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會館

武安會館

清代武安綢緞業商人曾在蘇州集資建有會館。為一探蘇州"武安會館"之究竟,日前在與蘇州市文管委、蘇州市地方志辦聯繫並確定具體地址後,我們一行便開始了這次探跡蘇州"武安會館"之旅。

基本信息

武安會館 武安會館

武安會館

清代武安綢緞業商人曾在蘇州集資建有會館。為一探蘇州"武安會館"之究竟,日前在與蘇州市文管委、蘇州市地方志辦聯繫並確定具體地址後,我們一行便開始了這次探跡蘇州"武安會館"之旅。
蘇州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是國內知名的絲綢集散地。"武安會館"就座落蘇州市閶門內天庫前10號。在明清兩代整整五百年中,蘇州閶門一直是全國最大的商貿中心之一,雖京師也不能與之媲美,故《紅樓夢》開卷第一回即寫道:"當日地陷東南,這東南有個姑蘇城,城中閶門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當時的武安旅蘇綢商自成一幫,穿梭於蘇州和開封之間,專門從事絲綢生意,在蘇州的綢緞業中具有相當的地位和實力。
到蘇州閶鬥神仙廟後,沿金門路東行,穿過金門後左拐,順專諸巷前行,便到了天庫前,街口有一花岡質四眼方井,外壁刻"源源泉,甲子年重□,金門市民公□",為蘇州市十大名井之一。從街口東行約200米,便來到了"武安會館"門前。
蘇州"武安會館"系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創建,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會館坐北朝南,占地約210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為影壁、頭門、戲台、正殿。
影壁為磚木結構,內有木製構架,故能歷經風雨而不垮。影壁兩側有大小相同的石拱門各一,高約2.5米,兩門外側門垛下各嵌石刻門墩一個,高約0.8米,上刻"河南武安會館"6個楷書大字。右門樓額嵌石刻方石,上刻"夕陽"兩字,左門已被磚石封閉,其門樓石刻已損毀,影壁後正中有一個石制香爐底座,與頭門相對。
頭門南向,前設石獅一對,高約1米,現在基座位置未變,但石獅已散落院中。門前有石階4個,檐下立四根門柱。頭門東連一廳(兩間),按建築形制推斷,西側應連一廳,成對稱狀。頭門壁間嵌有《武安會館碑記》、《武安會館揖資碑》等碑刻五方,其中光緒十五年的《武安會館碑記》(現存蘇州碑刻博物館)記言:"我豫武安業錦綺紈觳者,置邸大梁,賈貿滯鬻於蘇,蓋有年矣。顧未有館舍,光緒十二年春閻君步錦等謀於眾",隨後集資建設,至光緒十五年落成。現仍存會館的《武安會館揖資碑》詳細列出揖資商號及銀兩數目(詳見附碑文)。
戲台與頭門相連,歇山頂,高4.8米,面闊2.73米,進深4.9米,北向正對正殿。
正殿為硬山造筒瓦頂,梁架扁作,檐下為縷,雕花貼金,前檐為龍首祥雲浮雕圖案,面闊三間8.85米,進深8.6米,西接一樓(為廚房),前有軒廊,約1米寬(筆者推斷原應為2.2米與戲台相對),並以兩廊與戲台、頭門相連,殿柱承以雕花石柱礎,上有"龍鳳呈祥"浮雕,栩栩如生。
目前,武安會館頭門與影壁之間有東西高牆相連,原南北向兩側走廊已被隔開,成為前後兩院。據前院居住的85歲陳佩珍老太太回憶,她夫家姓尚,自嫁來後就居住在此,已有60多個春秋。建國後的大煉鋼鐵時期,頭門前的銅製香爐被毀,文革期間,屋頂多處雕刻被毀,凡有碑文的地方都被石灰抹平,有的遭到嚴重破壞。會館能歷經多年的天災人禍,還較好地保持完整,實屬不易。但目前會館內租住給多戶人家,私拉亂扯、隨意塗抹等行為致使會館雜亂不堪,文物保護情況不容樂觀。陳老太太介紹,蘇州市有關文物單位曾實地考察過幾次,而來自河北武安的客人,我們還是第一批。
撫摸著雕刻精美的磚木,仰望著錯落有致的檐角,我們仿佛又回到了那個商幫林立的年代,我們的先人能在山西商幫、徽州商幫、山東商幫、洞庭商幫等以省為幫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自稱為"武安一幫",其地位和勢力之極可窺一斑。而我們在敬佩先人艱辛而輝煌的創業史的同時,如何保護這些寶貴的遺產,又成為我們值得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