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近

權近:朝鮮高麗末李朝初的哲學家。權近是一個主張"理先氣後"的客觀唯心主義者,極力"斥佛揚儒",宣揚儒家思想。對道教、佛教均取否定態度。李朝建立後,任大司成、中樞院使、藝文館大提學、議政府贊成事等職。權近的哲學思想不僅對朝鮮朱子學的發展很有影響,而且後來對日本的哲學思想也有一定影響。

權近

正文

朝鮮高麗末李朝初的哲學家。先名權晉,字可遠、恩淑,號陽村,出身貴族。1368年及第,官拜藝文館應教、禮儀判書。李朝建立後,任大司成、中樞院使、藝文館大提學、議政府贊成事等職。權近的政治立場,前期和後期有所不同。前期即高麗時期,師事李穡,受其影響,政治上持溫和的改良態度;後期即李朝初期,受鄭道傳影響,轉持激進的改革立場,在理論和實踐上竭力為鄭道傳,為李氏王朝的建立和鞏固作論證。其著作有《入學圖說》《五經淺見錄》《四書五經四訣》(已佚傳)和為鄭道傳的著作《三峰集》《佛氏雜辨》《心氣理篇》《學者指南圖》寫的序文及註解等。這些作品,均收錄在《陽林集》和《三峰集》中。
權近是一個主張"理先氣後"的客觀唯心主義者,極力"斥佛揚儒",宣揚儒家思想。對道教、佛教均取否定態度。他從"理在天地之先,而氣由是生心,心亦稟之"的觀點出發,批判道教和佛教,認為老子因不知""本於"",釋迦牟尼因不知"心"源於"理",才使道家淪於虛無,佛家淪於空寂。權近強調以理為本,認為治"心"和"氣"的儒家學說,合乎"天理"之大道。但是,他在解釋自然界時,卻和鄭道傳一樣更加重視物質的氣,而把"理"看作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或本質。
權近在認識論上主張唯心主義先驗論。認為有一種作為認識能力的精神,它本身具備萬物之"理",並主宰一切事物。他還認為"心"雖沒有具體內容,但能依靠這種"理"來區分和認識一切事物。權近的主張含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天地萬物"本同一體",人的心正,"天地之心"亦正;人的"氣順","天地之氣亦順"。他用這種思想來解釋社會現象,認為李氏王朝是受天命而建立起來的神聖國家,只有樹立封建倫理觀念和法制,才能鞏固封建統治。
權近的哲學思想不僅對朝鮮朱子學的發展很有影響,而且後來對日本的哲學思想也有一定影響。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