飲用。 趁著蛋酒溫熱時喝下,再睡個好覺,感冒很快就會好了。除了在感冒初期飲用外,蛋酒對恢復疲勞或治療失眠都很有效。由於它可以讓身體生暖,也很適合寒性體質的人飲用。

什錦豆腐腦

武漢街頭早晚均有供應,因在豆腐腦里加上饊子、糯米、蝦米、叉燒肉丁、榨菜丁、醬瓜丁、五香菜、芝麻、胡椒、蔥花等配料、調料,稱為什錦豆腐腦。吃起來腦嫩米滋、饊酥、菜脆,多味備嘗,異常鮮美。

面窩

面窩面窩

面窩是武漢人最愛吃的早點之一。作為武漢的特色風味小吃,面窩始制於清光緒年間。當時漢口漢正街集家咀附近有個賣燒餅的,名叫昌智仁,看到賣燒餅生意不好,就想辦法創製新的早點品種。經過反覆琢磨,他請鐵匠打制一把窩形中凸的鐵勺,內澆用大米、黃豆混合磨成的米漿,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鍋里炸,很快就做出一個個邊厚中空、色黃脆香的圓形米餅。人們覺得很別致,吃起來厚處鬆軟,薄處酥脆,很有味道,昌智仁稱之為面窩。

特色名店

老通城(豆皮)

老通城老通城
"老通城"是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一家大型酒樓的名字,以經營著名小吃三鮮豆皮馳名,有"豆皮大王"之稱。這家酒樓創辦於1931年,某地原在古漢口城堡大智門外,為城鄉通道,故名通城甜食店,抗日勝利後復業,改你老通城甜食店。該店仿照湖北民間的傳統小吃豆皮,銳意改進,配合甜食應市,頗受歡迎「製法是將綠豆、大米混合磨漿,在鍋里攤成薄皮,內包煮熟的糯米、肉丁等餡料,用油煎好。特級廚師高金安精益求精,以鮮肉、鮮蛋、鮮蝦仁為主製作餡料,創製出三鮮豆皮,皮包金黃髮亮,入口酥鬆嫩香,更加膾炙人口毛澤東品嘗四次,次次讚賞。外地人和外賓到武漢來都以能吃到老通城豆皮為快。

小桃園(煨湯 )

"小桃園"是坐落在漢口勝利街蘭陵路口的一家小吃店的店名。該店創始於1946年,有陶、袁兩個小販在這裡搭棚設攤,經營油條、豆漿之類的小吃,後來兩家合作,經營煨湯,店名"筱陶袁",解放後諧音化為“小桃園”,是著名的"煨湯專家”。該店經營的主要品種有瓦罐雞湯、排骨湯、蹄膀湯、八封湯、腳魚湯、牛肉湯、鴨湯等。以瓦罐雞湯最馳名,其原料為黃波孝感一帶一斤半重以上的肥嫩母雞,剁成雞塊,先人油鋸爆炒,再倒入內有沸水的瓦罐內,用旺火糧熟,小火煨透,湯鮮肉爛,原計原味,營養豐富,是老人,病人、產婦的滋補上品。八封湯和其他糧湯也都各縣特色,鮮香可口,深受食客喜愛。

談炎記(水餃)

談炎記水餃館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384號,距利濟路口不遠。1920年由黃陂人談志祥創辦。專門經營水餃近八十年,有獨到的製作水餃技藝,從選肉、配料、點味、制餡、制度到包制、熬湯、煮熟等各道工序,都有嚴格的標準,如以鮮豬腿、黃牛腿肉制餡,豬蹄熬湯,配上蝦米、香菇、香菜、蔥花等佐料,使水餃的餡嫩、湯鮮、形美、皮薄,吃起來爽口潤腹,余香滿口,吃後留有餘味,使人吃了還想吃。 除了傳統的鮮肉水餃,名師談銀山近幾年還陸續研製出冬菇水餃、廠米水餃、三鮮水餃、雞茸水餃、蝦仁水餃等新的品種,適應不同食客的口味。

四季美(湯包)

四季美四季美
"四季美"是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江漢路口附近的一家小吃店的店名,意為一年四季都有美食供應,如春炸春卷,夏賣冷食,秋炒毛蟹,冬打酥餅等,1927年開業,生意興隆;後有特級廚師鍾生楚等在該店製作江蘇風味武漢化的應市,受到顧客的好評,被譽為"湯包大王",使該店變為主要供應小籠湯包的湯包館。他們制餡講究,選料嚴格,先將鮮豬腿肉剁肉泥,然後拌上肉凍和其他佐料,包在薄薄的麵皮里,上籠蒸熟,肉凍成湯,肉泥鮮嫩,七個一籠,佐以薑絲醬醋,異常鮮美。為了滿足不同顧客的需要,除鮮肉湯包外,他們還應時製作小籠湯包、什錦湯包、雞茸湯包、香菇湯包、蝦仁湯包和蟹黃湯包等。

蔡林記(熱乾麵)

蔡林記熱千麵館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854號,面對水塔。生意興隆,日銷量約15000碗,接待品食者萬人以上。熱乾麵與山西刀削麵、兩廣伊府麵、四川擔擔麵、北方炸醬麵並稱為我國五大名面。它既不同於涼麵,又不同於湯麵,製作的方法是先招麵條基本煮熟,然後攜起來排油攤涼,吃時再在開水內滾燙幾下,瀝水,加上芝麻醬、蝦米、蔥花、醬蘿蔔丁、小麻油和醋等性料拌勻。上口時香氣撲鼻,耐嚼有味。源於三十年代初期漢口長堤街賣湯麵的李包,他怕未賣完的湯麵發餿變質,便把它撈起來晾在案上,不小心撞倒油壺,他就把流出來的麻油拌到麵條里。第二天,他把這些麵條放在沸水裡滾燙幾下,撈起來拌上佐料,熱氣騰騰,香氣撲鼻,使人爭相購食。有人間他這是什麼面,他脫口而出,說是"熱乾麵"。人們說熱乾麵好,他從此就專賣此面。有些飲食攤販看他生意興隆,便向他學藝,也賣起熱乾而來。現在武漢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有熱乾麵館和攤點,是武漢人早晨愛吃的早點小吃之一。

老謙記(牛肉豆絲)

小桃園——雞湯小桃園——雞湯

老謙記是坐落在武昌司門口的一家風味小吃店,主要經營牛肉豆絲,兼管牛肉湯菜,隨意小酌。豆絲是以綠豆、大米等為原料,磨碎成漿,在鍋里攤成皮,切成絲,武漢人很愛吃,有湯豆絲、乾豆絲、炒豆絲等多種吃法。老謙記經營的是炒牛肉豆絲,炒時按顧客要求,可以枯炒,也可軟炒,味道各有千秋,區別只在火候。主要原料都是黃牛眉子百溝、濕豆絲、水發香菇、玉蘭片等,外加調味佐料,用麻油煎爐炒熟。吃起來牛肉酥滑鮮嫩,豆絲綿軟滋潤,牛肉與豆絲的味道交合在一起,別有風味。

順香居(重油燒梅)

順香居重油燒梅"順香居"位於漢口花樓街、交通路的交匯處,是一家經營重油燒梅近五十年的老店。該店的燒梅油重而不膩人,形如銀菊,味道鮮美,久負盛名;老會賓五葉梅位於漢口六渡橋的老會賓酒樓製作的宴會名點五葉梅頗具匠心:不僅皮薄餡鮮,而且造型美觀,形如五葉梅,五角上分別有紅火腿末、蛋黃末、綠香菜、白蝦仁、黑髮菜,五彩繽紛,誘人食慾。

小吃做法

"雞派英雄"大雞排的做法

材料:雞派英雄秘制好的雞排、起酥粉、起酥油、自己喜歡的調味佐料.
做法:
1、把“雞派英雄”的雞排拿出解凍.
2、雞排解凍後,放入提前調好的佐料水中,然後輕輕拿起裹粉.
3、裹好粉後放入沸油中,炸制3—4分鐘即可。
4、炸制好後,色澤金黃,外酥里嫩.(如右圖)

糯米雞的做法

材料:
糯米、香菇、肉丁、香乾、鹽、料酒、胡椒、生抽、老抽、薑末、蚝油
做法:
1、用電飯鍋將糯米提前泡一小時,夾層肉、香乾切小丁
2、香菇用溫水泡發切小丁,泡過香菇的水留好備用
3、夾層肉丁用鹽、料酒、胡椒、生抽、老抽醃製
4、熱鍋上油,放薑末(或薑汁),依次放入肉丁、香菇、香乾翻炒,調入少鹽、少糖、雞精、生抽、老抽(適當放多點)、蚝油,然後將泡香菇的水倒入,沸騰後轉小火燜一小會
5、將炒好的香菇肉丁連湯汁倒入泡好的糯米中拌勻,按下煮飯鍵,待糯米飯快熟時,撒一把小豌豆,繼續燜一會,最後撒上蔥花,另外用麵粉加水,調成麵糊(稀稠程度以能掛上飯糰為宜)
6、最後將做好的糯米飯捏成飯糰,掛上面糊放油鍋炸炸就好了

炒豆絲的做法

原料:番茄,洋蔥,豆絲,調料。
做法:
1、番茄、洋蔥切小丁,豆絲切條。
2、油燒熱,爆香番茄和洋蔥,下豆絲。
3、大火炒,加適量醬油、醋、鹽、胡椒等調料。

熱乾麵的做法

原料:
麵條(最好是鹼性麵條)、芝麻醬、榨菜、香菜(蔥花更正宗)、醬油、雞粉、香油、鹽
做法:
1、滾水放入麵條煮熟;
2、煮熟的麵條放入冷開水過冷河,瀝乾裝碗;
3、小碗內放雞粉、醬油、鹽,以開水調勻備用;
4、麵條上放上香菜碎、榨菜米碎,淋上濃濃的麻醬和香油,澆上去即可。

Q版武漢小吃

熱乾麵、豆皮、雞冠餃、糊米酒……這些為武漢人所熟悉的小吃,日前,在微博上以一種Q版的擬人漫畫形象
被各地網友瘋轉。不少外地網友羨慕不已,他們說在武漢生活真是幸福,一周七天過早,可以完全不重樣。
博友@今古傳奇發出的這組Q版武漢過早大全漫畫中,一共有10種小吃,分別是熱乾麵、豆皮、小籠包、蛋酒、雞冠餃、糊米酒、面窩、燒麥、油條、炸醬麵。每個早餐都附有一個Q版形象代言人,並且都有自己的名號,豆皮叫豆皮先森,小籠包叫小包紙,雞冠餃叫阿嬌,糊米酒叫糊糊,燒麥叫麥克·燒……這10種小吃的形象都很Q。[6]這組漫畫在網上迅速躥紅,引發各地網友轉發評論。網友“DANA”說,“吃在武漢”一點不假,連過早都足以讓你挑花眼,一周絕不重樣。
這組Q版漫畫還引發不少身在外地武漢伢的回憶。網友“熱鍋巴”是一名在杭州工作的武漢人,她說,這組漫畫太形象、太有愛了,把武漢的早點羅列了一大半。這些伴隨她長大的早點,讓她越發想念武漢了。“一日之際在於晨,在武漢過早,一不留神就吃得打嗝。吃得真舒服!”

特色欣賞

重油燒梅 重油燒梅
桂花糖糍粑 桂花糖糍粑
油炸空心麻團 油炸空心麻團
油炸糰子 炸糰子
桂花米酒糊 桂花米酒糊
八寶飯 八寶飯
炒豆絲 炒豆絲
武漢全料涼麵 武漢全料涼麵
活糖油糕 活糖油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