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穡

李穡, 李穡字穎叔,號牧隱。朝鮮高麗末期哲學家。 \n 

李穡

正文

朝鮮高麗末期哲學家
李穡字穎叔,號牧隱。出身名儒家庭。師承大儒家李齊賢。1349年作為使臣來中國元朝,應科舉及格後,在元國子監學習朱熹的學說,3年後回國。曾任成均館大司成、宰相等要職。他大部分時間研究性理學。李穡是在高麗後期(13~14世紀)開始廣泛傳播和發展的朱子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任大司成期間,講授朱子學,培養了許多著名儒學者,如鄭夢周、權近等。著有《牧隱集》55卷。
李穡哲學思想的根本範疇是“太極”。他從朱子學“”的觀念出發,把“太極”看作超越於自然的、產生宇宙萬物的某種絕對的精神實體,又認為它是封建道德秩序的“天理”。他說:“太極,寂之本也。一動一靜而萬物化醇焉”,認為宇宙萬物是由某種絕對精神實體即“寂”或“太極”的運動變化而產生和發展的。他所說的“太極”或“寂”實際上是“理”的代名詞。
在世界本原這一根本問題上,李穡站在了客觀唯心主義的立場。在自然觀上,他卻持“氣一元”論的唯物主義觀點, 認為天地之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 產生於“氣”。他說:“天地氣也,人與物受是氣以生。”他的唯物主義觀點是不徹底的、折衷的。他說:“雖道之在大虛,本無形也,而能形之者惟氣,為然是以大而為天地,明而為日月,散而為風雨霜露,峙而為白岳,流而為江河。”在他看來,有形態的具體事物如天地、山川、草木乃至於風雨霜露等自然現象都是由“氣”的聚散變化而成,而這些有形態的事物和現象產生的根源在於無形態的“道”即“太極”。這反映了李穡哲學觀點的內在矛盾。他在1377年應父親之命編纂佛教大藏經,認為佛儒同源,企圖調和佛教與儒家的學說。
李穡在社會倫理思想方面主要宣揚朱熹的五綱倫常,維護封建的等級和身份制度。他痛恨土地合併的私田制;但又不敢進行徹底的改革。李穡的哲學和社會倫理思想反映了處於崩潰邊緣的高麗末期的中小地主階級既要革新、又要維護封建統治的矛盾心理。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