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誼中學

正誼中學

60歲以上的老濟南們應該都熟悉正誼中學這個名字,它創建於上個世紀初期,一度是濟南規模最大的私立中學,創始人之一及第一任校長是大名鼎鼎的知名教育家鞠思敏先生,從這所學校相繼走出了季羨林、王幼平、孫思白、王統照等著名人士。90年間風雨滄桑,正誼演變成現在的濟南第一職專和藝術高中。

基本信息

概述

1913年正誼中學(今濟南藝術中學)正式開學,校址設在大明湖畔的閻敬銘廢祠內1913年正誼中學(今濟南藝術中學)正式開學,校址設在大明湖畔的閻敬銘廢祠內

兩度停課,三次更名

90年名校風雨滄桑

正誼中學成立於1913年9月8日,是原同盟會成員鞠思敏、王祝晨、高朋年等人共同創辦的。他們傾向於教育救國,因為不滿當時官辦學校在辦學思想和教學方法上的陳規陋習,決心開創民主進步教育的新風氣。“正誼”即取自董仲舒“正其誼而不謀其利”的意思。校址設在大明湖畔的清末山東巡撫閻敬銘廢祠內,當時只有兩間祠堂作教室,創辦初期這裡只招收男生,解放後才男女同校。

上世紀50年代畢業於正誼中學、後來一直在該校任教的馬祖禹老師告訴記者,自己的父親馬克先當年在這裡擔任史地教員,解放後接任正誼校長。聽父親講,學校創辦初期從校長鞠思敏到所有的教員全部是兼職義務授課,不要分文報酬,學校只為他們提供一頓免費飯菜,甚至打掃衛生、打鈴上下課等都由他們來乾。大家齊心協力,動員社會力量先後籌建了正誼本部南、北、東北樓房,增設了第一第二附小和高中部,到1923年學校建校10周年時已由最初兩個班發展到千餘人的規模。其中第二附小是鞠思敏自己攢錢購置的,專門用來招收農民子弟。

為了創造學習氛圍、開闊眼界,鞠思敏曾邀請不少南北教育界名人來校演講,有黃炎培陶行知張伯苓等,使學子們受益匪淺,鼎盛時期正誼在校生達到1700多人,居濟南各校之首。由於收費低廉,正誼中學吸引了大批貧寒人家的孩子,所以當時社會上廣為流傳“破正誼”的說法,指的是正誼的學生們穿得破,桌椅板凳破。

1928年日軍炮轟濟南城,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五三慘案,學校被迫停課,正誼中學南樓中炮彈數發,第二年春天學校複課後,鞠思敏特意將中炮的地方補上白瓦,每次朝會以此教育學生勿忘國恥,如今這幢有著德國建築風格的二層小樓保存完好,成了老師們的辦公樓。

解放後正誼中學先後3次更名,1956年私立正誼中學改為公立,改稱濟南第十七中學,學校教職工全部享受公辦中學同等待遇;1984年6月濟南市政府批准學校更名為濟南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撤銷十七中;1985年5月學校再次更名為濟南第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1998年4月掛牌成立濟南藝術中學,現有800多名在校生。

創辦人

正誼中學創始人之一鞠思敏正誼中學創始人之一鞠思敏

死前仍念叨“學校”,鞠思敏女兒憶父親 

“父親咽氣前先是要我們奉公守法,然後拚命說出學校兩個字,後面的話他竭盡全力也沒能說完,手在空中抖了半天終於無力地垂下,我們知道他的心思,他是惦記著自己親手創辦的正誼中學。”2003年4月10日下午,鞠思敏的小女兒———84歲的鞠文俊教授對記者談起父親臨終遺言時,因為過於激動而哽咽難言

據介紹,鞠思敏1872年出生於山東榮成一個讀書人家,20歲便中了秀才,1906年加入同盟會。武昌起義後曾參與策劃山東獨立,失敗後矢志以教育為終生職業。歷任山東省視學、山東第一師範學校校長、正誼中學校長、董事長,省立第一鄉村師範學校校長等職務。正誼中學就是在他擔任山東第一師範學校校長期間創辦的。鞠文俊告訴記者,當時父親收入很高,可家裡的生活卻很清貧,後來她才知道原來父親把大部分收入都捐給正誼中學了。在她的記憶里,17歲之前一家人顛沛流離,連個固定的住所都沒有,經常借住在七家村父親一些朋友家裡,直到1936年父親的一些學生看到他困窘之極,出資在縣東巷蓋了一處民居,才算把家安頓下來。

“當時正誼聘教師不問政治信仰,不限制資歷,只要學有所長就聘請任教,允許教師自主選擇教材,所以經常出現同年級同學科的學生教材不同的情況,學校的教師差異也很大,有舊民主主義激進分子,也有前清孝廉和早期中共黨員。”鞠文俊說,父親的觀點是世間無不可造之才,無不可用之人,所以他從不主張解聘老師,也不會開除一個學生。當時正誼招生總是晚於其他中學,以便那些被其他學校淘汰的學生報考。

學校另一位創始人王祝晨學校另一位創始人王祝晨

鞠思敏支持學生的進步愛國活動,當時正誼成為學生運動、地下黨組織活動的基地,對山東建黨初期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正誼師生參加了濟南商界、學界等13個團體的十萬市民集會,鞠思敏被選為大會主席上台演講。1929年4月鞠文俊10歲的時候,濟南發生了政治犯越獄事件,鞠家冒險收留了其中一名共產黨員,並幫助他逃走。

1937年冬天,濟南淪陷後敵偽政權派人請鞠思敏出任偽教育廳長,他堅決拒絕,從此閉門不出,晚年生活非常潦倒,1944年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人世。當時雖然處在戰亂年代,但鞠文俊清楚地記得,在殯葬的那一天,自發前來送殯的濟南市民、正誼校友排了長長几里地。學者張墨生形容鞠思敏“在山東教育界的地位,有些像徐特立之在湖南”。

鞠思敏去世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對山東教育事業的卓越貢獻,曾把正誼中學門前的閻公祠街提請更名為思敏街,文革後這一名稱才被取消,過去的思敏街如今已成為大明湖路的一部分。

畢業學子

這棟樓在五三慘案中曾遭日軍炮彈轟炸這棟樓在五三慘案中曾遭日軍炮彈轟炸

季羨林、孫思白等皆就讀於此,正誼桃李滿天下

季羨林、孫思白、王幼平、王統照、莊圻泰、王樹元……翻開正誼的校友錄,可以發現一串串響噹噹的名字,雖然闊別多年,他們對母校和當時教授他們知識的先生仍懷有深厚的感情,多次在文章中提及在正誼求學的經歷。可以肯定那段時光給他們留下的是非常美好的回憶。

以季羨林老先生為例,他在《懷鞠思敏先生》一文中寫道“我想先談一個人,一個我永遠難忘的人,這就是鞠思敏先生……我在正誼也不是一個勤奮用功的學生,上課之餘,多半到校後面大明湖去調蛙、捉蝦……對學習根本就不放在心上。但是鞠思敏先生卻給了我極其深刻的印象。他個子魁梧,步履莊重,表情嚴肅,卻又可親。他當時並不教課,只是在上朝會時,親自對全校學生講話……他講的也無非是處世待人的道理,沒有什麼驚人之論。但從他嘴裡講出來,那緩慢而低沉的聲音,認真而誠懇的態度,真正打動了我們的心。以後在長達幾十年中,我每每回憶這種朝會,每一回憶,心裡就油然升起幸福之感。”

孫思白先生也同樣在回憶錄中提及“鞠思敏先生每次朝會上講一個題目,內容有哲學、倫理、歷史、科學、美術等,善於就眼前事物找到話題,講得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娓娓動聽,有時爆發出笑聲,引人入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