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渠先生

張載是北宋時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關學的創始人,理學的奠基者之一。 元代元貞元年(1295年),開始在原橫渠書院舊址上建張載祠。 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在張載祠內恢復橫渠書院,成“後祠前書院”格局。

簡介

橫渠先生,名張載(1020-1078)北宋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程顥、程頤的表叔,理學支脈“關學”創始人,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38位。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字子厚,大梁(今河南開封)人,徙家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稱橫渠先生。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進士,授祁州司法參軍,調丹州雲岩令。遷著作佐郎,簽書渭州軍事判官。神宗熙寧二年(1069),除崇文院校書。次年移疾。十年春,復召還館,同知太常禮院。同年冬告歸,十二月乙亥卒於道,年五十八。寧宗嘉定十三年(1220),賜謚明公。
張載是關學學派的創始人,關學是他在關中地區講學而形形成的一個大的學派。比他稍晚的是程顥、程頤兄弟創立的洛學,(因是洛陽人而得名),再就是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了。關學和洛學是理學的學派之一,也是朱熹思想的先驅。
張載著有《崇文集》十卷(已佚),《正蒙》、《橫渠易說》、《經學理窟》、《張子語錄》等,明嘉靖間呂柟編有《張子鈔釋》,清乾隆間刊有《張子全書》,後世編為《張載集》
張載是北宋時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關學的創始人,理學的奠基者之一。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以後的思想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兩代政府視為哲學的代表之一,作為科舉考試的必讀之書。
張載祠墓 , 又稱張子祠,位於陝西省眉縣城東26公里處的橫渠鎮。占地南北82米,東西37.5米。它是我國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關學領袖張載的講學之地。張載祠前身為崇壽院,張載年少時曾在此讀書,晚年隱居後,一直在此興館設教。他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將崇壽院改名為橫渠書院。元代元貞元年(1295年),開始在原橫渠書院舊址上建張載祠。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在張載祠內恢復橫渠書院,成“後祠前書院”格局。位於張載祠南7公里處大鎮谷迷狐嶺的張載墓,占地87.2畝,是張載及其父張迪、弟張戩的安葬之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