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堂節

歌堂節

歌堂節,是瑤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唱歌求偶的節日。按傳統習慣,每三至五年舉行一次。一般在農曆十月十六日舉行歷時三天、九天不等。當節日到來之前,各家各戶都得事先通知遠近的親友前來觀光。節日之夜,男女青年圍著篝火,對唱情歌,以歌傳情,歌長情深,通宵達旦才罷休。節日期間,人們穿著新衣裳,戴上新頭巾,插上錦雞毛;街頭巷尾,熙熙攘攘、好不熱鬧。

基本資料:

時間:

歌堂節歌堂節

按傳統習慣,每三至五年舉行一次。一般在農曆十月十六日舉行歷時三天、九天不等。

具體內容:

歌堂節,是瑤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唱歌求偶的節日。當節日到來之前,各家各戶都得事先通知遠近的親友前來觀光。節日之夜,男女青年圍著篝火,對唱情歌,以歌傳情,歌長情深,通宵達旦才罷休。節日期間,人們穿著新衣裳,戴上新頭巾,插上錦雞毛;街頭巷尾,熙熙攘攘、好不熱鬧。"耍歌堂"開始,即把祖公的牌位從廟中抬出來巡遊、拜祭。後面伴隨有鑼鼓和腰鼓隊,燃放土銅炮。當中老年人抬著祖公神像巡遊街巷時,廣場上聚集著一群群女青年、男青年則兩個一對、三個一夥,對著年輕姑娘唱起歌來。參加唱歌的青年,有時達八、九十對。小伙子一支又一支,姑娘們仔細地打量著唱歌的小伙子,暗暗地選擇心愛的人。小伙子們也盡情地唱呀,求得姑娘的歡心,白天在歌堂上認識後,晚上便可獨自向姑娘們唱歌求愛。節日期間,每戶人家做二十至三十斤的糯米糍粑,招待親戚朋友。每戶還出若干水酒(七斤左右),供人們任意飲用。

相關資料:

瑤族概況:

瑤族瑤族

瑤族居住地區多為亞熱帶,海拔一般多在1000至2000米之間,村寨坐落周圍,竹木疊翠,風景秀麗。因其生產方式、居住,服飾和經濟生活、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又有“盤瑤”、“山子瑤”、“頂板瑤”、“花籃瑤”、“過山瑤”、“白褲瑤”、“紅瑤”、“藍靛瑤”、“八排瑤”、“平地瑤”、“坳瑤”等稱謂之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為瑤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湖南、雲南、廣東、貴州等省。瑤族分布的特點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區。瑤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支系比較複雜,各地差別很大,有的甚至互相不能通話。通用漢語或壯語。歷史上沒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漢文,1982年中央民族學院語言研究所苗瑤語教研室盤承乾、鄧方貴、劉保元等以拉丁字母為基礎,並根據1957年12月,國務院討論通過的《關於少數民族文字方案設計字母的五項原則》,設計了一套瑤族勉語的文字方案(草案)。美國等一些國家的瑤族,在1983年也以拉丁字母形式創造了瑤文。但與我國的瑤文字母略有些不同,於是在1984年4月底5月初,美國、泰國瑤族曾經派了一個代表團來華,與我國瑤語文工作者商討統一瑤文字母問題,並取得了一致意見。現在中國、美國、法國、加拿大、泰國等有不少瑤族會使用統一的瑤文互相通信往來,進行文化交流。於是瑤文已成為世界性的瑤族(勉語)文字了。但瑤文還處於試驗階段,還有待於普及和推廣。瑤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由於長期與漢、壯、苗等族接觸,各地瑤族一般又兼通漢語,部分兼通壯語和苗語

瑤族歷史:

關於瑤族的來源,說法不一,或認為源於“山越”,或以為源於“五溪蠻”,或認為瑤族來源是多元的。但大多數人認為瑤族與古代的“荊蠻”、“長沙武陵蠻”等在族源上有淵源關係。

秦始皇建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後,採取遷“謫戍”民於邊疆民族地區的政策,從中原派大批漢人進入長沙、武陵蠻地區,帶來了先進生產工具和技術,促進了這些地區生產的發展。西漢時,武陵蠻地區的蠻人按丁計稅,到了後漢仍對蠻族徵收“徭稅”。永和元年(136),由於“徭稅”過處重,包括瑤族先民在內的武陵蠻紛紛起義。

南北朝時,瑤族先民已分布到“東連壽春(今安徽壽縣),西通上洛(今陝西商縣一帶),北接汝潁(今河南東部及安徽西北部)”的廣大地區。這一時期瑤漢經濟文化交往密切。唐代瑤族主要分布在湖南及廣東、廣西境內,史稱莫徭蠻。莫徭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宋王朝對瑤族地區採取“以夷制夷”的政策加以控制,部分瑤族地區在土官或土酋的統治下,加速了封建化的進程。在瑤族的歷史上,有一次重要的遷徙。元朝時期,官員派人前來徵稅,當地瑤民熱情款待,以至官員忘了回衙,衙門誤以為瑤民殺了前來徵稅的官員,故派兵前來剿殺,瑤民被迫遷徙分轉各地,臨前將牛角分成十二節由十二姓掌管,相約千年之後在回故地。

元、明、清時期,瑤族的分布已遍及廣西、廣東以及湖南西南部和雲南、貴州的部分山區,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發展較快的地區已接近漢族地區的水平,而偏遠地區的瑤族“隨溪谷群處”,甚至不從事農耕,以獵山獸為生者,一部分尚處於原始社會發展階段。由於封建王朝剝削、征剿屠殺,明末清初,部分瑤族逃至越、老、泰等國邊境。至20世紀70年代,在越、老、泰等國的部分瑤族分別遷徙到美、法、加拿大等國居住。

歷史上,瑤族和苗族有密切的親屬關係,同源於秦漢時的“武陵蠻”部落。大約在隋代,居於現在湖南、湖北一帶的瑤族和苗族已分化成兩個族群。雲南的瑤族是明、清以後分別從兩廣和貴州遷入文山境內的。以後又分遷到紅河流域和墨江、勐臘等地。雲南的不少瑤族不僅會說本民族的語言,還兼操漢語、壯語和苗語,是有其歷史原因的。

瑤族飲食:

瑤族飲食文化瑤族飲食文化

以前瑤民,主要以雜糧為主食,常將玉米、紅薯等雜糧參點大米做成“三夾飯”、“四夾飯”。冬天喜將野獸肉或豬肉進行臘、酢。逢年過節或招待賓客還少不了米粉肉或豆腐丸。瑤民多愛喝酒,尤愛勸酒,有客人至必以酒相待,開懷暢飲。瑤家人民在長期生活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別具一格的飲食文化。
喝泡茶:當您走進瑤寨時,迎接您的是一張張笑臉,瑤家主人還會送上一大碗泡茶。這種泡茶有振奮精神、驅除疲勞的作用,它是瑤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飲料。瑤民們常在飯後或勞動後,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喝泡茶”,並佐之以酸菜、苞谷或其它點心。有的晚上踏著月光或點著火把相邀數里之外的朋友歡聚“喝泡茶”。邊喝邊談,暢敘友情,其樂融融,往往一坐就是半夜,一喝就是數碗。在大瑤山,喝泡茶談心是人們傳統的生活樂趣,以泡茶待客體現出了瑤族人民熱情好客的美德。
喝瓜簞酒,當您到瑤家做客時,瑤家主人會用他們的最高待客禮儀接待,捧出他們自己特別釀製的瓜簞酒請您喝。瓜簞酒是一種用雜糧釀製的甜酒,經冷水浸泡,拿精美別致的葫蘆瓢盛舀碗中,用大碗痛快淋漓地喝,稱為“喝瓜簞酒”。“瓜簞酒”苦甜相混,濃郁芳香,飯後餘味無窮。喝酒時,由家裡最年輕的成年姑娘倒酒,主人頻頻向客人敬酒,客人則不必拘束和過謙,可以大大方方開懷暢飲,這樣主人越發高興,認為您看得起瑤家人,對您倍加親切。
炒油茶,這是瑤家人民在婚禮上的一種逗趣方式。新婚之夜,親友中的年輕人,齊集洞房,打鬧逗趣,新郎新娘要共炒油茶待客。在炒油茶的過程中,客人想各種辦法戲謔新婚夫婦,直鬧到深夜方休。此習俗相傳至今,但是內容和形式有所改變了。
瑤族飲食文化別具一格,傳統精美小吃也非常出名,“瑤家臘肉”、“荷葉米粉肉”、“聖水豆腐丸”、“瑤家十八釀”等色美味佳,久負盛名。盤王臘肉是江華瑤族同胞待客佳品,系瑤族祖先盤王首創而得名。其製作方法為江華瑤族同胞所獨有,曾多次被國宴採用,深得品嘗者交口讚譽。肉條通體金黃油亮,肉香骨脆,肥而不膩,風味獨特,經年不腐。
荷葉米粉肉是江華人民喜慶酒宴的鎮席之餚,味香甜美。其製作方法為:先把肉切成一寸見方之塊狀,將稻米、八角炒香,磨粉拌合,加上精鹽、白酒、醬油、五香粉、白糖等調味品,再用荷葉包紮(故又名荷包紮),每包一至兩斤,置甑或鍋中烈蒸到荷葉流油即可,吃的時候,趁熱解開荷葉,香味撲鼻,味道鮮美。
“聖水”豆腐丸是江華瑤族自治縣的一大名菜,“瑤家十八釀”之一。豆腐丸又叫豆腐釀、豆腐圓。選料精良,製作精細,色鮮味美,清嫩可口。其製作方法是將精肉剁碎,以香蔥、香油、精鹽、味素等拌合,先做成餡,然後放入挖有空洞的鮮豆腐中間,再貼鍋黃燜至熟即成。以沱江鎮竹園寨得仙岩中的“聖水”磨製的豆腐為最佳品,享譽江南。後來,在瑤鄉中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味小吃——瑤家十八釀。
瑤家“十八釀”是指以“聖水”豆腐丸為依託,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風味獨特的系列風味小吃。有水豆腐釀、辣椒釀、苦瓜釀、螺絲釀、米豆腐釀、油炸豆腐釀、香菇釀、蒜頭釀、苜芋豆腐釀、竹筍釀、茄子釀、絲瓜釀、蓮藕釀、冬瓜釀、南瓜花釀、牛耳菜釀、蘿蔔釀、蛋釀。“十八釀”中的另外“十七釀”的選料、製作、食用方法跟“聖水豆腐釀”基本相同。它們花樣繁多、秀色可餐,各具風味,而且味美獨特、令人回味無窮。來到江華做客,餐桌上總少不了"十八釀"。

瑤族服飾:

瑤族服飾瑤族服飾

瑤族的支系眾多,名稱複雜。雲南省的瑤族主要有“藍靛瑤”、“過山瑤”、“平頭瑤”、“紅頭瑤”、“白頭瑤”等等。據史籍記載和傳說,“藍靛瑤”是由婦女善種藍靛和著藍色衣服而得名的;“紅頭瑤”是因婦女頭包紅布而得名;“白頭瑤”是由於婦女愛以白棉線纏頭為飾而得名;“平頭瑤”則是因婦女頭頂置一平板裝飾而得名。由此可見,瑤族服飾因支系和地域而有差異,但一般都愛穿黑色和深藍色衣服,習慣於自織自染。瑤族婦女擅長刺繡,她們穿的衣服一般都或繡或挑,滿身花錦,並在衣褲邊鑲上彩色花邊,精美鮮艷。例如,富寧縣的瑤族婦女,多數上著青黑布無領斜襟長袖衣,袖口鑲藍、白、黑布邊,衣外套藍色或白色小墊肩,墊肩接胸襟,胸襟上釘密鈕扣並繡著橫排花紋;下著裙或長褲,裙邊褲腳鑲著紅色布邊,圍黑布腰巾,脛裹綁腿,以白線束髮於頂,再用黑底白點布裹發,並讓白棉線從頭頂和耳邊露出。在瑤族人看來,姑娘一旦包帕,便意味著成人了,可以尋偶和進行自由社交。
男子一般蓄髮盤髻,以紅布或青布包頭,著布扣對襟長袖衣,領邊袖口常以桃花圖案作裝飾,衣外多套無領無袖白布褂。瑤族的風俗習慣具有獨特的民族特點。在衣著服飾方面,《隋書·地理志》載,瑤人“承盤瓢之後,故服章多用斑布為飾”。《搜神記》和《文獻通考》又載,瑤人“績織不及,銷以草實,好五色衣服,裁製皆有尾形”。
直到近代,瑤族服飾仍保留著這些獨特的風格。他們一般都著黑色和深藍色職服,衣料都是自織的粗厚自布,概用藍靛浸染。男子蓄髮盤髻,以紅布或青布包頭,包頭外圍有素淨刺繡巾;著衣兩件,內著無領對襟長袖衣,領邊袖口皆有少許挑花圖案,布扣一般成五、七、九、十一單數,扣上往往鎖有絨布裝飾,衣外斜挎雙慚九領無袖白布褂,褂左右各有口袋一個,皆無任何刺繡裝飾,下著寬邊長褲,有的脛裹綁腿,綁腿布尾端綴有彩絲。圖文沮探刺繡,她們穿的衣服可謂滿身花錦,鮮艷奪目。但由於瑤族居住分散,各地、各支系打扮不盡相同。富寧縣有的瑤族上著青黑布無領斜襟長袖衣,袖口攘有藍、白、黑布邊,衣外看白布或藍布小墊肩,墊肩並有小胸襟,胸襟上釘有密鋇扣和績月橫排花紋;下著長褲(亦有著裙者),長及腳躁,沿邊鑲有紅色布邊,然後將被腳挽卷一截,圍黑布腰印,脛裹綁腿,束髮於頂,便以白棉線覆頂,再用黑底白點布一幅纏裹,頭頂和網導有自棉線露出。“藍靛瑤”和“頂板瑤”裝束更別具一蹈。氏國《馬關縣誌·風俗志》載:“頂板瑤(指“板瑤”)面發左右分由後上柬於頂,頂長六寸寬三寸之木板一塊,中扎紅繩,上蓋花帕,前後垂細珠,與古之冕旒相似。負物則以木板一塊,缺半圓如領,穿繩架於肩,能任重而不墜。”“藍靛瑤服青黑色著褲,衣長過膝,緣以紅白色之邊,腰系帶,前後裾,並提而束之;髮結細辮,繞於頂,圍以五色細珠,串集竹片為圓板,送五六寸,蓋於發上,覆花帕,綴以白線縷縷飄揚,善種藍靛,因而得名。兩種(指“藍靛瑤”和“頂板瑤”)均穿耳拔眉,跌足健步。”富寧一帶“板瑤”女子,領圍接紅色棉線球,大若碗狀,分十、十二個不等。丘北、紅河一帶“紅頭瑤”,“冠紅巾”為飾。各支系瑤族兒童不論男女,都會圓領對襟衣,下著長褲。男孩五歲以前剃髮,帶小瓜帽,待家中來容能與打招呼時便開始蓄髮。幼女戴小花帽,十五、六歲開始摘帽便包頭帕。包頭帕要舉行儀式(在農閒季節),包帕時由年齡大並已包帕的大妨娘為小姑娘包。在瑤族的觀念中,姑娘一旦包帕,便意味著可以尋偶和進行自由社交。所以包頭帕儀式賦有著成人的意義。各支系幼孩均喜歡倔戴獸類爪、牙(如野豬、虎、豹、熊爪、牙等)於胸間、腰間和帽邊,以示避邪。
成年女子皆佩戴銀制耳環、頭釵、頭針、大頸圈、手鐲、戒指以及胸前銀牌、銀鏈、串珠等飾物,琳琅美觀。
瑤族服裝,《後漢書》中記為“好五色衣服”。其他史志中有“衣斑斕布”的記載。西雙版納地區的瑤族,雖然極喜歡各種飾品,但衣著卻較為樸素。瑤族服裝布料主要用自己織的白布和自配的藍靛浸染色澤較為灰暗。州內的瑤族男子,穿用黑布或藍布縫製的無領對襟長袖上衣,下穿寬腰、闊檔、肥褲管長褲,頭戴用四塊紅布和四塊黑布拼接縫製的紅黑相間瓜皮形圓帽。男子穿戴樸實無華。
昔日瑤族婦女也和男子一樣,習慣穿黑色或藍色衣服。上穿無領對襟上衣,下穿長褲,上衣圓領口、袖口都用紅布鑲邊。胸前的衣襟上繡有各種花紋作飾。女子蓄髮盤髻,頭飾依支系不同而不同。州內的瑤族分頂板瑤和藍靛瑤兩支。頂板瑤女子的頭飾是木板與頭巾,髮髻上要先繫上一塊用紅繩綑紮的木板,再蓋上一塊花帕,綴上珠串等飾物,用頭巾纏頭。藍靛瑤的髮髻上不系木板,而是用小塊竹片穿串,形成圓形,綴上彩穗、串珠,銀飾蓋在頭上,再用頭帕包纏,形成一種特殊“帽子形”頭飾。頭帕顏色有青色、黑色、粉紅色和青底帶花等各種色彩。頂板瑤和藍靛瑤的女子,都喜歡佩戴銀耳環、頭釵、發針、手鍊鐲、項圈,並以銀牌飾胸,以彩穗、珠璣及金屬飾物裝飾頭帕,但因衣服色彩單調,穿戴仍顯得美觀樸素。
兒童多佩戴獸爪、獸牙,以此避邪,五六歲以後開始蓄髮,學盤髮髻。瑤族的服飾也和其他民族一樣,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間相互交流的影響而不斷變化。中山裝已普通被男青年接受,青年女子穿時裝衣裙者也不乏其人,平時的服裝可謂多種多樣,但節慶之時,人們仍然要用傳統衣飾打扮自己,充分顯示瑤族的特點。

瑤族舞蹈:

瑤族歌舞《對歌》瑤族歌舞《對歌》

江華瑤族自治縣的民間舞蹈很多,有長鼓舞、度曼尼舞、傘舞、關刀舞、穿燈舞、蝴蝶舞等等,其中瑤族長鼓舞最能反映瑤族質樸、浪漫的歷史和文化,以及瑤族人民的個性和情致。瑤族長鼓舞,源遠流長,《過山榜》、《評王卷碟》均有記載。長鼓,瑤語為“播公”。傳說瑤族始祖盤瓠上山打獵,與一野牛搏鬥時,跌落懸崖,死在一棵樹的杈椏上,瑤族後代便挖空樹心,剝下牛皮,蒙成長鼓,日夜敲打,以祭盤王。後來,每當過春節、起新房、慶豐收、祭祀盤王等慶典禮儀時,瑤族人民都要表演長鼓舞。相傳長鼓舞有七十二套,多為二男二女合舞或二男對舞。由於瑤族進入江華地區的時間差異和所處地理環境不同等原因,便演變出多種形式的長鼓舞:盤古長鼓舞、蘆笙長鼓舞、羊角短鼓舞、鑼笙長鼓舞等。
盤古長鼓舞:流傳於江華瑤族自治縣蔚竹口一帶,是祭祀盤王“還願”儀式中所跳的一段舞蹈。除邀請兩名長鼓手外,還請四名歌手(男女各二人)伴唱《盤古歌》,歌舞曲是瑤族的“拉華”。整個“還願”儀式分“請願”、“落馬”、“開天門”、“點兵”、“訴師”、“分段”、“除苗”、“圍願”等段,盤古長鼓舞只在“請願”和“圍願”中表演,有鑼鼓伴奏,舞步舒緩、持重。
羊角短鼓舞:流傳於江華瑤族自治縣平地瑤地區,由七人表演,一人拿朝笏或牛角領頭,兩人拿羊角,四人執短鼓,載歌載舞,唱著“野羊撬、野羊撬”之歌,互相穿插,另有兩個吹笛子的伴奏,舞場兩側吊著兩個賽鼓,按音樂節奏擊鼓烘托氣氛。
蘆笙長鼓舞:流傳於江華瑤族自治縣高灘一帶,由七人表演,一人手執朝笏,吹牛角領舞,二人吹蘆笙,二人打長鼓,一人打鑼。表演者圍方桌而舞。全舞分“迎聖”、“起拜”、“行路”、“梅花”、“歡鼓”等五段。每舞一段之後,領舞人呼喊:“色----色麻悠”,再敲鑼打鼓走一圓圈。動作粗擴,場面熱烈,山野氣味濃郁。
鑼笙長鼓舞:是江華瑤族自治縣嶺東瑤族調廟時跳的一種集體舞蹈。二人打長鼓,二人吹蘆笙,一人打鑼,其餘各執小旗、紙幣、銅鈴等道具跟在後面,六位姑娘打著花傘,邊唱邊舞,用鑼鼓蘆笙伴奏。

瑤族宗教:

瑤族宗教信仰複雜,尤其崇拜祖先“盤古”,禁食狗肉。13-14世紀之後,道教、佛教傳入,道教影響很大,而且與巫術相通。但信佛者不多,天主教也曾傳入,信者也不多。
瑤族原始宗教主要崇拜雷王、風伯和雨師,也崇拜五穀靈娘(即五穀神)、山神、河神、樹神、獸神和牛王等自然神;崇拜盤古聖帝造物神,崇拜密洛陀、伏羲等創世神。在多神崇拜中,道教諸神的影響尤為廣泛,玉皇在帝、太上老君、張天師等都是瑤族的祖師神。眾神之中,槃瓠神和密洛陀神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因此,瑤族最大的兩個宗教性節日便一個是“勉”支系的槃王節,另一個是布努支系的祝蓍節(祭密洛陀女神)。

瑤族禁忌:

除婚喪、年節、祭祀和倫理規定外,還有一些禁忌:男女的“皇帝頭”,任何人不能觸摸。產婦不滿月,外人有得進家門。正屋門口有得晾曬衣服,不得坐門坎,家中不許吹口消。神桌上禁放雜物。不能踩跨火塘和往火塘內吐痰,火塘上的三腳鐵架不能隨便移動。產婦、孕婦不能在神桌前停留。不能踩墳墓和在墓地炸石挖土。嚴禁砍伐村前寨後的風水林。
到瑤家做客,還要懂得當地的禁忌,否則會引起主人的反感。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腳踏火爐撐架;忌在火爐里燒有字的紙張;進入瑤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為象徵喪事;忌坐門檻;穿草鞋不能上樓;不能坐主婦燒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傘”,言及“雨傘”時,要說“雨遮”,因“傘”與“散”諧音;遇人伐木時,忌說“吃肉”、“死”之類不祥之語等等。
崇拜盤王的瑤族過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瑤族過去則禁食母豬肉和老鷹肉。湘西南辰谿縣農曆七月五日前禁食黃瓜。絕大部分瑤族禁食貓肉和蛇肉。有的地方產婦生產後頭幾天禁食豬油。瑤族祭神,一般用豬、雞、鴨、蛋、魚等食品,忌用狗、蛇、貓、蛙肉。

瑤族喪葬:

瑤族都實行土葬,老人垂危時,便為之梳頭、淋浴、穿壽衣,親屬守侯“送終”。死後移置廳堂(男左女右),全家舉哀,子女前往親友報哀,擇吉安葬。停柩一般三天,請師公做“道場”。家貧者則一碗水為之“開路”。死者若是師公,則要請同等水平的師公念咒,將屍體用紅布捆在坐凳樓梯上,法事完後才入棺。
出殯時,師公只引送到門口,由孝男或孝女,手持火把或菜刀引路上山。高山瑤不講究什麼“風水”寶地,只要在離住房不遠的山腳,選上一地,即行安葬。
現在,瑤族已經實行殯葬改革,喪葬辦法開始試行火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