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寨歌節

四十八寨歌節,非物質文化遺產,自形成以來,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四十八寨歌節系以貴州省天柱縣為主,貴州省錦屏縣、湖南省靖州縣為次的侗族、苗族人民民眾聚眾集會玩山、唱歌、交友、戀愛的民族節日,該項節日因最初流傳於貴州與湖南交界的四十八個侗族、苗族村寨(貴州天柱占70%)而得名。四十八寨歌節的發生、發展,經歷了部落、三國、兩晉時代的產生、形成期,清中至民國的成熟、興盛期,建國初至20世紀80年代初的新生、轉折期,20世紀80年代後的冷落、沉寂期,修纂集成的搶救、復甦期,以及現階段的的弘揚、振興期。

基本特徵

四十八寨歌節自形成以來,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如下一一些基本特徵:

(1)地域特徵:由於其特定的侗族、苗族及其雜居區域的人民,在長期的的生存發展中,形成了習俗相同相近,語言相似的特點,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2)唱腔特徵:在長期的民族民歌交流活動中,四十八寨歌節形成了根據活動地點,進行不同唱腔的特徵,其唱腔主要有河邊調、高坡調、青山調、阿哩調等。

(3)多元文化特徵:四十八寨歌節既有源於對古代民族民間歌謠的繼承,也有對民歌、時令小調等的廣泛吸收,又有從陽戲、儺戲中引進,還有從湖南等地民間直接納入,因而具形成了多元文化特徵。

(4)文化共存特徵:既有本土歌謠,又有外來歌謠,既有苗族,又有侗族,長期並存,各自發展,因而形成了本土和外來歌謠的共存性特徵;

(5)侗語演唱特徵:雖然苗族講苗語,侗族講侗話,但在四十八寨,唱起歌來,卻一律只能用侗話唱,這是長期以來形成的演唱習慣,千年不變,其中原因,有待研究探討。

(6)四語並存特徵:在四十八寨的苗族地區,全部會講侗話,形成了既講苗話,又講侗話,還講酸湯話、漢話的奇特現象,形成了奇特的語言特徵。

(7)歌手智力特徵:演唱雙方一旦選定演唱主題,即自由演唱,歌手往往不能將死記硬背的歌曲用上,必須隨著時間、地點、內容的改變而臨時編曲,隨口演唱,表現出強烈的智力特徵。

(8)原生文化特徵:在演唱中,歌手對生產、生活中的客觀事物,採用擬聲、狀形、達意、傳情、描事等手法,隨機應變,巧妙穿插,沒有經過整理加工,直接演唱,純樸自然,顯出一種特有的簡約美和質樸美,從而構成其原生文化特徵。

主要價值

具有上述特徵的四十八寨歌節,在北部侗族地區占有重要地位,是苗族、侗族文化的縮影。它是黔湘邊區的優秀民間文化,是民族古歌的遺存。發掘、搶救、保護四十八寨歌節,其價值主要有兩點:

(一)學術價值。在中國56個民族中,能同時講苗語、侗語、酸湯語、漢語的民族和村寨恐怕只有四十八寨,其歌節的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徵,及其傳承歷史,在中國各民族中實屬罕見,它體現了民族團結精神。發掘、搶救和保護四十八寨歌節,不僅對豐富和完善民族民間歌謠,乃至對中國歌謠史的豐富和完善,都將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

(二)實用價值。發掘、搶救、保護四十八寨歌節,對加強民族地區乃至全國的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所在區域及其地理環境

四十八寨歌節系以貴州省天柱縣為主,貴州省錦屏縣、湖南省靖州縣為次的侗族、苗族人民民眾聚眾集會玩山、唱歌、交友、戀愛的民族節日,該項節日因最初流傳於貴州與湖南交界的四十八個侗族、苗族村寨(貴州天柱占70%)而得名。

四十八寨歌節地域廣闊,距天柱縣城最近的村寨遠口村距縣城29公里,距湖南靖州縣最近的村寨坳上距靖州20公里,距錦屏縣最近的村寨茅坪村距錦屏5公里。東臨遠口鎮,南接靖州縣,西鄰錦屏縣,北與天柱縣社學鄉相連,系貴州天柱、貴州錦屏、湖南靖州三縣交界地。該地地跨北緯26°40′—26°80′,東經109°10′—109°70′,面積188平方公里。人口5萬人,均系侗族、苗族,其中以侗族為主。

四十八寨是黔湘兩省的交界之處,大部分村寨位於天柱境內,屬深山丘陵地帶,四周多山、多河谷和溪流,境內西北邊的黃哨山海拔1010米,屬黔東南州第四高峰,東南面的天華山海拔980米,山上建有寺廟,開設有歌場。年平均氣溫攝氏20度,年降水量400毫米。無霜期300天左右。林地約占全縣面積的34.8%。四十八寨主要礦產有金礦、矽礦、石灰石,尤以金礦最為豐富,礦源長達5公里。水利資源好,清水江流經轄區長約30公里,另有三門溪、廣溪、溪口河等大小溪河無數。

由於山高谷深,重巒疊嶂,解放前,四十八寨境內僅有兩條連通黔湘的花階路(官道)作為交通要道。清水江作為四十八寨聯繫兩湖兩廣及江浙一帶的唯一通道,自明清以來,從這裡運出大量木材,運進大批洋貸,富裕了這方人民,清水江成為了四十八寨的母親河,備受人們崇拜和愛護,漢文化也隨之大量傳入。因此,侗族、苗族雜居,民族文化大量融合,便構成了四十八寨歌節民俗民間文化生長和傳承的特殊地理環境。

主要分布區域為:貴州省天柱縣竹林鄉、坌處鎮、遠口鎮、社學鄉,錦屏縣三江鎮、茅坪鎮,湖南省靖州縣大堡子鎮、三秋鄉的大部分村寨。

其主要村寨有竹林、楊家、秀田、棉花、梅花、花里、新寨、龍塘、麻陽、平茫、偏坡、中寨、抱塘、九福堂、侗臘溪、三門塘、地沖、大沖、坌處、清浪、茅坪、大堡子、坳上、青山腳、雞田、遠口、溪口等。

歷史淵源

四十八寨歌節是黔湘邊區人民民眾業餘文化生活的縮影。該歌節歷史悠久,具體起源於何時,由於當時少數民族沒有文字,沒有留下記載,史書、方誌、族譜等雖對其進行了敘述,但就其歷史起源,沒有明確的定論。

從流傳於民間的歌謠來推斷,四十八寨歌節起源於部落首領時代,至清雍正時期達到頂峰,清乾隆至民國時期走向成熟期,新中國成立後再興高潮,20世紀80年代後期逐步走向衰落,幾經興衰更迭,曲折發展,至今歌節在人們的心中依然神往。

流傳於四十八寨的歌場起源《流離歌》唱道:“當初古人楊武王,武王手內開歌場。武王留下這條路,如今才得這團齊。”從《流離歌》中可以看出,歌場集會應當開始於部落時代楊武王時期。

《流離歌》還載有:“歌場聚會不是今朝才興起,自古留禮代代相傳到如今。前人留下花盤古,如今才得這般齊。青山緲緲前人修路後人走,河水悠悠前人架橋後人行。一年四季四大歌場有根古,歌場禮義不是今修是古留。”

四十八寨歌節的發生、發展,因為沒有足夠的文獻或其他依據,不能輕率地妄下斷語,因此,對四十八寨歌節的歷史淵源,就只能從流傳在當地的古歌記載中判定其發生、發展的歷史。

四十八寨歌節的發生、發展,經歷了部落、三國、兩晉時代的產生、形成期,清中至民國的成熟、興盛期,建國初至20世紀80年代初的新生、轉折期,20世紀80年代後的冷落、沉寂期,修纂集成的搶救、復甦期,以及現階段的的弘揚、振興期。

瀕危狀況

四十八寨歌節雖然在天柱縣委、縣人民政府和有關鄉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作了許多發掘、搶救、繼承、弘揚工作,活動開展良好,但仍然存在著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

(一)歌節樂賴以生存、發展的社會基礎發生了變革。一些傳統民族節日日益淡化,歌節的主要活動陣地逐漸縮小,過去那種幾萬人、幾省人參加歌節和演唱的場面不復再現。流行歌曲及電視、VCD的普及,傳統節日逐漸被人們淡忘,廣大農村青年在歌場競賽展示才華的機會日益減少。

(二)一些著名歌師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歌場,有的相繼謝世,有些優秀歌謠、長詩難以得到傳承,而年輕的歌手在演唱水平上能獨樹一幟,在四十八寨中享有威望的很少。

(三)隨著城市打工潮的興起,一些男女青年相繼外出打工,參加活動的青年愈來愈少,斷代現象已然出現。四十八寨歌節的發展舉步維艱,瀕危狀況難以改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