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歐族

勃歐族

勃歐族,撣族等小民族就都蝸居在比較偏遠的地方和山溝溝里。因為山區交通不便,在茵萊湖區里就有幾個或大或小的水上市場,但是規模都不大,每隔幾天才輪流到一次,只有鳥水鎮上的這個市場才是最大的,而且每天都開放著。

簡介

茵萊湖,有一個地方很執著的要去看一看,那就是傳說中的禁區色卡(Samkar)。緬甸至今除了仰光、曼德勒、蒲甘及茵萊湖、毛淡棉等常規景區外,仍有許多地區比如緬北克欽邦的抹谷、帕敢、撣邦茵萊湖的色卡以南的壘固等都沒有開放旅遊觀光,外國遊客要去這些地區,必須先申請旅行許可證(TravelPermits),否則會被視為違法。色卡在茵萊湖的南部,以眾多歷史悠久的佛塔著稱,大多建造於3至17世紀,其中以色卡碼頭的水中佛塔群最有特色。

勃歐族

勃歐族勃歐族

茵萊湖南部地區居住的都是撣族和勃歐族人。緬甸的撣族和勃歐族與執政的緬甸軍政府不合,主張獨立,所以這裡以前一直衝突不斷,極不安全,緬甸當局也管不了,乾脆就不開放,近幾年撣族和勃歐族才聯合起來有條件的開放旅遊觀光,由PNO(PaONationalOrganization)管理,他們規定所有到這裡的遊客必須繳納通行費和雇用當地勃歐導遊。沒想到色卡地區有這么複雜的糾紛,怪不得有關色卡的遊記鮮有看到,國內的緬甸旅遊指南里根本就沒有這個地區的介紹,我是看了台灣吳先生的遊記才知道的,也曾詢問過一些驢友,回答是費用較高或時間不夠所以沒去,我想一是因為這個地區去的人太少,大家都不太了解,也就沒有列入旅行日程中,另一個原因就是費用偏高。去色卡的包船費是45美元/艘,辦理通行證費用是6美元/人,僱請當地勃歐族導遊費為10美元,而常規的湖區一日游包括5\6個項目在內也不過是10美元/艘。本著節約的原則,去之前托老闆娘幫找人拼船,未果,於是自己包船前往,在自己的出行理念中,過程的體驗是最重要的,所以不會一味的追求降低旅費,當初在做緬甸的計畫時就決定了無論如何一定要到這裡去看一看,以我的經驗,遠離遊人之處必定會有它意想不到的驚喜回饋給我。確實,色卡沒有讓我失望。一早7點多就起床了,吃過早餐,8點準時出發,一起同行的除了老闆娘外還有她的妹妹和兄長,他們以前也沒有去過色卡。雖然是當地人,可因為色卡太遠,還因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方爭紛,如果沒有什麼必要他們平時也很難去一次的。快艇沿著河道向湖區駛去,很快來到湖區入口,湖面灰濛濛的,這個時候還看不到什麼好景致,只有早起的漁民在打魚,早晨湖面上風很大,吹在身上極冷,幸好細心的老闆娘備有毛毯,把毯子披在身上感覺溫暖許多。兩個多小時之後到達金島小屋(GoldenIslandCottages),在這裡辦理了通行證以及僱請勃歐族導遊等手續,辦好手續之後導遊先帶我去參觀茵萊湖岸邊最大的市場——Nam-PanMarket,這是當地比較重要的集市之一,每5天一次。真是非常的開心,這也是我來之前的期望之一,因為一般遊人的常規行程最多在茵萊湖停留3、4天,所以想參觀這裡的集市往往只能碰運氣。美麗的金島小屋,其實是一間高級的水上度假村,大媽告訴我在這裡住一晚至少50美金以上。還沒靠岸遠遠的就看到岸邊已經停泊了許多船隻,就象城裡的“塞車”一樣,於是很擔心我們的船如何靠岸,可沒想到完全不是我想像的那種困難。關掉馬達之後,船借著余速向擁擠的岸邊緩慢靠近,只見船夫伸出手把堵塞在前的船輕輕一推,這條船就盪開去,前方於是出現一條通道,待船再也行不動時,船夫才跳下船用繩索把船頭系在岸樁上。真是太有意思了,如果在城市裡也如這般“塞車”的話,早就無法動彈了,呵呵~~集市整個是木頭搭建的簡易建築,有賣日用商品的,有賣菜賣米賣魚的,有自製的煙和雪茄和小吃什麼,最靠近岸邊的地方是買工藝品的攤位,這是為遊客們準備的,有木雕、銀器、銅器等等,有些聰明的漁民則劃著名小船在河道上兜售工藝品,坐在船上討價還價比在岸上的固定攤點讓人感覺更有另一種趣味,在這樣的新鮮和好奇之下成交的機會往往大於岸上的固定攤點。整個集市吃穿用應有盡有,熱鬧非凡,每當這時附近的山民會把家裡的山貨和自製的產品帶來交易,然後再買回所需的生產和生活用品,漁民則把大魚的收穫來換取生活用品,集市里還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民族服裝,

勃歐族最有特色

頭戴色彩鮮艷頭巾戴頭巾的是勃歐族,無論男女都戴,而且著裝也明顯不一樣。
檳榔葉洗得乾乾淨淨,堆疊得整整齊齊,輔料也齊全。這可是緬甸人每日必食的東西,等於香菸,葉子就相當於煙紙。
其中以頭戴色彩鮮艷頭巾的禪族和勃歐族最有特色,盡職的導遊帶著我把整個集市走了一遍,邊走邊為我講解,可惜以我的菜鳥英文只聽得懂個大概,真是遺憾非常呀!每次出行,置身於這樣充滿地方特色的地方我總是樂而忘返,百看不厭,可是今天的主要目的地是色卡,去到那裡還有很長的路程,兩個鐘頭之後只能依依不捨的離開了。集市的碼頭寺廟的和尚也趁著這個時候出門購買日常生活用品兜售工藝品的小船集市里吃穿用應有盡有小吃攤美麗的花兒和姑娘茵萊湖的魚味道非常鮮美,不過價格也不便宜。閒聊的男人們在集市里到處可見頭戴鮮艷頭巾的撣族及勃歐族人,第二大為勃歐族。離開市場又行駛了約2個小時,到達“HmawbeBridge”檢查點,導遊上岸交了通行證之後繼續前行。從地圖上看得出整個茵萊湖呈狹長型,南北走向,色卡在茵萊湖的南邊。現在我們已經遠離水上村落最集中的範圍了,開始進入茵萊湖狹窄的水路,這裡跟前面相比更有一份寧靜,船隻也少了許多,通常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只有我們的船在行駛著,比起之前的熱鬧我更喜愛這一刻的寧靜。已經是中午時分,太陽變得火辣辣起來,撐起大媽準備好的傘,吹著湖風,倒也悠哉自在。這裡的水更清澈了,荷花浮萍隨處可見,沿途兩岸風景優美,有大片的田野、森林、竹林、田地等,這裡已經少有遊人,偶然看到的船隻大多是沿岸村莊的村民,約40分鐘之後終於到達色卡。還沒靠岸,遠遠的就看到碼頭附近有許多沉在水中的佛塔,讓人感覺非常奇特,不知道是原本就建造在水裡或者是河岸退後了才成為水中佛塔呢?可惜沒能問問嚮導(再一次痛恨自己的爛英文)。色卡的佛塔和佛像大多是三至十七世紀所建,這些古老而滄桑的古塔見證了過去的輝煌和時間的流逝,在漫長的歲月中,風風雨雨的侵蝕下佛像都已破敗不堪,看著很是惋惜。色卡村也跟國內落後的農村一樣,農田、土路、茅草屋,只是這裡氣候更乾燥塵土更大,路兩旁的灌木上全都蓋著厚厚的一層土,嚮導帶著我邊走邊看邊介紹,以我的英文水平只能聽懂個大概,再一次遺憾萬分。一路上碰到的村里人都熱情的跟我們打招呼,走累了也可以隨意走進任何一家去坐著休息聊天。看得出這裡的生活還比較貧窮,跟一路來在緬甸鄉村看到的情景一樣讓人沉重,唯一安慰的依舊是孩子們天真燦爛的笑容。徵得嚮導同意之後在小賣部買了一包糖果分給孩子們,嚮導告訴我這對他們來說也是很難得的禮物,看著一張張天真無邪的笑臉,還有離開碼頭時孩子們在岸上揮舞著的稚嫩的雙手,止不住嘆息和心酸,僅僅是幾塊錢人民幣的糖果而已………多么希望他們能生活得更好一些,多么希望這些孩子不要那么早承受生活的艱辛,更希望這裡能永遠保持這樣的淳樸。參觀完色卡,我們繼續去大孔(Tharkong)島參觀。那裡也有一個佛塔群,還可以參觀當地獨特的土法釀酒。大孔島在色卡村的對面,坐船一會兒就橫渡到對面。先去參觀土法釀酒,一個簡易俄草棚里堆滿了瓶瓶罐罐,木架子上鋪著草蓆,上面晾有很多大米,外面的棚子是供遊客休息喝酒用的,嚮導說米酒的度數有40度,這么熱的天氣我實在沒有品嘗的欲望了,呵呵~~釀製的方法很獨特,先將發酵好的米放進密閉的鐵鍋里,下面燒以大火,鐵鍋頂端連線著一條長鐵管,鐵管的另一端連線著一個大瓦缸,缸里裝滿水,每個大瓦缸的下部都連線著一個酒瓶。缸里的水是做冷卻之用,瓦缸的壁是空的,大米經過加熱蒸餾之後,米酒就從缸壁中一滴一滴的流入瓶中。看起來確實很有意思,呵呵~大孔島上的佛塔群有兩百多座,比色卡村的規模更大,也更集中更精緻,這裡就象個露天佛塔博物館,佛塔內外有許多非常精美的佛像和浮雕,嚮導告訴我這些佛塔大多建於十三世紀,行走在這些古老的佛塔中讓人再一次對緬甸人的信仰心生敬佩。靠近色卡碼頭了,遠遠的已經看到在水中的佛塔群

緬甸行政區劃和民族

緬甸全國分7個省(taing / division)和7個邦(pyi ne / State)。緬甸的主要民族共有8個,即緬族克倫族撣族若開族孟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緬族是緬甸的主體民族,其他為緬甸的少數民族。本任務為整理類任務,可添加摘要、圖片、信息模組。參考資料等,歡迎大家共同來完善。
實皆省 | 勃固省 | 伊洛瓦底省 | 德林達依省 | 馬圭省 | 曼德勒省 | 仰光省
克倫邦 | 克耶邦 | 欽邦 | 若開邦 | 孟邦 | 撣邦
民族那加族 | 孟族 | 勃歐族 | 欽族 | 克耶族 | 若開族 | 撣族 | 克倫族 | 克欽族 | 布朗族 | 傈僳族 | 緬族 | 德昂族 | 佤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