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生文集序

該文對桐城派的發展,特別對姚鼐以後桐城派的情況作了系統論述,對研究桐城城派有較大參考價值。文中對姚鼐表示了特別推崇,突出地指出了姚氏“義理、考據、文章三者不可偏廢”的論文主張,說明了在散文寫作上是自覺遵循著桐城派的傳統的.

作品信息

作品名稱:歐陽生文集序

作品年代:清代

作者:曾國藩

文學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乾隆之末,桐城姚姬傳先生鼐,善為古文辭,慕效其鄉先輩方望溪侍郎之所為,而受法於劉君大櫆及其世父編修君范[1]。三子既通碩望[2],姚先生治其術益精。歷城周永年書昌為之語曰:[3]“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學者多歸向桐城,號“桐城派”,猶前世所稱江西詩派者也[4]。姚先生晚而主鐘山書院講席[5],門下著藉者[6],上元有管同異之、梅曾亮伯言,桐城有方東樹植之、姚瑩石甫。四人者,稱為高第弟子,各以所得傳授徒友,往往不絕。在桐城者,有戴鈞衡存莊,事植之久,尤精力過絕人,自以為守其邑先正之法[7],襢之後進[8],義無所讓也。其不列弟子籍,同時服膺[9],有新城魯仕驥絜非[10],吳興吳德鏇仲倫。絜非之甥為陳用光碩士[11],碩士既師其舅,又親受業姚先生之門,鄉人化之[12],多好文章。碩士之群從,有陳學受藝叔[13],陳溥廣敷[14],而南豐又有吳嘉定子序,皆承絜非之風,私淑於姚先生[15]。由是江西建昌有桐城之學[16]。仲倫與永福呂璜月滄交友[17],月滄之鄉人有臨桂朱琦伯韓、龍啟瑞翰臣、馬平王錫振定甫[18],皆步趨附於吳氏、呂氏,而益求廣其術於梅伯言。由是桐城宗派流衍於廣西矣。昔者,國藩嘗怪姚先生典試湖南[19],而吾鄉出其門者,未聞相從以學文為事。既而得巴陵吳敏樹南屏,稱述其術,篤好而不厭,而武陵楊彝珍性農[20]、善化孫鼎臣芝房[21]、湘陰郭嵩燾伯琛[22]、漵浦舒燾伯魯,亦以姚氏文家正軌,違此則又何求?最後得湘潭歐陽生。生,吾友歐陽兆熊小岑之子,而受法於巴陵吳君、湘陰郭君,亦量事新城二陳。其漸染者多,其志趣嗜好,舉天下之美,無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當乾隆中葉,海內魁儒畸士[23],崇尚鴻博,繁稱旁證,考核一字,累數千言不能休,別立幟志,名曰“漢學”[24],深擯有宋諸子義理之說[26],以為不足復存。其為文蕪雜寡要。姚先生獨排眾議,以為義理、考據、辭章[27],三者不可偏廢。必義理為質,而後文有所附,考據有所歸,一編之內,唯此尤兢兢。當時孤立無助,傳之五六十年,近世學子,稍稍誦其文,承用其說。道之廢興,亦各有時,其命也歟哉?自洪、楊倡亂[28],東南荼毒,鐘山石城昔時姚先生撰杖都講之所[29],今為犬羊窟宅,深固而不可拔,桐城淪為異域[30],既克而復失,戴鈞衡全家殉難,身亦歐血死矣。余來建昌,問新城、南豐兵燹之餘[31],百物盪盡,田荒不治,蓬蒿沒人,一二文士,轉徙無所。而廣西用兵九載,群盜猶洶洶,驟不可爬梳[32],龍君翰昌又物故[33]。獨吾鄉少安,二三君子尚得優遊文學,曲折以求合桐城之轍。而舒燾前卒,歐陽先生變以瘵死[34]。才緒牽於人事,或遭亂不得竟其學,少者或中道夭殂[35]。四方多故,求如姚先生之聰明早達[36],太平壽考[37],從容從躋於古之作者,卒不可得。然則業之成否,又得謂之非命也耶?歐陽生名勛,字子和,歿於鹹豐五年三月,年二十有幾。其文若詩,清縝喜往復[38],亦時有亂離之慨。莊周云:“逃空虛者[39]……聞人足跫然而喜[40],而況昆弟親戚之謦欬其側乎[41]!”余之不聞桐城諸老之謦欬也久矣,觀生之為,則豈直足音而已!故為之序,以塞小岑之悲,亦以見文章與世變相因,俾後人得以考覽焉。

作品注釋

編修君范:指姚鼐伯父姚范。姚范,字南青,學者稱姜塢先生乾隆進士,授編修。姚鼐早年曾受教於他。

[2]通儒碩望:博通儒學,聲望極高之人。

[3]周永年:字書昌,山東歷城人,乾隆進士,授編修。為之語:對他(姚鼐)講。

[4]江西詩派:北宋歷以黃庭堅為首的詩歌流派,主要成員有黃庭堅、陳師道、潘大臨、謝逸等二十餘人。因其成品多是江西人,故稱江西詩派。

[5]鐘山書院:在南京,書院是唐代以後各地州、府設立的縣有教學、研計性質的學校。

[6]門下:指弟子。著籍:列名。

[7]先正:先輩賢人。

[8]襢:同禪,傳,傳授。

[9]服膺:衷心佩服。

[10]魯仕驥:名九皋,又名仕驥,字絜非,江西新城人,乾隆進士,曾向姚鼐學習古文法,著有《山木集》四卷。

[11]陳用光:見《太乙舟山房文集序》注。

[12]化之:受到影響。

[13]陳學受:字藝叔,江西人,曾向梅曾亮學古文。

[14]陳溥:字廣敷,陳學受族弟。

[15]私淑:向自己崇敬的某人學習而又未得直接傳授的,常自稱為某人的“私淑弟子”。

[16]建昌:陳用光是江西新城人,新城舊屬建昌府。

[17]呂璜:(1778—1838):字禮北,號月滄,嘉慶進士,廣西永福人,與吳德鏇相友善,所錄吳氏《初月樓古文敘論》為桐城派重要文論之一。是桐城派在廣西的重要代表。

[18]王錫振:即王拯。

[19]典試:主管科舉考試。典:主和,掌握。

[20]楊彝珍:字湘涵:一字性農,湖南武陵(今常德)人,公元1850年(道光三十年)進士。

[21]孫鼎臣:字子余,號芝房,湖南善化(今長沙)人,公元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進士。

[22]郭嵩燾:字伯琛,湖南湘陰人,道光進士。曾任兵部侍郎,出使英法。

[23]畸士:即畸人,不合世人的異人。

[24]漢學:指漢朝人對經典古籍的考證訓詁之學,與宋朝人以解釋經典義理的理學對稱。清代漢學對整理古籍有重要貢獻,他們的文章也多以考證為主,有時確有繁瑣之病。

[25]“宋諸子”句:指宋朝程頤、程顥、朱熹等人的理學。

[26]“以為”二句:提倡義理、考據、辭章三者互為結合,不自姚鼐始,但他的提倡,產生了很大影響。

[27]洪、楊: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領袖洪秀全、楊秀清。 

[28]撰杖都講:手持拐杖主講。撰:拿、持。都:主管。

[29]淪為異域:指被太平軍占領。

[30]問:訪問。兵燹(xiǎn):兵火。

[31]爬梳:梳理,整頓。

[32]物故:亡故。

[33]瘵(zhài)死:病死。 

[34]夭殂:夭折,未成年而死。殂(cù):死亡。 

[35]早達:早年顯達,指姚鼐早年得到功名。(姚氏二十歲中舉人,三十三歲中進士)

[36]太平壽考:平安高壽。

[37]清縝(zhěn):清淡細密。縝:精密。

[38]“莊周”四句:引語出自《莊子徐無鬼》。“逃空虛者”,原為“逃虛空者”,指外逃在荒無人跡之人。

[39]跫(qióng)然:腳步聲。

[40]謦欬(qìngké):咳嗽聲,“欬”同“咳”。

作品賞析

該文對桐城派的發展,特別對姚鼐以後桐城派的情況作了系統論述,對研究桐城城派有較大參考價值。文中對姚鼐表示了特別推崇,突出地指出了姚氏“義理、考據、文章三者不可偏廢”的論文主張,說明了在散文寫作上是自覺遵循著桐城派的傳統的。

作者簡介

曾國藩(1811—1872),字滌生,湖南湘鄉人,道光進士。1853年初(鹹豐二年末),以吏部侍郎身份在湖南辦團練,後擴編為湘軍,殘酷鎮壓太平軍,被清廷視為“同治中興”的功臣,並因此以大學士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等。死後諡文正。為文推崇姚鼐,早年在京師曾攀附梅曾亮,並與朱琦、王拯、吳敏樹等桐子城派人物相往來。後以桐城派為號召,網羅人材。吳汝綸、張裕釗薛福成、黎庶昌等都曾充其幕僚,並以曾門弟子相稱。著有《曾文正公詩文集》。編有《經史百家雜鈔》、《十八家詩鈔》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