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族

欽族

欽族是緬甸的第七大世居民族,人口約122萬,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2.2%,欽族是一個橫跨緬、印、孟三國國境的民族。緬甸欽族主要分布在西部欽山區,大部分聚居在山高林密、交通不便的西部欽山山脈一帶;還散居於實皆省、馬圭省、勃固省、若開邦等。

欽族緬甸少數民族中第六大少數民族,人口為122萬(1997年),占緬甸全國總人口的2.2% 。

主要分布

緬甸欽族婦女緬甸欽族婦女

主要居住在緬甸西北部欽邦。欽族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欽語支,其先民大約在公元2世紀前後從中 國內陸南遷至緬甸戶拱地區,隨後繼續向南轉移,大約於13世紀到達親敦江流域,幾經輾轉流徙,以後又於14--15世紀被迫遷至西北部山區欽山山脈定居,即今日緬甸的欽邦。一部份遷到了印度阿薩姆地區。是隨藏緬語族南遷,較早進入緬甸的民族之一。

概況

欽族是緬甸的第七大世居民族,人口約122萬,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2.2%,欽族是一個橫跨緬、印、孟三國國境的民族。緬甸欽族主要分布在西部欽山區,大部分聚居在山高林密、交通不便的西部欽山山脈一帶;還散居於實皆省、馬圭省勃固省、若開邦等。
欽族人屬蒙古人種,人體特徵與孟、緬族相近。欽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欽族有自己的文字,但使用範圍很小,行政辦公用語及教學用語多用緬文。

欽族項鍊欽族項鍊

欽族由於長期居住在山大林密,交通較為封閉的地區,從而形成許多語言和生活習慣不同的大小支系,主要的有44個。
緬甸學者按地區通用語言作為劃分標準,把欽族分為三大支系,即南部欽(通用萊語)、北部欽(通用甘郝或比定語)、中部欽(通用萊索語)。
欽族的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但總體上處於傳統農業社會的發展階段。山地欽族人主要以刀耕火種的輪作式農業為主;平原欽人主要從事定居農業,主要作物有水稻、玉米、芝麻、花生和豆類。

宗教信仰

今日的欽邦有四種比較流行的宗教。崇奉鬼神的人最多,其次才是基督教鎊景洪教佛教。這裡主要介紹鎊景洪教的情況。
鎊景洪教這個名稱迄今仍鮮為人知,甚至連許多欽族人也可能未曾聽說過。鎊景洪教是用該教創始人的名字命名的,全稱”萊比昂鎊景洪“。鎊景洪教反對迷信鬼神,禁忌宰殺牛、豬、雞等牲畜和家禽祭祀鬼神,不準舉行破費錢財的慶祝儀式。
1859年,萊比昂鎊景洪出生在欽邦鐵定鎮的一個農民家庭,父親叫吳康良。父母都崇拜欽族人傳統崇拜神靈。鎊景洪在童年時期幫助父親放牛,成年後,被父母送到穆爾賓地區去學習軍事和塔松語。學業結束後回家幫父親料理農務。據說,有一天,巴香神顯靈。他按照巴香神的啟示,創立了鎊景洪教,並幫助154個村子驅除68種惡神。鎊景洪於1948年逝世,終年89歲。鎊景洪教徒要在每年10月15-17日過新年,並舉行感恩儀式。
鎊景洪教徒大多數集中在欽邦北部欽山地區的鐵定鎮區和法蘭鎮區一帶,欽邦南部地區則完全沒有。

..

在欽邦,還有許多人崇奉護村神、祖魂、山神和樹神。儘管不是到處都有神殿和神像,但在有一些地區能看到。例如,在一些村頭和村裡的平地上,能看到用石板壘成的祭壇,此外,能看到壘建在大榕樹下的神殿和神龕,村子裡有祭司,他們為村民除妖治病。作為報酬,他們收取牛、豬、雞等祭品的最佳部位。

支系介紹

欽族欽族

欽族共有53個支系,即欽(Chin)、梅台(Metai)、克岱(Kath欽族e)、薩萊(Hsalai)、克林都魯些(Kalintaw-Lushe)、克米(Kami)、奧瓦克米(Aw-wakami)、潤挪(Khawno)、康梭(Khaungso)、康塞欽(KhaunghsainChin)、卡瓦西姆(Khwahsim)、孔立(Khunli)、甘貝(Ganbe)、貴代(Gweite)、阮(Nywan)、西散(Hsisan)、辛坦(Hsinhtan)、塞丹(Hsaintan)、扎當(Zataung)、佐通(Zohton)、佐佩(Zophei)、佐(Zo)、贊涅(Zanhnyat)、德榜(Tapaung)、鐵定(Tihtein)、德贊(Teizan)、達都(Tado)、多爾(Tawr)、定姆(Dim)、岱(Dain)、那加(Narga)、丹都(Tandu)、瑪茵(Maryin)、勃南(Panan)、瑪甘(Makan)、瑪乎(Mahu)、米延(Miyan)、米埃(Mi-e)、門(Mwin)、魯鮮魯些(Lushain-Lushe)、雷滲(Leimyo)、林代(Linte)、勞都(Launt-htu)、萊(Lain)、萊佐(Lainzo)、巴金姆(Parkim)、華爾諾(Hwarlngo)、阿努(A-nu)、阿南(A-nau)、烏布(U-pu)、阿休欽(AshoChin)、養突(Yaunghtu)等。

風俗習慣

在欽邦南部的敏達鎮區和馬圖比鎮區一帶,婦女有紋面的習俗,圖形因地而異。一般從7、8歲開始,直到14、15歲才停止。紋面的藥物是用煙鍋和一種叫作“額洛樹”樹葉的汁混合而成的溶液。紋面時用藤枝將藥物刺進皮肉。
欽族認為,羌鹿、叉角鹿、豕鹿等獸類進村會帶來火災,因此,要祭神禳解。他們還相信隨身攜帶虎骨、虎牙可以消災避邪,因此,把虎骨虎牙當作裝飾品讓小孩子佩戴,據認為,惡神糾纏在老虎身上,因此,他們把虎頭仍在村外。欽邦南部的比力瓦鎮區的欽人相信,在旅途中聽見啄木鳥的鳴叫肯定會遇到危險。若聽見啄木鳥用嘴尖啄木的聲音是好的徵兆,意味著會有人請喝糯米酒,他們會感到格外的高興。

信仰習俗

欽族人原先均信奉原始拜物教,也有信奉佛教的和信奉基督教的。北部欽山地區靠近印度邊境,土質肥沃,有水源,可以灌溉。這一帶欽族人種植水稻、玉米、芝麻和棉花等,此外,還種植桑樹養蠶。欽山山區主要種植山坡旱田,種植旱稻、玉米、小米等。欽族人生產力水平低下,大部分地區至今仍然處於刀耕火種的階段。欽族人的服飾多姿多彩。有穿短裙的,有穿長裙的。男子有將髮髻留在腦後的,有留在頭頂的,有將髮髻突出前額的。欽族人熱情好客,酷愛菸酒,喜歡打獵。

欽族人在反對英國殖民主義的鬥爭中,英勇善戰,狠狠地打擊了英國殖民主義者。英軍占領欽族地區以後,在欽族人中間傳播基督教,製造民族矛盾,企圖把欽族同緬族分離開來。但是,欽族人識破了英國殖民主義者的陰謀,參加了彬龍會議,簽署了代表民族大團結的彬龍協定。1973年,欽族建立欽族自治邦。

菸捲記號

欽族欽族

緬甸欽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時,姑娘對來訪的小伙子是用菸捲上的記號來含蓄地表達心意。常見的記號竟然有十幾種之多:
(1)對一般客人,菸捲用白紙卷、纏白線。

(2)用白線繞菸捲一圈,表示你年紀太小,不適合我。

(3)纏三圈白線表示你已有女人,我不能再理睬你。

(4)用綠線纏繞,表示我想和你親近。

(5)用黃線,表示我很想你。

(6)用紅線表示我恨你。

(7)用花線表示我正來月經。

(8)用黑線表示我不愛你,而且我很悲傷。

(9)用藍線表示你來吧,我可以見你。

(10)用頭髮纏繞,表示你任何時候都可以和我約會,或者我很想單獨見你。

(11)把紙的一角先向內折,然後再向外折,表示我對你有情,我難於開口。

(12)捲菸紙的一邊向內折,表示我像生命一樣地愛著你。

節日儀式

欽族一般要舉行吃新米儀式、宰豬儀式、遷居儀式、飲糯米儀式和慶祝新年儀式。飲糯米酒儀式是為了爭面子、擺闊氣,因此,場面最為壯觀。按欽族的習慣,死人的骨瓮要埋在土崗或村邊的磐石底下,在安放磐石時要舉行隆重的儀式。凡谷稻的產量要超過一百籮的個人或家庭都要舉行慶祝儀式,但這種慶祝儀式只限於在家庭範圍內舉行。稻穀的收成超過一百籮的人,他的身價立即提高,大家會載歌載舞主動上門表示祝賀。
欽族的新年叫做“夸多節”,於每年的10月份舉行。屆時,青年男子要到山裡把蜂巢端回來,少女們在村頭熱烈迎接,並以糯米酒款待他們。祭司當即為大家祈禱,祝願村民們要蜂巢里的蜂群一樣同心協力,努力工作。然後,歡樂的歌舞通宵達旦。
欽邦中部哈卡鎮區的欽人在種植季節要宰殺牛、豬、雞和大額牛祭祀樹神,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在敏達鎮區、馬圖比鎮區一帶,靠刀耕火種的原始方式從事遷徙農業的欽人,從放火燒荒一直到收割期間,都要舉行各種各樣的敬神儀式。放火燒荒時,要在山頂上用雞和糯米酒舉行祭神儀式。
稻穀成熟時,人們舉行“新菜品嘗會”。男女青年不約而同的聚在一起盡情歡樂,藉此消除一年間在田間辛勤勞動的疲勞。他們把這種聚會叫“菜餚交易會”或“新菜品嘗會”。

裝束打扮

無論男人還是女人,只要上了年紀都要留長髮。系山欽婦女,若在腦後打髮髻,表示自己仍為處女。若讓兩條辮子從太陽穴順著臉頰往下垂,在下巴處往前彎曲,表示已有丈夫,但尚未生過孩子。男人身披彩色的毛毯,髮結綰在前額上。每當逢年過節,他們就在頭上纏黑色條紋的頭巾,並插上漂亮的羽飾。
泰春欽婦女穿黑色的筒裙和短衫。敏達和馬圖比一帶的男人不穿紗籠,只圍腰巾,以便於爬山。卡米欽婦女不穿衣服,她們像帶綬帶一樣只用一塊布遮住胸部。巴南欽婦女還把半個胸部袒露出來。 馬雅欽男子把頭髮剃光,只在頭頂留下一小綹。絕大多數男女都戴木製的大耳環。 他們每日吃三餐黍米飯。用對半切開的葫蘆製成大勺,用篾片編製成大碗。

傳統飲料

在欽邦地區,幾乎家家戶戶都貯藏米酒。釀酒的主要原料是黍、冬米、穇和赤糯米。米酒是欽族必不可少的一種良藥,用來治療發燒、眩暈、酸痛。在過度疲勞時,他們把米酒當補品飲用。酒渣也當作食物。

傳統舞蹈

牛皮鼓、用竹筒作琴筒的胡琴、葫蘆嗩吶和銅鑼是欽族的傳統樂器。欽族善於因時而異地為歌譜配上新詞,並即席同台合唱。他們的傳統舞蹈很多,比較有名的有:男女分開登場的“冰詠佩凱舞”;一男一女挽手跳的“松喜舞”;少女們兜圈子跳的“藍環舞”;用治喪歌曲伴唱的“沙蘭舞”;充滿刀光劍影、表示勇士尚武和好勇鬥狠的“達克難舞”;有節奏地合攏又分開的竹桿之間跨步的“切弗洛舞”。總之,欽族舞蹈是非常吸引人的。 

欽族信奉

欽族人原先均信奉原始拜物教,也有信奉佛教的和信奉基督教的。

農業

北部欽山地區靠近印度邊 境,土質肥沃,有水源,可以灌溉。這一帶欽族人種植水稻、玉米芝麻棉花等,此外, 還種植桑樹養蠶。欽山山區主要種植山坡旱田,種植旱稻、玉米、小米等。欽族人生產力水 平低下,大部分地區至今仍然處於刀耕火種的階段。

欽族先民史

欽區(Chinland)位於緬甸聯邦西部若開邦之北的狹長山地,在東經度92.15E-97E與北緯度18N-27.30N之間,西南靠孟加拉國,西北與印度曼尼布爾為鄰,北與中國相望,面積3萬6千平方公里。欽區最高的山叫Khawnutum,最大的河流叫格拉丹Kaladan河,最大的湖是麗Rih 湖。氣溫夏季(4-5月)攝氏15-21度,冬季攝氏4-0度。年降雨量80-120英寸。南部常有孟加拉灣刮來的颱風。欽區原住民欽族屬於蒙古人種,藏緬語系欽語支。千多年前他們隨著其它藏緬語族輾轉南遷,較早進入緬甸境內。
欽人大部分聚居在緬甸西部欽山脈一帶,部分散居在若開山脈。1948年緬甸獨立時稱欽特區,1973年12月才開始改稱自治邦。
由於自然環境山高水急林深,交通不便,所以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大部分山區欽族至今還是刀耕火種,不同程度地保留著原始村社的特點。欽族先民原本信仰原始宗教,1895年英國佔領前後傳來了基督教,改信基督教者眾多。
因山水阻撓,來往斷絕,欽族各支系的習俗語言等,隨著時間的推進而產生了差別。但l0月下旬收種節,仍然是欽人共慶的新年,他們仍然堅持一生至少做一次功德,以表彰為欽族或為本村寨立功或做出貢獻的集體或個人。男子愛在後腦勺留長髮,南部女子有紋臉的習俗。男女老幼一般都酷愛煙酒。
現在所謂的欽族7族群名稱—— 1) Asho, 2) Chó or Sho, 3) Khuami or M’ro, 4) Laimi, 5) Mizo (Lushai) , 6) Zomi 等,其實是表示地理環境或位置:Aso意即平原居民,Cho是指南方人,, Khuami是中部人,, Zomi 或 Mizo是北方人。緬甸全國各地一律統稱欽族為Chin或Chiang, Khyen等,但在印度阿薩姆(Assam)與孟加拉國地區,欽族(尤其Zomi族群)則被稱為Kuki——意即“山民”,再朝西越過格拉丹(Kaladyne)河,欽族就被叫為“身毒”(Shendu),著名的蜀身毒茶馬古道就是沿此而過。
欽族自稱來自“Chin-lung” 山谷(或 “Chhinlung”, “Chinn-lung”, “Chie'nlung”, “Chinglung”, “Ciinlung”, “Jinlung”,“Sinlung”,“Shinlung”,“Tsinlung” 等,方言不同,發音稍別 ),考古學家認為“Chin-lung”山谷,應在中國青藏高原一帶——那是古羌族之發祥地。
米索(Mizo印度欽區)歷史學家K. Zawla認為:欽族來自公元前225年秦始皇的秦國某山地,也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史里的、夏等國,與“欽”關係密切。緬甸欽族學者Lian Uk則認為“欽”意即“人”——與古漢語 “人jen” 的發音相似。因卡欽族、撣族皆稱“欽族”為Khyan 或Khiang 或Chiang,加上1895年以前英國統治者與西方傳教士等,都寫“欽族”為‘Khyeng’, ‘Khang’, ‘Khlang’, ‘Khyang’, ‘Khyan’, ‘Kiayn’, ‘Chiang’, ‘Chi’en’, ‘Chien等,所以不少史學家深信“欽”就是“羌”。
查三千多年前的中國殷代甲骨文,會發現有關古羌人的記載,而炎帝神農氏就姓姜。古羌族人是中國大西北的最早開發者之一,是中國夏朝(4100-3600年前)的主要組成部分,羌方是中國商朝(3600-3100年前)的方國。古羌人主要居住在甘肅青海一帶,那裡山高谷深、林茂水急,練就了羌族勇敢強悍堅韌不屈的民族性格。春秋戰國(2770-2230年前)時期,畜牧羌人由西北向西南逐水草沿河流而遷移,所以漢朝(前206-220年)學者說:“羌,西戎牧羊人也,從羊從人”。流傳至今的東漢(25-220年)“白狼歌”,據考證是藏緬語族的羝羌歌。三國時期(220-280年)羌族兵強馬壯,魏蜀都曾借羌兵進行戰爭。五胡16國時期(304-439年),亂華的五胡,其中兩大胡就是羌族與羝族。公元389年在中國自稱“萬年秦王”的姚萇,是道道地地的羌王。五胡16國中,統治甘肅寧夏西部的前秦(351-394年)與後秦(384-417年),就是羝族羌族。 宋代西夏國(1032-1227年),也是羌族一支。隨忽必烈征戰的“西番”,是雲南麗江一帶的藏緬語系的羝羌族。

在德國的欽兄弟

1967年我告別緬甸工業發展局,遠赴德國留學時期,與我在德國同吃同住同學習的奧羅哈(Aw Lawha),就是欽族青年,他身強體壯,誠懇老實。隨後在德國學習與工作時我所遇到的學兄本盛博士與傑盛小兄弟,以及前來德國開會的欽族首領與近年在德國見到的欽族兄弟,大多身強體壯,誠懇老實。最近在UNPO開會常碰頭的欽區民族戰線外長Dr.Swe Thar, 其助理Paul Sitha小兄弟, 以及年輕有為的駐荷蘭代表Ko Chin與學生領袖Ahneel等,個個身強體壯,誠懇老實。細看這些欽族兄弟的長相體格與舉止談吐,覺得非常像在四川高山九寨溝見到的羌民。 以下是我從欽族首領、學者、學兄學弟口中,以及其組織檔案、欽學者文獻中獲得的材料,茲加以整理。

欽區近代史

英國1886年消滅了緬甸王朝,1895年進軍欽區,1896年公布欽山區條例(Chin Hills Regulation),對欽區進行殖民統治
1937年,英國分欽區為兩部分:西部歸當時英屬印度,東部則由當時英屬緬甸統治。
1947年,英屬印度獲得獨立而成兩個國家——印度與巴基斯坦,因而欽區的西部也被劃為兩部分:一屬東巴基斯坦(現在叫孟加拉國),另一屬印度。

而欽區東部——緬甸部分史簡介

1933年,欽區愛國志士成立欽民族聯盟Chin National Union (CNU),要求脫離英屬緬甸而獨立。
1947年2月12日,欽族代表與克欽族、撣族、緬族等在撣邦召開彬龍會議,簽訂了彬龍協定,大家同意共組各族平等並享自決權的緬甸聯邦,並參加了昂山將軍領導的緬甸聯邦憲法起草會議。1947年5月20日,緬甸反法西斯自由同盟的111位成員制定了聯邦憲法,5月23日獲得一致通過。於是,1948年元月四日緬甸聯邦就從英國手中獲得了獨立。
欽領導人痛心地對我說:“緬族政治家們不遵守彬龍協定,因而內戰爆發”——同樣的話,我也聽到撣族孟族克欽族克倫族、克倫尼族,甚至一些開明的緬族領袖等親口對我說過。 1948年2月20日,5000多欽族人士在欽區法拉姆Falam市集會,團結一致地反對傳統封建土司統治,要求民主體制——所以每年2月20日被定為欽民族節(Chin National Day)。
1961年8月16日包括欽族在內的所有非緬族(Non-Burman)政治家,在撣邦首都東枝(Taunggyi)集會,討論1947年聯邦憲法所存在的缺陷,大家要求真正的聯邦制。
1962年3月2日,奈溫為首的緬甸將軍們就發動了非法政變,overthrow民選的吳努政府,悍然廢除了1947年制定的聯邦憲法,並以所謂的“革命委員會”,公然進行軍事autarchy統治。
1964年欽民主組織(Chin Democracy Organization)轉入地下進行抗爭,要求恢復民主體制。
1971年,為了overthrow軍事autarchyregime,恢復民主體制欽民主黨(Chin Democracy Party)在解放區宣告成立。
1972年,對“革命委員會”1968年12月5日第74號公告,70多欽知識分子和平地公開發表了不同看法,結果“革命委員會”送他們全部鐺鋃入獄。
1974年奈溫為首的“革命委員會”,一手泡製了“緬甸聯邦sh主義憲法”,實行一黨專政。
1988年3月20日,欽民族戰線( Chin National Front)成立,為恢復民族自決權與建立真正聯邦制而堅持鬥爭。
1988年11月18日,欽民族戰線(Chin National Front)加入緬甸民主同盟(Democratic Alliance of Burma)。緬甸民主同盟由18股民主力量於1988年11月14日組成,要求恢復民主自由,成立真正的聯邦。
1989年2月,欽民族戰線加入民族民主戰線(National Democratic Front)。民族民主戰線由非緬族(Non-Burman)的眾土族於1976年組成,眾土著團結一致地追求各族平等並擁有自決權的真正聯邦。
1992年,以民族民主戰線成員身份,欽民族戰線參與克倫族解放區的Manepalaw會議,大家共同討論與制定了真正聯邦制。
1992年7月11日,與會的緬甸聯邦四大力量——民族民主戰線、緬甸民主同盟全國民主聯盟(解放區)、緬甸聯邦民族聯合政府等,共同簽訂了馬尼巴羅協定( Manepalaw Agreement ),成立了緬甸聯邦民族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of the Union of Burma),大家誓言為恢復緬甸聯邦的民主自由,誓要成立真正的緬甸聯邦。
1993年6月9-16日,在欽民族戰線總部所在地,召開了欽民族戰線的第一次黨代表大會——欽區政府宣告成立。
1997年,欽民族戰線與克倫尼族人民黨(Karenni National peoples Party)、克倫尼族解放組織(Karenni National Liberation Party)、巴甌人民解放組織(PaO Peoples Liberation Orgaization )、佤族組織(Wa National Organisation)、佤族團結聯合黨(United Wa Solidarity Party )、勃朗邦解放戰線(Palaung State Liberation Front ) 、全阿拉乾學生青年會(All Arakan Students' and Youths' Congress )、拉祜民主戰線(Lahu Democratic Front )、新孟邦黨(New Mon State Party )、阿拉乾解放黨(Arakan Liberation Party )、撣聯軍(前昆沙軍 Shan United Army (Former Army of Khun Sa) 、撣聯合革命軍( Shan United Revolutionary Army)、撣民主聯盟(Shan Democratic Union)、克倫族聯盟(Karen National Union)等 一起,簽訂了梅達羅塔協定(Maetharawhta Agreement).
1997年6月20日至7月8日,在維多利亞營(Camp Victorian)召開了欽民族戰線第二次黨代表大會。
2001年,欽民族戰線代表欽民族,加入非代表國家與人民組織UNPO.

欽族人的服飾

欽族人的服飾多姿多彩。有穿短裙的,有穿長裙的。男子有將髮髻留在腦後的,有留在頭頂 的,有將髮髻突出前額的。

禮儀

欽族人熱情好客,酷愛菸酒,喜歡打獵。

歷史

欽族人在反對英國殖民主義的鬥爭中,英勇善戰,狠狠地打擊了英國殖民主義者。英軍占領 欽族地區以後,在欽族人中間傳播基督教,製造民族矛盾,企圖把欽族同緬族分離開來。但 是,欽族人識破了英國殖民主義者的陰謀,參加了彬龍會議,簽署了代表民族大團結的彬龍 協定。1973年,欽族建立欽族自治邦。

緬甸行政區劃和民族

緬甸全國分7個省(taing / division)和7個邦(pyi ne / State)。緬甸的主要民族共有8個,即緬族克倫族撣族若開族孟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緬族是緬甸的主體民族,其他為緬甸的少數民族。本任務為整理類任務,可添加摘要、圖片、信息模組。參考資料等,歡迎大家共同來完善。
實皆省 | 勃固省 | 伊洛瓦底省 | 德林達依省 | 馬圭省 | 曼德勒省 | 仰光省
克倫邦 | 克耶邦 | 欽邦 | 若開邦 | 孟邦 | 撣邦
民族那加族 | 孟族 | 勃歐族 | 欽族 | 克耶族 | 若開族 | 撣族 | 克倫族 | 克欽族 | 布朗族 | 傈僳族 | 緬族 | 德昂族 | 佤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