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山書院

橫山書院

橫山書院坐落在復州城內西大街北,是大連[大連市]地區最早出現的書院之一,也是遼南大地唯一保存下來的古代書院遺址。始建於清道光二十四年即公元1844年,最早是由復州知州張鞠人倡議地方紳士名儒義捐並利用已升遷離任的原復州正紅旗城守尉顧爾馬渾將軍的府址,半就官邸,半為新建,合而構成書院學舍。因復州城東的橫山乃復州境內最高山峰,書院又為復州最高學府,故取“橫山書院”之名。

基本信息

簡介

瓦房店市復州城西街,有一片至今保持完好的清代建築。她便是建於清道光24年的橫山書院。站在喧鬧的古城西街遠遠望去,那片由灰黑和殷紅構成的建築群落,顯示著她特有的那分凝重和古樸。她的青磚灰瓦、飛檐翹脊間潤生出的那股濃濃文化氣息,至今仍在熏蒸著古城,及在古城裡生活的人們。她是古城裡一坨厚重的文化積澱。她的存在,猶如一把打開復州歷史文化大門的鑰匙,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獨守著她特有的使命。

構造

橫山書院橫山書院

橫山書院占地面積2516平方米,坐北朝南,兩進院落,門前有照壁一面,門外東、西各置石獅一尊,歷經百年的歲月風雨,石獅已被雕琢去了它原有的模樣,但它渾圓的筋骨仍舊顯示著它當年的與眾不同。它默默的守衛著這方靜土。斑駁的歷史遺痕講述著它曾有過的喧鬧與榮耀。門廊兩側各有房一間,門房兩側又有東、西耳屋各三間。一進院為授課之所,院內正中有講堂五楹,硬山式建築;東、西廂房各八間,前後均有門。二進院為師生食宿之處,正房五間,東、西廂房各八間。清鹹豐年間,增建後廳十一間,後院東、西廂各六間。

任教文人

書院由學正或吏目主持,聘請各地知名文人任教。書院從1844年至1905年的60年間,在冊中取科名的有271人。其中庠生220名,貢生58名,舉人10名,進士2名,翰林1名,即清末大才子徐賡臣,字韻初,號東沙,今普蘭店市大譚鎮太平村人,清道光二十九年考取拔貢,鹹豐三年考取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六年擢升直隸州加知府銜,賞戴花翎。同治八年回原籍,任復州橫山書院主講。徐賡臣是大連地區第一個翰林,也是一個才高氣傲的詩人,著有《斯宜堂詩抄》。清末復州多詩人,徐氏一門就有6位,且個個都有詩稿留存。

歷史發展

光緒三十二年即公元1906年,清廷派大臣訪歐,回來後便效仿西歐辦學方式,廢科舉,辦學堂,州官曹祖培將橫山書院改為“橫山學堂”。民國2年即公元1913年,改復州為復縣,橫山學堂又改為奉天省復縣中師學校。解放後,在橫山書院舊址建立了復縣第二中學。後因校舍所限,復縣第二中學遷至復州城南街,橫山書院遺址保留至今。橫山書院是清代遼南著名講學之所,一直沿用至1984年,它對大連地區近代教育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如今它安靜地以優雅的姿態坐落在復州古城西大街,與東大街的復州衙隔街相望,給今日的復州城平添一絲古意書香,令人肅然起敬。

人文精神

橫山書院橫山書院

當你信步徜徉書院當中,追尋那遠去的書聲。這裡的每一組院落、每一房屋、每一塊石碑,甚至每一片磚瓦,都深含著雋永的文化品味,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人以昂揚向上的啟迪和促進。也就是說,當人們來到橫山書院的時候,你就會感受、領悟、欣賞和思考一次橫山書院文化。當你跨入書院的大門,你就能夠從雅致、端肅的建築群落中,感受到儒家士人的嚴謹和閒適的讀書生活,欣賞到他們的審美情趣和生活理想,你就發現,“整齊嚴肅”的講堂與“雅致素樸”的園林構成了一幅對照鮮明而又渾然一體的有趣畫面,這不正是古代士大夫“儒道互補”的文化心理的體現么?

當你站到橫山書院百年院訓的石碑前,欣賞他那俊秀的書法和吟詠他那哲理深厚的院訓的時候,你就仿佛回到一百多年前,看到當時學術史、教育史上的那一次次的會講,徐庚臣正在為那精深的太極、心性、等哲學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復州弟子們正環坐聆聽,思考“謂有寧有跡,謂無復存”的太極之體是如何的奧妙。當你面對金光爍爍筆力逑勁的同沾雨露匾額時,你就會發現,原來這隱藏在這寧靜之中的書院,竟會是幾千年正統儒家文化傳遞的驛站。那深厚而又奧妙的“道統”、“心傳”,從遠古的舜堯,傳之胸懷文化使命的孔孟,在經一代至今,使得橫山書院把復州變成了遼南正統儒家文化在時代傳遞、空間傳播的重鎮。令人們感到驕傲和自豪的是,這一表面而奧妙的、其實深厚的儒家“道統”,竟是我們這顆星球上延續了幾千年而沒有中斷的中華文化的人文精神

同時,橫山書院文化,不僅體現在這些石碑、匾額、對聯,以及古建築等歷史文物中,而且已匯入那厚重而又遙遠的歷史之中,包容在那浩瀚而又發黃的典籍之中,體現在從古今的許許多多人的思想、觀念、情感和行為方式之中。透過時間的縫隙,我們揣摩遠去的歷史。也許你會從鋪地的青石上,搜尋到當年先生的腳步。或是從墜墜的蛛網上看到了少年徐庚臣的好奇。不論怎樣他畢竟已成為了久遠的歷史。但作為傳承文化的空間,橫山書院正抖落他一身的塵土時時梳理著他歷史的脈落。給人們留下的永遠是清晰的記憶。

1985年4月,橫山書院被列入大連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今仍保留遺址。

修舊如舊

橫山書院橫山書院

從2005年10月份開始,坐落在瓦房店市復州城西大街北、沉寂了幾年的橫山書院又熱鬧起來。不斷地有學者模樣的人進進出出,之後有施工隊伍開進了書院。房頂上的瓦片被一片片“卸”了下來,又重新“掛”了上去;腐爛的木樑和椽子被“巧妙”地替換,已經變“糟”的方格窗又被重新塗刷上了專用的仿古油漆……用瓦房店市文化館復州分館館長、被當地人戲稱為橫山書院“院長”的金延年的話說,這可是“一模一樣”的恢復———

“橫山書院始建於1844年,是遼南地區唯一保存下來的古代書院遺址,書院還曾經出過翰林……”講起橫山書院的歷史和文化價值,金延年有一肚子的話。幾年前的一場大雨,橫山書院的廂房因為年久失修而倒了幾間,這令金延年痛心不已。

恰逢市重點保護建築維修管理辦公室成立後下來普查,金延年趕緊把橫山書院的情況反映給了辦公室。“橫山書院共有房屋45間,由於年久失修,木結構腐朽,形成危房26間,需重新翻建,5間房維修加固,電氣線路更換……”這是記者在橫山書院的房屋健康狀況鑑定上看到的描述,橫山書院被列為了我市2004年搶救性維修計畫的重點保護建築之一。去年10月上旬,橫山書院的大修正式拉開帷幕。

跑遍全城只為尋片瓦

市重點保護建築維修管理辦公室的工作人員說,實際上,橫山書院修繕的最關鍵問題就是建築材料。在普通人看來,屋面瓦就是屋面瓦嘛,能有什麼花樣。而懂行人卻告訴記者,橫山書院用的屋面瓦至少有7種,而有的瓦已經絕版了。為了防漏防塌,需要重新鋪設屋面瓦。這些瓦將到哪裡去找?於是,橫山書院向復州城徵集清朝年間的瓦片。令人感動的是,不少人將瓦片無償捐獻了出來。金館長騎著腳踏車跑遍了復州城,從民間蒐集上來了五六千片瓦,而這些,依然不夠。為了給橫山書院配上瓦,工作人員只能拿著老瓦找工廠訂做。

青磚的尋找和製作也經歷了類似的複雜過程,本地找不到、燒不了的青磚要到外地去尋。材料要一模一樣,松木的窗還要再找松木來做。

書院裡的“掛瓦人”

有了瓦,還需要老手藝人的“掛瓦”工藝。尋找呂長仁這位老手藝人就頗費了一番周折。復州城裡還存有清代的民房,仍然會有一些“掛瓦”的生意。一開始的時候,有工作人員聽說有個師傅掛瓦的手藝特別高,但一直也沒打聽到。後來跑到正在掛瓦的人家去打聽,說是北關有個姓戴的師傅。好不容易找到了戴師傅,可他家裡有事,不能接活兒,於是他推薦了這位姓呂的師傅。

呂師傅有祖傳的掛瓦絕技,但在他看來,這個活兒多少有些特殊。特殊之處在於,要“掛”的是橫山書院的瓦。為此,他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進行準備,仔細研究了關於橫山書院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培訓人員傳授工藝。呂師傅說,橫山書院這樣的歷史建築,一定要保留下來,好讓後人看看。記者問他:“您覺得修繕橫山書院有價值嗎?”呂師傅則反問了一句:“怎么沒有價值?”

在書院裡,記者目睹了呂師傅他們的工作過程。首先,要將瓦片一片片地取下來,檢查是否完好,編上號碼,記住是哪一排的第幾個,仔細地“碼”好,因為還要“原封不動”地重新“掛”回去。然後將屋頂的土“掀”下去,再對屋頂進行防水處理,然後重新鋪上土,再一片一片地“掛”回去。呂師傅指著東西廂房的屋頂,不無驕傲地問記者:“你能看出來哪邊是沒修過的,哪邊是修過的嗎?”

和舊的“一模一樣”

因為腐爛變質,原來的花格山窗、、圓木架、檁子屋面木基層等木結構幾乎都無法繼續使用。一位工人告訴記者,最老的柁是去年才換下來的,實在沒法兒使用了,否則房子就要塌下來了。對於換下來的木材,能用的他們都儘量地繼續使用,有的兩頭爛了,他們就截斷兩頭,中間的接著用,儘量多用原來的材料。

市重點保護建築維修管理辦公室的一位負責人說,大修方案制定完之後,就請了市重點保護建築專家委員會的專家進行了評審,評審通過後才開始乾的,施工過程中要嚴格按照方案執行,完全保留原有的立面造型和結構體系,專家還要進行驗收的。比如,講堂中用的是雙檁,現在早已經不再使用,但在修繕的時候就是按原樣恢復的。如今,大修基本結束,在略微有些陰沉的天氣里,修繕後的橫山書院更顯得古樸而端莊。工匠們還在忙著對建築的細部進一步處理,比如花形雕飾、花格山窗等。

【連結】

對橫山書院的關注,始於去年8月本報推出的“愛大連·搶救老建築”系列報導,令人欣慰的是,橫山書院今後將不再會被冠以“搶救性”重點保護建築的稱謂。系列報導引發的多方關注是令人始料不及的,不僅有熱情市民的獻計獻策、房地產開發建設單位的慷慨解囊,也吸引了社會和民間資本對重點保護建築的關注。旅順關東都督府、老自然博物館等重點保護建築的修繕或在進行當中,或已經提上日程。對於重點保護建築的生存和發展問題,本報將繼續給予密切關注。

紀念

2018年12月1日,橫山書院十周年紀念暨歷史學課程高級研修班(五期)開班典禮在北大博雅國際酒店大學堂舉行。樂黛雲教授、錢遜教授、陳洪教授、王曉秋教授、薛克翹教授、程郁綴教授、孟憲實教授、沈衛榮教授、湛如教授等書院多年良師,以及國家宗教局副局長蔣堅永先生,全國青聯委員、中國青年報黨組書記、總編輯張坤先生,中國教育電視台台長袁小平先生,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委員、民政局副局長盧建先生,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岩松先生等領導以及社會知名人士出席了典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