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陝西省鹹陽市下轄縣]

武功[陝西省鹹陽市下轄縣]
武功[陝西省鹹陽市下轄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武功地處關中平原西部,東迄興平市,西鄰楊陵區、扶風,北接乾縣,南隔渭河與周至相望。轄8鎮4個三農服務中心,212個村,6個社區居委會。常住人口41.13萬人(2011年),境內以漢族為主,另有11個少數民族。面積397.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2.5萬畝,是陝西人均土地面積較少、人口密度較高的縣區之一。西寶高速公路、隴海鐵路、西寶中線、西寶北線和省道107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城區東距省會西安70公里,鹹陽國際機場50公里,西距工業重鎮寶雞80公里,地勢平坦開闊,地理位置優越,是關中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武功縣武功縣

縣域為炎帝後裔姜姓封地,稱有邰國。其範圍大致包括今武功全境,扶風中南部,郿縣全境和岐山南部。
商朝後期,古公亶父由豳南遷於“岐山之陽”(今岐山、扶風一帶),有邰又成為周族活動的地域。周武王滅商,遷都於鎬(今西安市蓮湖區境內),有邰區為周畿內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後,有邰遂被秦占有。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設郡縣,邰地分為武功(今眉縣和岐山南部、太白縣東部及周至一帶)、邰(今扶風南部和武功一帶)、美陽(今扶風北部)三縣,屬內史。武功縣治所在渭河南今周至、眉縣之間。
秦末,項羽入關,分秦內史地和上郡為雍、翟、塞三國。武功、邰、美陽俱屬雍國。
西漢初,武功、邰、美陽仍屬內史。建元六年(前135)改屬右內史,太初元年(前104)屬右扶風。元始五年(5),以武功為安漢公采邑;稱漢光邑。王莽新朝天鳳二年(15)改作新光縣,屬光尉郡。
東漢永平八年(65),復武功舊名,廢邰縣、周至,其地改屬武功,縣治所由渭河南遷至渭河北原邰縣治所——邰城(今楊陵西南),仍屬右扶風。
曹魏時(220~255)武功屬扶風郡。
西晉泰始三年(267)置始平郡(今興平東南),領武功等四縣。
東晉末,匈奴人赫連勃勃建立大夏,武功、美陽均屬夏之北秦州。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撤武功縣,置武功郡,領美陽、漠西兩縣,屬岐州。
北周建德三年(574)廢武功郡,復武功縣,屬扶風郡。治所由邰城遷至中亭川(今武功鎮)。
隋大業三年(607)改屬京兆郡。
唐武德三年(620)置稷州,以武功等五縣隸之。並在武功縣東部與始平接壤處(今武功縣長寧鄉)設扶風縣。貞觀元年(627)廢稷州,武功改隸雍州。撤扶風縣,其地併入武功。天授二年(691)復置稷州,領武功等五縣,屬京兆府。大足元年(701)廢稷州,復置雍州。乾寧二年(895)以奉天置乾州,領武功等四縣,屬京兆府。
後唐同光元年(923)改隸鳳翔府。長興元年(930)復屬京兆府。
後晉置武功郡隸晉昌軍路。後周改郡為縣,隸永興軍路。
宋初,屬京兆府仍隸永興軍路。政和八年(1118)屬醴州,隸環慶軍路。
金天德三年(1151)屬乾州,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名為武亭,仍屬乾州。
元復武功縣舊名,隸乾州,屬奉元路。
明、清沿襲舊制,屬西安府。
民國2年(1913)廢府設道,屬關中道。17年(1928)廢道,直屬省轄。27年(1938)10月,陝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成立,武功屬其管轄。
1949年5月19日武功縣解放,隸陝甘寧邊區鹹陽分區。9月,將武功縣渭河南的三廠區,劃歸盩厔。1950年5月,改屬寶雞專員公署。1956年6月,撤專署,歸省直轄。1958年12月,武功、扶風、興平三縣合併為興平縣,直屬省轄。1961年9月,武功縣建制恢復,治所由武功鎮遷至普集鎮,隸屬寶雞專區。1971年10月屬寶雞市,1979年3月屬寶雞地區,1980年6月又屬寶雞市。1983年1月,以楊陵公社和楊陵鎮設楊陵區。1983年10月,武功縣改屬鹹陽市。

地理環境

地貌

武功縣位於關中盆地西部,屬渭河地貌,形成於中生代末朝,由於在燕山等新構造運動和氣候等多種應力作用下,造就了現今的不同地質結構和不同地貌類型。全縣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從北向南成階梯跌落,分為一、二、三道塬。歸納起來,全縣有下更新世時期風積黃土台原和山前洪積扇平原;中更新世時期渭河、漆水河三級階地;上更新世時期的渭河、漆水河二級階地;全新世時期的渭河、漆水河谷一級階地及河漫灘。除一級階地之外,普遍都被上更新世風積黃土(馬蘭黃土)所覆蓋。整個地形走向西北高、東南低,成階梯狀向渭河傾斜。從北到南民眾依次稱之為頭道原、二道原和三道原。

水文

武功縣的地表水主要指引渭工程和過境河流引渭工程乾渠3條。總乾渠位於頭道原,境內渠長18.7公里,流量40立方米/秒,灌溉面積19萬畝。渭高幹位於武功縣中部二道原地區,境內渠長21公里,流量23立方米/秒,灌溉面積12.3萬畝。渭惠渠位於武功縣中部二道原南部的二級階地上,境內渠長20公里,流量27立方米/秒,灌溉面積10.8萬畝。
過境河流主要有渭河、漆水河、漠浴河湋河。渭河從武功縣南部橫穿而過,為武功縣最大河流。境內流長20.7公里,年平均流量300立方米/秒,水量季節性變化較大,6、7、8月為洪水期,最大流量達1100立方米/秒,10月至翌年4月為枯水期,最小流量65.5立方米/秒。其次是漆水河,流經武功縣西部,由北向南,流長24公里,從游風鄉正北入境,經武功鎮由大莊鄉注入渭河。再次是漠浴河和湋河,流程短,水量小,乾旱季節常出現乾谷。

氣候

武功屬溫暖帶半濕潤性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冬春寒冷少雪,四季區別明顯。
氣溫:武功縣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0℃是從2月10日開始至12月15日結束,全年無霜期315天;穩定通過10℃的日平均氣溫是從4月5日開始至10月28日結束,歷時206天;全年≥10℃的活動積溫為4184℃,與全省2000~4900℃相比處於中間狀態。
光照:武功縣光能資源比較豐富,歷年平均日照時數2094.9小時,年輻射總量114.86千卡,其中生理輻射57.43千卡,占年輻射總量的50%。光能利用率一般為2.45%,高產田塊為5%,生產潛力較大。
降水:武功縣地處關中偏西,年降水量633.7毫米,最小降水量97.97毫米,最大降水量327.1毫米。而且降水的季節性強,多集中在6、7、8三個月,占年降水量的50%以上。每隔2—6年常出現一次乾旱年份,9月份的連陰雨天氣,幾乎年年發生,常給農業生產帶來一定的影響。

資源

土地資源

截止2006年10月31日,全縣土地總面積586825.8畝,折合39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10360.8畝,占總面積69.9%;園地10221.7畝,占總面積7.1%;林地4390.7畝,占總面積0.7%;其它農用地35936.3畝,占總面積6.1%;居民點工礦104278.3畝,占總面積17.8%;交通運輸4406.1畝,占總面積0.8%;水利設施用地787.4畝,占總面積0.1%;未利用土地5870.2畝,占總面積1.0%。其它土地10574.3畝,占總面積1.8%。

水資源

縣境內河流均屬渭河水系,主要有:

渭河

武功縣較大的過境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鳥鼠山,全長787公里。自扶風縣入本縣,經大莊、北營、普集街、薛固鄉東注興平縣,境內全長20公里,流域面積90平方公里。河床寬窄不等,一般800~1000米,最寬處約2000米,最窄處不足700米。境內1954~1979年平均流量147秒立方米,最大流量1100秒立方米,最小流量65.5秒立方米,年均徑流46.4億立方米。水量受季節性影響較大,最大為8月,占年流量的16%。
漆水河
境內第二條過境河,古稱杜水、武亭水、中亭水。發源於麟遊縣招賢鎮寧里溝,經永壽、乾縣、由游鳳入境。東南行,經游鳳、蘇坊鄉至武功鎮,又南流注入渭河。全長250公里,境內流長24公里,流域面積157.2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4.32秒立方米,最大流量265秒立方米,最小流量0.03秒立方米,年徑流量13623.6萬立方米。水量季節性變化大,天旱上游截流灌溉,常呈乾谷,雨澇成災。

行政區劃

武功縣行政區劃武功縣行政區劃

1949年5月19日武功解放,廢保、甲制,設區公署、鄉人民政府。
全縣劃分為城關、楊陵、大莊、普集、薛固、長寧、貞元、魏公、三廠等9區,76鄉。
9月將渭河三廠區(共5鄉)劃歸盩厔縣。
1951年5月,將楊陵區湋河以北的上營、新寨兩個鄉,大莊區的南、北廟底、毛家嘴、趙家崖、王家窖5個村和貞元區的麻西寨兩堡劃歸城關區。
1952年6月,將原71鄉縮編為64鄉。
1955年8月,縣人民政府改稱“縣人民委員會”;鄉人民政府改稱“鄉人民委員會”。將第八區(魏公)的賈晁鄉劃歸第一區(城關)。
1956年3月,撤區並鄉,全縣設城關、楊陵、普集三鎮;上營、杜寨、李台、大莊、張寨、南仁、普集、薛固、北營、長寧、河道、代家、貞元、蔚村、周村、牛台等16鄉合併為7鄉。
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將7個鄉改為7個人民公社,上游(城關)、紅旗(楊陵)、躍進(普集)、衛星(薛固)、東風(長寧)、火箭(貞元)、中蘇(蘇坊)。同年11月,又將7個人民公社改設為武功、楊陵、普集、長寧、貞元5個人民公社,轄27個管理區。原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稱生產大隊。
1961年8月1日,武功縣建制恢復,將原5個人民公社劃分為14個人民公社,轄244個生產大隊。武功縣治所遷普集鎮。
1964年,將扶風縣五泉公社的官村、周家村劃歸武功縣楊陵公社。
1965年4月設楊陵、普集、小村三個鎮。
1984年5月,撤銷公社、大隊建制,全縣設三鎮12鄉,轄365個村民
武功縣區劃委員會(511個自然村),4個居民委員會。並改車站公社為北營鄉;武功公社為武功鎮;原車站公社的田家、桂家、東李家大、小堡和屈家劃歸普集鎮;原薛固公社的仁村、成家、小村和薛村歸小村鎮。
2001年11月,全縣8鎮7鄉合併為8鎮4鄉,撤消原觀音堂、薛固、北營三鄉,分別併入大莊、小村、普集三鎮。
2011年7月,經省政府批准,武功縣撤銷南仁鄉、代家鄉、河道鄉、普集街、分別併入普集鎮、貞元鎮、長寧鎮、小村鎮,全縣由8鎮4鄉合併為8鎮。
8個鎮:普集鎮、蘇坊鎮、武功鎮、游鳳鎮、貞元鎮、長寧鎮、小村鎮、大莊鎮。
3個三農服務中心:代家三農服務中心,南仁三農服務中心,河道三農服務中心,普集街三農服務中心。
5個工業園區:縣城台資工業園、鍋爐工業園、蘇坊食品工業園、大莊造紙工業園、現代農業示範園。

人口民族

據明正德《武功縣誌》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全縣有1683戶,12690人。永樂十年(1412)有1770戶,17577人。弘治十五年(1502)有1957戶,27174人。正德七年(1512)有1978戶,27431人。從洪武二十四年到正德七年121年中,全縣人口增加了14741人,平均年增121.83人,增長速度為0.96%。
清嘉慶十八年(1813)有20411戶,122466人。道光三年(1823)有22333戶,134000人。十年間,全縣人日增加了11543人,平均年增1153.4人,增長速度為0.942%。同治元年至九年(1862~1870),全縣各村死於回民及太平天國起義軍戰亂中的民眾,即達1500多人。加上光緒三年(1877)、二十六年(1900)、三十年(1904)連遭旱、蝗大災,人民大批傷亡,到光緒三十二年(1906),全縣人口又減到111182人(其中男57512人,女53670人)。
民國12年(1923),全縣人口增長到143652人。17年(1928)達到179099人。18年(1929),遭特大荒旱,全縣人口銳減到90320人。33年(1944),全縣人口為114249人。到38年(1949)6月,增至166979人。民國20年至36年,全縣人口始終徘徊在11萬~13萬人之間。
新中國成立後,社會穩定,人口逐年增長。1949年全縣為30403戶,171979人。1953年進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截至當年6月30日24時,全縣共有33222戶,總人口186697人,比1949年增加14718人,平均年增3679.5人,增長率為2.14%。1956年全縣總計37685戶,209000人,較1953年增加22303人,平均年增7434.33人,增長率為3.98%。1966年有47265戶,總人口為278797人。1966年至1976年的10年中,出生率仍較高。到1976年底全縣有61808戶,355343人。10年間增加76546人,平均年增7654人,增長率為2.745%。從1980年起,重視計畫生育工作,人口增長率有所下降。1980年全縣有70155戶,379844人,比1976年增加24501人,平均年增6125人,增長率下降到1.724%。1985年有67729戶,333653人(剔除楊陵區)。1990年有80119戶,372704人。1985年至1990年5年中,全縣人口增加39051人,平均年增7810.2人,增長率為2.34%。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縣常住人口為411312人。境內以漢族為主,還有回、滿、白、壯、蒙古、侗、傣、朝鮮、土家、錫伯、土族等11個少數民族。武功是個農業縣,人口分布以農村為主,城鎮人口所占比例很小。1956年城鎮人口25106人,占總人口的12.01%;農村人口183894人,占總人口的87.99%。1982年城鎮人口31673人,占總人口的8.1%;農村人口359322人,占總人口的91.9%。1990年城鎮人口31530人,占總人口的8.46%;農村人口341174人,占總人口91.54%。

經濟

農業

春秋時期,農桑已盛。戰國秦漢時期,金屬工具用於農業生產後,使墾殖業產生了飛躍。數千年來,武功人民好稼穡,世代相繼,辛勤耕耘。然而受封建私有制生產關係的束縛,加之封建王朝橫徵暴斂,官吏巧取豪奪,農業發展極為緩慢。民國初,軍閥割據,人民生計維艱。民國17~20年(1928~1931),境內連遭旱災,良田荒蕪,顆粒無收,哀魂遍野。饑饉過後,稍有復甦。民國後期至1949年,全縣有耕地47.26萬畝,農村人口13.8萬人,全、半勞動力6.54萬人,糧食畝產65.5公斤,總產26378噸。
新中國成立後的40年間,武功人民大搞農田建設,平整土地,興修水利,造林防災,發展畜牧,推廣新式農具,開展科學種田,對農副產品進行深加工,廣開致富門路,使農業生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1990年全縣耕地42.91萬畝,農業人口34.12萬人,勞動力16.75萬個。糧食平均畝產288.1公斤,比1949年增長3.4倍;糧食總產182218噸,比1949年增長5.9倍;農業總產值19674萬元,比1949年增長14.4倍;人均產值576.6元,比1949年增長5.1倍。農村人均產糧534公斤,人均純收入472元。

工業

建國前,武功縣工業多屬手工業作坊,僅能生產一些簡單粗糙的小農具、日用雜品,如食用油、土布、磚瓦、鍋、犁、鏵等。40年代,略有發展,稍具規模的有裕生紡織廠、民生紡織廠、源濟麵粉廠、楊陵木器加工廠等,均因設備落後,不堪重負,在戰亂中被摧殘殆盡。
建國初,才陸續發展了一些私營工業。1953年對私營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實行了公私合營。至1976年,全縣工業企業發展到50多戶,年產值1231萬元。
到1990年,全縣有鄉鎮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89家,其中全民16家,集體73家。工業總產值7629.2萬元,其中全民企業4184.9萬元,集體企業3444.3萬元。固定資產原值,全民企業3769萬元,淨值1981萬元。集體企業原值2096.4萬元,淨值1620.4萬元。有職工17748人,其中全民職工15548人,集體職工2200人。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41個,占46%;重工業48個,占54%。縣境內有中央、省、市屬企業3戶,職工7619人,年產值11450.6萬元。
2014年武功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10億元,增長10.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116.9億元,增長20.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8.65億元,增長17.5%;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5274億元,增長15.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9585元,增長10.9%;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10521元,增長12.7%。

交通

公路

建國後,公路建設加快。1965年境內通車48.4公里,1979年增至97.57公里。到1990年,有各級分管的公路40條,長234.4公里,其中段管公路48.4公里;過境公路兩條,43.7公里;南北主幹道一條,17公里;縣地方道路十條,103.5公里;專用公路三條,40.9公里;鄉村沙石路25條,73公里;村間土路501.2公里。全縣鋪築瀝青路面93.89公里,56%的行政村路面都鋪上了瀝青或沙石。

鐵路

交通圖交通圖

隴海鐵路武功段民國25年(1936)建成通車。東自興平入境,經尼安村、羅古村、普集鎮、張堡村入楊陵區南莊,長19公里。民國25年(1936)建張堡村漆水河鐵橋一座,武功(今楊陵)火車站東、西閘口人行道兩條。1952年新增仁村康家渭惠渠過水涵洞(40米)、上顯村橋(60米)、張堡村漆水河鐵橋(80米)、武功站東渭惠渠過水涵洞(60米)等4座。1970年建成複線,1987年6月至1988年12月實現電氣化。

西寶高速武功段隴海鐵路、西寶高速公路、西寶公路中線、西寶北線(省道104)和省道107穿境而過,省道107向南跨渭河接通國道108,直通陝南,交通十分便利。城區東距古城西安70公里,鹹陽國際機場50公里,西距工業重鎮寶雞80公里,地勢平坦開闊,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是關中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

教育

幼兒教育

幼稚園
1958年秋,縣政府機關單位在縣城內(今武功鎮)聯辦了一所臨時幼稚園,入園幼兒3590人。1961年縣政府遷普集後,在文教局院內開辦縣級機關幼稚園一所,設保育員3人,入園幼兒多則20名,少則15名。1976年駐縣5702廠、省地質區測隊、省農科分院、省水利所等先後建起幼稚園。同年底,全縣幼稚園已發展到9所,入園幼兒1221名,保育員111人。1979年全縣有幼稚園10所,入園幼兒758名,保育員273人。1990年經整頓,幼稚園縮減到5所,入園幼兒682名,保育員215人。
學前班
1975年9月,武功縣革命委員會召開學前教育工作會議,決定各生產大隊的國小一律附設學前班。當時一陣風,有的剛辦就散,有的根本沒動,最後全縣農村留下的只有6所國小附設學前班,吸收5~6周歲的兒童入學。由所在學校和生產大隊商定聘用當地知識青年擔任教師,報酬由生產大隊籌集。1981年學前班發展到202個,入學兒童9117名。1990年,經整頓縮減到167個,入學前班兒童5389名。

國小教育

民國初年,改縣立高等國小堂為縣立全日制高等國小校。民國8年(1919)。民國13年(1924),全縣學齡兒童8435名,入學5310名,占學齡兒童63%。民國18年(1929)上半年,全縣正式國小發展到44所,完全國小3所,學生880名,其中女生50名。民國22年(1933)大災過後,全縣各類國小有所恢復,有縣立國小26所,區、鄉國小39所,共有學生2227名。又改縣立第一高小為南關國小。民國23年(1934),縣政府在縣城大北街創建縣立初級模範國小一所(教師1名,學生30餘名)。
民國26年(1937)初,縣政府將全縣170餘處私塾改為保學(屬公立)。民國28年(1939),全縣國小發展到194所,其中縣立完全國小6所、初級國小2所,鄉(鎮)立初小7所,保立初小175所,私立完、初小4所,共328班,學生7822名。其中高級班22個,學生524名。全縣適齡兒童24134名,入學率為32%。民國29年(1940)初,將私立國小一律改為鄉鎮國小,同年7月改建楊陵鄉第三保龍巖寺保學為完全國小。民國36年(1947)11月,普集火車站成立鐵路員工子弟國小一所,學生75名。民國37年(1948)上半年,全縣共有中心國民學校(高級)國小16所,國民學校(初小)156所,學生10105名,教職工312名。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下半年經過整頓、調整,全縣有各類學校111所,學生7769人,教職工328人。三年經濟恢復後,國小教育得到迅速發展。1952年,全縣有完全國小16所,初級國小127所,在校學生16467人,其中女生2927人,教職工407人。1957年國小發展到158所,在校學生23069人,其中女生11324人。1961年有226所,1962年調整學校布局,全縣各類國小壓縮到182所,在校學生23952人。自1964年開始,辦耕讀國小224班,入學兒童8550人,到1966年底發展到307班。
1980年全縣有完全國小157所,初級國小26所,在校學生62677人(其中女生28914人);有教職工2039人,其中民辦教師1495人。1990年全縣有完全國小165所,初級國小30所,在校學生47899人。

中學教育

民國29年(1940)2月,在原南關國小舊址籌建縣立初級中學,7月建成,聘請蔣友尊為校長,學生2個班。第二年設3個班,有180名學生,13名教職工。民國31年(1942),該校附設一個簡易師範班,學生35名,四年制。民國32年(1943),該校又招收一個國中先修班,學生32名。民國33年(1944),學校有三個年級6個班,學生232名,教職工32名。民國34年(1945),接納民生中學一個班,學生20名(民生中學建於1944年,位於河道村民生國小內)。民國38年(1949)上半年,全校有7個教學班,學生298名,其中女生4名,有教、職工36名。
1949年5月武功縣解放後,武功縣人民政府接收了縣立初級中學。同年8月25日撤銷簡易師範班,將學生編入中學班上課。1954年9月在普集鎮成立縣立第二中學(今普集中學),初為五個班,學生313名,教職工10名。1956年改縣立第二中學為陝西省武功中學,新建縣立第二中學(今楊陵中學)和第三中學(今長寧中學)。
1958年,縣立第一中學增設高中班,成為一所完全中學。縣立第五中學(今薛固中學)和第六中學(今鳳安中學)成立,改陝西省武功中學為縣立第四中學。1959年8月,縣立第三中學增設高中班,成為全縣第3所完全中學。1961年全縣有初級中學5所,完全中學2所,學生5245名,其中高中學生753人,教職工274人(含民辦教師10人)。1965年全縣有完全中學3所,初級中學7所,民辦中學3所。在各中學附設民辦班共17個,有學生4857人(高中生681人,民中生1033人),民辦教師25人。
1976年全縣有完全中學17所,初級中學39所,國小戴國中班帽子26所,教學班460個,在校學生23369名(高中生5083名),教、職工1199名(其中民辦教師519名)。與1965年相比,學校數增長5.5倍,在校學生數增長5倍。體制因校而易,四年制(國中2年、高中2年),七年制(國小5年,國中2年),八年制(國小5年,國中3年),九年制(國小6年,國中3年)等。
從1980年起,將高級中學由原來17所壓縮為6所,即普集、綠野、楊陵、長寧、薛固和鳳安中學,共有學生5344名。1981年成立縣辦普集二中,同時統一了學制,恢復歷史、地理、生物、音樂等基礎課程。1990年全縣有各級中學31所,學生17011名,教、職工1431名。其中高級中學5所(未含楊陵中學),學生4879名,鄉辦初級中學26所(未含楊陵3所),學生12132名。
基礎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全面推進,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2007年全縣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國中升學率達100%,高中升學率達85.1%。

名優特產

辣椒

武功土織布、辣椒、大蒜、旗花面、普集燒雞亦稱“秦椒”,屬武功縣特產,有辣味濃烈、皺紋均勻、角型修長、色澤鮮紅,入湯不沉等特點。1989年,省政府確定武功縣為辣椒種植基地縣。

大蒜

建國前,境內種有生產蒜苗或早蒜苔的當地豁蒜及蔡家坡紫皮豁蒜,以自食為主,零星種植,一年一料。

土織布

土織布含棉量度100%,它選用全優質棉花為原料,採用不上槳工藝,沒有人為的污染,純手工製作,用腳踏木製斜梁織布機加工而成。

曬煙

武功菸葉種植及烤制加工技術,始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民國期間,上下塬均有種植,多以自食為主。其品種主要有“落地黃”、“黑大漢”等,古老的煙種“小蘭花葉”偶有種植。

普集燒雞

色亮、肉爛、味香、百食不厭,歷史悠久,遠近聞名。

旗花面

據傳明孝宗的正宮娘娘不食,張榜招廚,烹煮雞湯伴以雞蛋餅,切成菱花狀,佐以香料,雞油上飄蔥花,細面些許,後即食。具有薄勁、光、稀、煎、汪、酸味出頭等特點,風味獨特。武功京官傳至鄉間,流傳於今。

風景名勝

武功縣建縣有2300多年的歷史,武功城隍廟鄭家坡遺址報本寺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姜嫄墓、蘇武墓、武功關帝廟、教稼台、望仙宮等,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4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25處。縣境內不僅地面文物豐富多彩,且館藏文物也極為珍貴,計1800餘種,其中一、二、三級國寶46件。

城隍廟

城隍廟城隍廟

武功縣城隍廟武功城隍廟歷史悠久,結構獨具明代建築風格,是一組較為完整的古建築群,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山門、獻殿、正殿、寢殿皆面闊五楹,東、西陪殿均外接九間迴廊,正、寢均為單檐歇山頂,外沿斗拱為五彩重昂,四角檐柱有明顯的側角和生起,正殿通脊,檐邊、勾頭、滴水全為琉璃構件,五彩閃爍,富麗堂皇,兩側歇山飾以琉璃“二龍戲珠”浮雕,珠球滾動,龍體飛躍,呼之欲出,為一般廟宇所罕見,特別是復建的牌樓,通高12米,寬11米,全琉璃屋面,堪稱關中一絕。

蘇武墓

蘇武墓位於武功鎮北門外,龍門村前,幕曠東向,背向風崗,漆水自墓前蜿蜒而過,為“武功八景”之一。

教稼台

教稼台教稼台

教稼台為農業始祖——后稷教民稼穡之遺蹟,為“關中四大名台”之首,中國八大名台之一。原一矩形土心磚砌平台,下大上小,呈覆斗狀,中有洞門,為來往車馬行人必經之路。洞門東口上有寬約1米、長約2米的石刻,其文曰:“教稼名區”。上款為“道光五年(1825)正月重修”,下款“知武功縣事鄧兆桐立”,西口上為“教稼台”。歷經滄桑,幾度興圮之後,於1987年恢復原貌,巍巍屹立在武功故城東門外、漆水之濱,“教稼立台漆水畔”為《武功八景》之一。

報本塔

報本台報本台

蘇武紀念館位於武功鎮龍門村前的台地之上,東臨漆水,西依鳳崗。
該紀念館占地面積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80平方米,其主要建築依次為仿漢闕門、蘇武牧羊銅像、南北陪殿、蘇武大殿、南北祭亭、蘇武墓祭台、墓冢。墓前豎有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書《漢典屬國蘇公墓》、武功縣令阮曙書《漢典屬國蘇子卿墓》及民國時期的《重修蘇武墓門碑》等碑石。1957年5月31日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后稷祠

后稷祠坐落在武功鎮城內的稷山之巔,俗名上閣祠,始建於漢代,歷史悠久,全國聞名。整個建築布局依山而建,曲折凌空,疊翠參天,松濤陣陣,“上閣鐘聲聞九天”為《武功八景》之一。此處三面環山,登臨遠眺,武功舊城九街十八巷布局分明,人流如蟻,所有建築嵯峨有致、各具特色。

小華山

小華山位於武功鎮南門外西側,曾異名“葆貞庵”,據縣誌記載,此處為宋代理學家張載講學之“綠野亭”遺址,這裡山水明麗,故名曰:“綠野亭”。小華山地勢崎嶇,層巒聳翠,古柏森蔚,回欄折檻。民眾集資恢復,修建了“迴廊折欄”和“飛檐八卦亭”。

隋煬帝陵

隋煬帝陵位於武功鎮西塬上,洛陽村東,曾樹有清乾隆陝西巡撫華沅書“隋煬帝之陵”石碑,陝西省人民政府1957年公布其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縣誌記載:大業十四年(618年),隋煬帝被反賊宇文化及等弒於揚州後,初殯於江都宮流珠堂,後葬吳公台下。唐朝建立後,高祖李淵於武德五年(622年)八月,令其子李世民遷葬煬帝於此,與隋文帝泰陵構成一脈之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