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特小說

哥特體小說曾在18世紀中後期的英國流行一時,在文學史的縱橫兩個方向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我們熟知的浪漫主義文學就承襲了哥特文學的某些重要傳統。\n批評界傳統上把寫作於18世紀下半葉的哥特小說稱作經典哥特小說,它們主要包括沃爾坡爾(HoraceWalpole)的《歐全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拉德克利夫(Anne Radcliffe)的《尤多爾佛之謎》(The Mysteries of Udolpho)、《義大利人》(The Italian)和路易斯(Matthew G.Lewis)的《修道士》(The Monk)。

概述

其實哥特小說與歷史上的哥特人並無必然聯繫。現代歐洲人認為,起源於中北歐的哥特人南侵羅馬帝國,是燦爛的羅馬文化慘遭摧毀並使歐洲進入黑暗的中世紀的一大原因。而又由於哥特人沒有自己的文學,甚至很少留下文字形式的記載,這個民族給人以沒有文化的印象。文藝復興以後,“哥特”成了野蠻、專制的代名詞,也常是中世紀黑暗的象徵。沃爾坡爾將其作品稱作哥特小說,似也取義於此。英國哥特小說情節雷同,有個基本模式,講述的大多是中世紀發生於地中海沿岸的故事,涉及宗教迫害、篡奪和復仇等題材。故事的主人公都是雄心勃勃的惡棍,通常擁有或占據著某城堡或寺院,雖位居顯貴卻通常出身不明,其合法性也頗受懷疑。城堡或寺院常有黝黑陰森的地窖,內藏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並時有怪誕、恐怖的現象發生。惡棍常在其間追逐、關留甚至迫害著一位年輕纖弱卻富於幻想的少女(有時或是極女性化的青年男子)。在抵抗迫害、企圖逃遁的過程中,少女會歷盡堡壘或寺院的黑暗與恐懼,屢經惡棍的驚嚇與折磨。隨著故事的發展,這些哥特惡棍的非法性逐漸明朗,其受害者會聯合其他正義力量最終擊敗這個篡奪者。小說通常以皆大歡喜結局。

特點

哥特小說大多沉溺於描述兇殺與縱慾等觸目驚心的場面和光怪陸離的超自然事件,以求製造恐怖刺激的效果。不難想見,這種小說在當時極為暢銷,數目之多幾近泛濫,其情形頗似前幾年在中國流行的武俠小說。根據文史專家估計,從1764年第一部哥特小說發表至1820年的六十幾年間,英國大約出版了五千部哥特小說。另有統計資料顯示,1796年至1806年十年間英國出版的所有小說中哥特小說就占了三分之一。這一體裁的流行給作者和出版商帶來的收入自然也相當可觀。拉德克利夫就從《尤多爾佛之謎》一書的銷售中獲得了500英鎊的稿費,這在當時是筆巨額財富。傳統的作家和批評家卻對這類文學嗤之以鼻。著名作家簡·奧斯丁的小說《諾桑覺寺》就是對哥特小說的一篇諷刺性模仿作。然而,經典哥特小說的這種“非現實主義”性實際上是一種假象,其離奇與荒誕也是對當時現實的一種反映,或曰“折射”。確切地說,哥特小說表達的是中產階級對自身與歷史的一個態度。
當然,小說的出現本身就與中產階級的崛起密切相關,也常被稱作中產階級的體裁,但與18世紀的其他小說不同,哥特小說不僅是中產階級作家為中產階級讀者而寫的、反映這一階級生活的文學,它更體現了正在崛起的中產階級對自身政治、經濟和社會地位的一種認識,對其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理解。它所提出的問題、所表達出的矛盾都能歸結於中產階級自身的歷史來源以及在當前社會中的政治位置這箇中心。在英國,隨著17世紀一系列的革命與改良以及18世紀資本主義的迅猛發展,一個以工商為業、經濟力量雄厚的階級脫穎而出。這些工商業者逐漸在社會生活中取得主導地位,形成一個獨特的中產階級。中產階級之形成乃經濟發展造成的社會升遷所致,所以它沒有古老的家譜和堅實的文化基礎,在世襲等級制度中缺乏地位。而英國又是一個階級、等級觀念極強的社會,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王室、爵位等中世紀的遺留物仍在發揮著不可估量的文化與社會功能,18世紀的情形可想而知。作為一個暴發戶群體,中產階級自然渴望社會承認其政治經濟主導地位的合法性。在當時,這種合法性的最佳標誌莫過於光榮的歷史與顯赫的身世,所以,對於當時的中產階級,英國貴族傳統形成的那個時代——中世紀 ——有一種令人嚮往的、神秘、魔幻的色彩。
但是歷史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在18世紀的人們看來中世紀似乎是個逝去的黃金時代。它古老的傳統,尤其是人們對名譽、忠誠等品德的尊崇,同資本主義社會唯利是圖的風氣形成鮮明對比。中世紀貴族階級所享有的種種特權對於一個思權如渴的暴發戶階級之誘惑更是不言而喻。另一方面,這個時代所代表的許多價值與觀念又同工商階級及其意識形態完全對立。中產階級產生於資本主義,其生存與發展所賴者唯自由、民主和法治等現代事物,而這些觀念與制度顯然與中世紀的神權統治、獨裁專制和野蠻愚昧格格不入。事實上,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中產階級的產生恰恰是對中世紀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的一種否定。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構成了18世紀中產階級複雜和矛盾的歷史觀。不難想像,“過去”對於這個新興的階級是個既令人神往又充滿恐懼的字眼,而這種首鼠兩端的複雜心態在哥特小說中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
首先,哥特小說里的中世紀充斥著專制、愚昧、紛爭和血腥,其統治者多為獨斷專行、冷酷無情的暴君式人物;其間發生的故事以恐怖和懸念為主要特點,讀來令人毛骨悚然。然而與此同時,許多作品中的中世紀又有其安詳、寧靜的一面(尤以拉德克利夫的小說為甚)。拉氏筆下的歐洲大陸有時簡直是個世外桃源。哥德式惡棍所占據的堡壘或寺院(寺院和城堡等建築代表的是宗教特權和封建專制,都是中世紀的象徵)及其父權式統治者雖陰森恐怖,卻也給人以堅實安穩的保護感。它們不僅是擋風遮雨的避難所,也能有效抵禦匪徒的侵犯。小說中憨厚嘮叨的奴僕也對主人無比忠誠。所有這些都與18世紀的工業革命的社會現實形成鮮明反差,作者的意圖自不必說。與工業化所產生的污染、社會關係的疏遠和對金錢的崇拜相比,中世紀是一個令人憧憬的世界。
中產階級對於中世紀歷史的矛盾感情大半體現於對哥特惡棍的刻畫中。這些人物大多兼具中世紀貴族與18世紀中產階級的特徵。他們身居顯貴卻又身世不明(象徵中產階級對身世的困惑),均利用非法手段向上爬升(暗示對自身主導地位的合法性信心不足),又多嗜財如命,是18世紀工商業資產階級的典型寫照。同時,哥特惡棍雖位高權重,但往往無法長久占其所奪,相反還往往為其嚮往、覬覦之物所害。在多數小說中,權力與財產的篡奪者最終會為被篡奪者或其後代所懲罰,地位與傳統的非法繼承人終究會為傳統所釋放的威力所推翻甚至摧毀。瀰漫於哥特小說的恐怖與懸念固然體現中產階級對於中世紀野蠻、殘暴歷史的懼怕,但更反映這一階級因推翻貴族統治、篡奪其地位與權力而生的一種負罪感。
在18世紀尚屬新興的中產階級顯然對歷史的發展規律以及資本主義的相對優越性與合理性沒有足夠的認識。他們渴望從對傳統的繼承中尋求一種安全感與合法性,卻又對傳統的理解十分矛盾。“過去在他們眼中是個既誘人又恐怖的世界,他們對自己主導地位的不安和對篡奪貴族階級地位的負罪感常被投射為一種對報復、迫害的恐懼。在哥特小說荒誕無稽的表象下記錄著18世紀中產階級對自身、歷史與現實的矛盾感情,這種文學的歷史價值不言而喻。英美文學批評界自 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哥特小說及其相關話題重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者們從各種理論與政治角度重新審視這個長期為人們忽視的文學體裁,使其成為近年文學批評界一個十分活躍的領域。
參考資料
http://silenty7.yculblog.com/post.803179.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