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特式

源於歐洲, 在那邊是一種文化,這個特定的字彙,早先指涉的是西歐的日耳曼部族。在18世紀到19世紀的建築文化與書寫層面,所謂的歌特復興(gothic revival),將中古世紀的陰暗情調從歷史脈絡的墓窖挖掘出來。

名稱

歌特式

相關介紹

源於歐洲, 在那邊是一種文化。。。例如mason
「歌特」(Gothic)這個特定的字彙,早先指涉的是西歐的日耳曼部族。在18世紀到19世紀的建築文化與書寫層面,所謂的「歌特復興」(gothic revival),將中古世紀的陰暗情調從歷史脈絡的墓窖挖掘出來。同時,從18世紀末以來的一些文本,因為共同的基調與文體被歸類於歌特小說」例如華爾普(Walpole)的<奧藍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安.拉得克里孚(Ann Radcliff)的《奧多芙的神秘》(The Mysteries of Udolpho)、路易斯(Lewis)的《僧侶》(The Monk),當然還有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這些作品戮力於處理殘酷的激情與超自然的恐怖主題,而小說的背景通常建構於荒涼的古堡或者幽深的修道院,主角(通常是稚嫩的少女/男)身陷於無以擺脫的魔性愛欲,和(通常是陽性的)施虐者展開一段以死亡為終結的際遇......在這些小說,箇中包含的情慾/性別(sexual/gender)關係,古怪地糾纏於神聖與魔鬼的角力;極度的情色高潮來自於破滅(也就是儀式的「完成」)的那一刻。象徵父權的宗教系統與企圖越的的黑暗(陰性)力量,在某種不可明說的層面,其實隱諱而酷異地分享著「愛欲交配死亡」的快感模式。在當代的恐怖小說陣營,如安.萊絲(Anne Rice)的《吸血鬼紀事》(The Vampire Chronicles)就流露出男同性戀情慾與父性機制的複雜互動。
有趣的是,歌特文化這樣的現象除了在小說的紙頁上展開,也在20世紀的後半期侵入非主流音樂的大花園,成為另類音樂中極為殊異的一個支脈。熟悉新音樂歷史脈絡的話,就會知道大約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前後,一些樂團分別頂著「後朋克」(Post PunkCool)、「新古典」(Neo-Classical Music)或「新嬉皮」(Neo-Hippies)的招牌,逐漸混融成日後的歌特搖滾樂派。早期的代表如【蘇克西與女妖】(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巴浩絲】(Bauhaus)、【享受分裂】(Joy Division)等等樂團。它們的特色是沈鬱厭世的情調、冰冷刺骨的音符既帶有精細的美感,但又同時在音域層面上大量使用偏離鏇律線的不協調音,穿插著對於傳統音樂的反制。在歌詞與表演概念層面,處理著生命與愛欲的荒涼,對現實狀態的厭棄,進而追求心靈深淵的奇詭樂趣。在舞台上,她/他們以偏鋒的狂亂扮裝出現,如蘇西略帶虐待與被虐情調(SadoMasochistic)的「冰女王」神采,或者【巴浩絲】的主唱墨非(Peter Murphy)把自己打扮成美艷的雙性吸血鬼。除了性別的顛覆與反轉,歌特搖滾樂的強烈質素還表現於對神學(或惡魔學)概念的執迷。在1981年成立的【慈悲的姊妹】(the Sisters Of Mercy),是幾個愛好中古世紀風格的男子對於音樂意識型態的展現。被形容為「狂笑著注視羅馬城燒成一堆瓦礫」的主唱愛爾德里奇(Andrew Eldritch)一語說穿歌特搖滾樂團的宗教立場 .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