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城

武平城故址位於鹿邑縣城西20公里邱集鄉武平城村內。該村原名無命城,城南0.5公里為曹王莊,東1公里為劉福元, 西0.5公里為丁莊,北1.5公里為白莊。白溝河東南向從城中穿過。1978年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平城故址位於鹿邑縣城西20公里邱集鄉武平城村內。該村原名無命城,城南0.5公里為曹王莊,東1公里為劉福元, 西0.5公里為丁莊,北1.5公里為白莊。白溝河東南向從城中穿過。1978年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清代光緒版《鹿邑縣誌》記載:“武平城,漢縣。《水經 注》:渦水又東,逕武平城故城北。建安元年(公元196年), 獻帝以(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以此城為封邑。考《魏書·地形志》,武平正始(三國魏齊王曹芳年號,240一249 年)中,置有武平城。據此,知武平嘗廢。至魏宣武時,始復置縣。縣既復矣,而境內又有故城,新舊建置不於一地,了無可疑。今之遺址,為漢為魏,則莫能定矣。”
今武平城地上僅存東北角一段遺蹟,高2.5米,長62米,寬8米,東西走向。尋跡實測,城牆東部南北長330米,西部 350米,南城牆與北城牆均長700米。整體為一長方形。東北部殘存的城牆內,堆有繩紋板瓦和筒瓦、銅镟等物。板瓦為泥質灰陶。另外還有青磚碎塊和泥質紅陶片,器形已無法辨識。實地調查。城牆為土質夯築而成,夯層10-15厘米,夯窩徑約15厘米。由於絕大部分城牆無存,加之沒進行發掘調查,故而對於城門建置、城內布局皆不得而知。
城內靠北有一片廟宇,建國前比較興盛,有房100餘間, 碑刻30多通,大部為明清之物。1958年建玄武大閘時,碑刻基本毀完。由於碑刻被毀,廟宇始建年代亦無從考證。
武平城雖僅存很少遺蹟,但對於研究三國魏晉時的歷史地理,仍有一定參考價值。
春秋(前770~476年)
在太清宮集西北設治相,馬鋪北設治訾毋,大辛集東北設治鳴鹿,今縣城東設治苦,屬陳國。
戰國(前475~前221年)
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滅楚,置苦縣,屬潁川郡,後屬碭郡。
秦(前221~前207年)
二世元年(前209年),陳勝、吳廣由大澤鄉揮師西進,克苦縣。
西漢(前206~24年)
高帝元年(前206年),苦縣屬漢淮陽郡。
高帝十一年,苦縣屬兗州淮陽國,並於縣西南置寧平縣(今屬鄲城縣)
文帝元年(前179年),改淮陽國為郡,四年復國,十一年又改為郡,其間苦縣、寧平均隸之。
景帝二年(前155年),改淮陽郡為國,三年廢淮陽國,苦縣改屬沛郡。
元康三年(前63年),淮陽復為國,苦縣屬之。
新莽時期(8~23年),改苦縣為賴陵,屬淮陽國。
東漢(25~220年)
建武元年(25年),賴陵復名為苦縣,西部置武平縣,治設武平城,與寧平縣同屬豫州淮陽國。
三國(220~265年)
魏景初二年(238年),苦、武平、寧平屬魏豫州陳郡(國),後屬譙郡。
西晉(265~317年)
武帝(265~289年),苦、武平先屬豫州陳郡,後併入梁國。撤消寧平、分屬苦、武平。
東晉(317~420年)
鹹康三年(337年),改苦縣為父陽,屬豫州。
南北朝(420~589年)
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至順帝升明三年(479年),父陽、武平屬宋豫州陳郡。
北魏正光年間(520~524年),改父陽為谷陽縣,屬兗州陳留郡。
隋(581~618年)
開皇三年(583年),武平屬豫州譙郡。
開皇六年,復置谷陽縣,建置在今太清宮集,屬譙郡。
開皇十八年,撤銷武平縣改縣名為鹿邑。
大業十三年(617年),農民起義首領田黑社占據鹿邑,改縣名為渦州。
唐(618~907年)
武德三年(620年),渦州復名為鹿邑,屬河南道亳州。
五代十國(907~960年)
真源、鹿邑曾先後屬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
北宋(960~1127年)
開寶二年(969年),真源、鹿邑均屬淮南東路亳州。
南宋(1127~1279年)
鹿邑、衛真屬南京路亳州。

金明昌二年(1191年),重建洞霄宮和太清宮。
元(1271~1368年)
至元二年(1265年)鹿邑、衛真兩縣合併為鹿邑,治所遷衛真縣境(今縣城)。錄屬歸德府。
明(1368~1644年)
洪武二年,鹿邑屬河南承宣布政司歸德府。
清(1644~1911年)
鹿邑,清初沿襲明制,歸屬河南省歸德府。
中華民國(1912~1949.9)
民國元年2月,縣設公署,改知縣為縣知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縣政府召開萬人慶祝大會。 
興平二年195年春天,長安發生動亂,皇帝東遷,在曹陽被判軍打敗,渡過黃河來到安邑。
190年到195年,中間就5年的時間,漢獻帝兩次遷都。第一次是董卓挾天子。這一次是長安的整個城市發生了動亂。可以想像當時的皇帝是多么的無能。而國家的局勢是如此的不穩定和動盪!而且判軍的勢力也是相當的強大,還打敗了皇帝的正規軍。從曹陽渡黃河來到安邑。
建安元年196年春季元月,曹操的軍隊來到武平城,袁術安置的陳地守衛袁嗣投降,曹操要去迎接漢獻帝,各位軍中將領有人表示不解,荀蕷和程昱勸說曹操去接漢獻帝,於是曹洪領兵向西迎接。衛將軍董承與袁術的部將萇奴占據了險要地勢抵擋,曹洪沒有辦法前進。汝南,穎川的黃巾軍何儀,劉辟,何曼等人,各自聚眾數萬人,他們回響袁術,後依附孫堅。
184年到196年,整整的十二年時間裡,說明曹操還是在忠心耿耿,一直想報效國家,想統一中國。從這次長安發生動亂,我們可以知道,軍中至少多數人是反對曹操去接漢獻帝。只有荀蕷和程昱是同曹操站在一條線上。反對曹操去接,我想是有原因。在曹操的陣營與軍隊里,多數人已經認曹操為至高無上的領導者。他的位置已經高於了漢獻帝。他們從來也沒有把軟弱無能的漢獻帝看著天子了。可是曹操還是遵循了朝綱與人臣的本分。安排了曹洪去接。可惜失敗了。由於有董承與袁術占據了險要地勢。後又有黃巾軍做後盾。而且最後還依附了孫堅。說明孫堅的勢力也日益強大。
二月,曹操進軍討伐,打敗了他們,殺了劉辟,黃邵等人。何儀和他的部下全部投降了。漢獻帝任命曹操為建德將軍,夏季六月,又升為鎮東將軍,封為費侯亭。
從曹操的官職步步高升,我們就可以看出,曹操當時的實力與才能,對於複雜紛繁的朝廷來說,一個要想平步青雲,我想不外乎兩點,要不就是皇親國戚,要不就是有卓越的功勳。而曹操顯然是屬於後者。就是十幾年的時間,從孝廉一直做到了費侯亭。爵位就做到了他的祖父曹騰一般。真實江山輩有人才出,而且是一代勝一代。
秋季節七月,楊奉與韓暹把漢獻帝送回了洛陽,楊奉另行駐在梁城,曹操便來到了洛陽,保衛京城,韓暹逃走了。漢獻帝給予了曹操假天子節鉞的名號記,錄尚書事。洛陽的城市殘破,董昭等人勸說曹操把都城建在許昌。
輾轉反徹,歷時七個月的時間,漢獻帝離開洛陽,然後又回到洛陽。而這次漢獻帝給予了曹操更高的榮耀和爵位,是假天子節鉞。在古代,封建王朝,天子只能有一個。而漢獻帝再封一個,無論他的頭銜是真與假。可見曹操在他心目中的位置,是何等的重要。或者間接委婉地向曹操傳遞了一個信息,適當的時候可以代替他處理國家的事務。經歷了戰亂,洛陽城殘破不堪,董昭勸說曹操遷都在許昌。
九月,漢獻帝的車駕出了繯轅關向東去,漢獻帝 任命曹操為大將軍,封他做武平侯,自從天子西遷,朝政日益混亂,到了這時,又才開始建立起宗廟社稷的各項制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