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史百家雜鈔

經史百家雜鈔

曾國藩編纂的一部古文精華集,共二十六卷。《經史百家雜鈔》一書,是從清末到民國,在社會上流傳很廣、影響較大、繼姚鼐《古文辭類纂》之後的又一部有名的古文選讀本。全書共分論著、詞賦、序跋、詔令、奏議、書牘、哀祭、傳志、敘記、典志、雜記十一類。

經史百家雜鈔
《經史百家雜鈔》是

曾國藩編纂的一部古文精華集

。共二十六卷。《經史百家雜鈔》一書,是從清末到民國,在社會上流傳很廣、影響較大、繼姚鼐《古文辭類纂》之後的又一部有名的古文選讀本。全書共分論著、詞賦、序跋、詔令、奏議、書牘、哀祭、傳志、敘記、典志、雜記十一類。在清代,在曾國藩之前,社會上已經流行著兩部很有名的古文選本,一部是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編纂的《古文觀止》,一部是乾隆年間姚鼐編纂的《古文辭類纂》。這兩部書,各有其優長,影響也都很大。但在許多方面,卻比不上《經史百家雜鈔》。《古文觀止》,可以說是一部相當成功的古文選本。但是,由於它是供學塾使用的讀本,故而所選文章偏重文彩,偏重通俗,缺少一種學術的厚重和大文化的廣博。《經史百家雜鈔》則不然。《雜鈔》在網羅文獻的廣博上和選文思想的學術底蘊上,無疑都是超過了《古文觀止》的,而所選許多文章的可讀性和觀賞性,也是並不亞於《古文觀止》的。“觀止”者,觀此為止也,其他不必看也。《經史百家雜鈔》,可以說就是曾國藩編纂的一部“古文觀止”。《經史百家雜鈔》,也可以叫作《曾氏古文觀止》。同《古文辭類纂》相比,其中敘記、典志為新增入者,而刪去了姚書中贈序一類,在選本的實際效用方面,《雜鈔》改變了《類纂》較偏重對古文的研讀、模習和套用,而於姚氏義理、詞章、考據三條標準外,另提出經濟(此處為“經世濟民”之意)一項,力求選文與政事結合,使讀者通過對文章的學習,了解歷代的治亂興衰、典章文物、學術思想和經國濟民之道。也就是說,《雜鈔》里不僅有“文”,而且有“道”,是“文”與“道”結合的一部書。比之主要是注重辭章的《類纂》來,《雜鈔》的實用價值無疑是遠超其上的。而將義理、詞章、考據大體都歸宿於經濟。在內容上,減去了《類纂》中內容較空泛的一些應酬文字,並新增了經、史、子三類的文章,約占全書四分之一的分量。從而體現了曾氏注重經濟、歸宿於經濟的治學精神,表現了當時的時代要求。其所選文章多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選擇精當,內容豐富,範圍廣泛,體裁兼備,故可作為研讀經、史、哲學等方面的基礎讀物,各種文體的示範讀物,還可作為中國文學史的對照資料,加以參考。毛澤東對《雜鈔》的這一優點評價很高,他在給蕭子升的信中說:“國學者,統道與文也。姚氏《類纂》畸於文,曾書則二者兼之,所以可貴也。”毛澤東認為,國學的內容,包括“道”與“文”兩個方面,但《類纂》只包含了“文”這一方面,而《雜鈔》則二者兼之,所以《雜鈔》很可貴。可以看出,毛澤東之所以把《雜鈔》作為研習國學的入門書,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雜鈔》中包含了“道”與“文”兩個方面的文章。又在給蕭子升的信中所說的“是書上自隆古,下迄清代,盡掄四部精要”一語,就是對這部書的編選功力的精當的評語。“掄”者,選擇也,選編也。這句評語的意思是:《經史百家雜鈔》已經把從古時到清代的經、史、子、集幾方面的精華都囊括其中了。曾國藩與《類纂》的編者姚鼐在編書眼光上有很大不同,曾國藩雖也著眼於文學辭章,但因他主要是個政治家,因而在編纂《雜鈔》時,在相當程度上用的是政治家的眼光,姚鼐則主要用的是辭章家的眼光。毛澤東之所以看中《雜鈔》,說《雜鈔》比《類纂》好,也是因為他不僅僅著眼於辭章,更重要的是以一種政治家的眼光來評論和取捨二書。《經史百家雜鈔》出版以後,也曾在社會上產生過相當廣泛、深遠的影響,對這一點,今人則知之甚少。《雜鈔》出版以後,備受文人學子的歡迎,使許多希望得國學之門而入的讀書人有了一部精粹、實用的入門書。毛澤東就是這許許多多學子中的一個。由於《雜鈔》的部頭較大,定價較高,為了適應一般貧寒士子的閱讀要求,一些書坊還出了《雜鈔》的簡編本。曾國藩曾經手錄這部簡編本,送給友人。曾國藩家書中的教子書部分,其中許多內容是教子讀書的,曾國藩不僅告誡子女要做讀書種子,而且精心推薦了閱讀書目或篇目。但這些閱讀書目或篇目,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統的,而且散見於教子書中,今人不易查找。《經史百家雜鈔》則是一部集中了許多名篇的、系統性很強的國學讀本。曾國藩在教子書中推薦的一些古書,《雜鈔》不僅選入了其中的一些篇章,而且將這些篇章系統地歸入了某一文章部類,使讀者不僅便於集中閱讀,而且能夠清晰地看出這些篇章在整個古代文章中的位置。例如,曾國藩在一封給其子曾紀澤的信中提到,五經四書之外尚有十一種必讀書,其中《史記》、《漢書》、《莊子》、《韓文》四種“最宜熟讀”。在《經史百家雜鈔》中,曾國藩便精選了這四種書中的一些名篇,並將其歸入某一文章部類。如在《史記》選的《太史公自序》、《十二諸侯年表序》,歸入了“序跋之屬”;《漢書》中選的《封燕然山銘》、《高祖泗水亭碑銘》,歸入了“詞賦之屬”;《莊子》中選的《逍遙遊》、《馬蹄》歸入了“論著之屬”;《韓文》中選的《進士策問十三首》、《祭鱷魚文》,歸入了“詔令之屬”。

目錄

上冊點校說明序例卷一論著之屬一卷二論著之屬二卷三詞賦之屬上編一卷四詞賦之屬上編二卷五詞賦之屬上編三卷六詞賦之屬下編一卷七詞賦之屬下編二卷八序跋之屬一卷九序跋之屬二卷十詔令之屬卷十一奏議之屬一卷十二奏議之屬二卷十三奏議之屬三下冊卷十四書牘之屬一卷十五書牘之屬二卷十六哀祭之屬卷十七傳志之屬上編一卷十八傳志之屬上編二卷十九傳志之屬上編三卷二十傳志之屬下編一卷二十一傳志之屬下編二卷二十二敘記之屬一卷二十三敘記之屬二卷二十四典志之屬一卷二十五典志之屬二卷二十六雜記之屬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