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東街道辦事處

橋東街道辦事處

橋東街道辦事處歸惠州惠城區管轄,地處惠城區中心地帶,三面環水,轄8個社區工作站和2個村委會,轄區面積13.57平方公里,總人口約8萬人。

橋東橋東

概況

東江和西枝江在惠州城交匯,兩江夾著的地方,形成了一個東平半島有又稱橋東半島。在這個半島上,自古便是一個縣城的所在地,它便是以前的惠陽縣。
這個半島,老惠州人都習慣稱之為“縣城”,而橋西這邊,則稱為“府城”,因為它是惠州府的所在地。
惠陽縣古稱歸善,據歷史記載,縣城的歷史比府城還要久遠。 橋東歷史上是歸善縣府所在地,有一千多年歷史,歷來是東江流域水陸貨運集散地。蘇東坡等幾百位歷史名人曾寓居橋東,留下了豐富燦爛的文化。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橋東的經濟得到迅猛的發展,工業生產突飛猛進,1978年工業產值僅430萬元,利稅25萬元,2002年底工業產值增至11.7億元,創利稅2681萬元,分別增長272倍和107倍。先後建成了東湖、華寶、平南、小金口、松山東協、文頭嶺等較大規模的工業區,湧現出年產值超億元、生產全國名牌產品的惠州市富紳服裝實業有限公司、惠州寶柏包裝有限公司、惠州新安製衣有限公司、惠州金山電裝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 
農村也從單一的農業生產發展成為以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三高農業為龍頭,一、二、三產業全面發展的新農村,2002年農民人均收入達5500元。 
橋東環境優美,配套設施完備,轄區內文化教育、健康娛樂、客貨交通運輸、農貿產品批零、特色飲食一應俱全,小區實行綜合治理,樓院管理規範、完善,是安居樂業的風水寶地。東湖花園、新世界長湖苑、金沙俊園等高尚住宅小區均落戶橋東,深受廣大市民青睞。改革開放以來,橋東新建、改造了十多條馬路和上板塘、下板塘等住宅小區,還建成了東坡公園及東西枝江兩岸的濱江公園、老年人活動中心和中心幼稚園等,為廣大居民創造了良好的休閒、活動場所,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同步發展。 橋東致力實施市、區兩級政府的“退二進三”策略,將工業區設立於三環以外,轄區內發展兩個產業行業帶,即以東平水果市場為龍頭的水果、農副產品批發行業以東湖花園、長湖苑為龍頭的住宅產業群,努力把橋東建設成為生活居住、經商購物、投資辦廠、安全文明的寶地。

行政區劃

橋東街道辦事處下轄
新建社區居委會 菜園墩社區居委會 和平直社區居委會 東河社區居委會
水東東社區居委會 桃子園社區居委會 東湖社區居委會 長湖苑社區居委會
東平村委會 文頭嶺村委會

歷史

1. 陳後主禎明二年(公元558年),置歸善縣。《惠州府志》
謹按: 此時,嶺南及惠州地區歸附南北朝的陳朝。陳後主置歸善縣,縣治在河南一百五里。據初步考證,有可能在今瀝林潼湖之間。
2.乾和三年(945年)九月,封惠州水東廟二神曰興祚王、泰民王。《十國春秋》
謹按:水東神廟位於惠城區東新橋橋東橋頭南面,宋.唐庚在惠州所作《水東廟記》曰:“廟中神象二:其一介冑按劍而坐者曰興祚王,其一烏巾紫袍端笏而坐者曰泰民王。觀興祚之名,疑南漢時所封,而不敢遂以為然者,蓋無所考也。吾始至惠州,屏居於南山之上,北望西江之東,林木之間夜夜有燈蘊然,里人云此水東靈廟也。”
3.熙寧四年(1071),置興國軍、睦、衡、舒、鄂、惠州六錢監,通舊十六監。惠州阜民錢監最高年鑄銅錢七十萬緡。《宋史.食貨志》
謹按:惠州阜民錢監(《玉海》說是治平四年所置)是全國第二大監,最高年鑄銅錢七十萬緡(每緡一千錢),僅次於韶州永通錢監(最高年鑄八十萬緡)。宋東平窯址應是錢監前身。
4.熙寧中,惠州巡檢與阜民錢監知監俞懿有隙,知州趙熙明出甲付巡檢往討之。《蘇軾寓惠集》
謹按:據蘇軾《服黃蓮法》載,丙子寒食日寶積長老曇穎言:熙寧中,惠州澄海十五指揮使姚歡把守阜民錢監時,趙熙明知州和巡檢申姓者與阜民錢監知監俞懿有隙。吏士與監卒忿爭,遂告監卒反,熙明為閉衙門,出甲付巡檢往討之。姚歡執杖立監門,白巡檢以身任監卒不反,乞不交鋒。巡檢無以奪,為斂兵而止,是日微歡,惠州幾殆
5.紹聖元年(1094)十月,蘇軾貶來惠州,在橋西合江樓居十六天后,遷橋東嘉祐寺。《蘇東坡寓惠行蹤考》
6.紹聖三年(1096)七月,蘇軾白鶴峰新居落成前不久,侍妾王朝雲病逝。《蘇軾年表》
7.紹聖四年(1097)四月,蘇軾被責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帶著兒子蘇過離開橋東白鶴峰新居。《蘇軾年表》
8.元符初,溫都監女溫超超病逝,葬東江沙江邊。 《野客叢書》
謹按:
據宋.王楙《野客叢書》稱,蘇軾離開惠州前往儋州後,溫超超鬱鬱寡歡,憂抑而逝。蘇軾作《卜運算元》詞:“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最後一句黃州原作“楓落吳江冷”
,蘇軾將其改為“寂寞沙洲冷”,從中可以看出蘇軾對惠州這位“揀盡寒枝不肯棲”的溫超超以無限的同情和憐憫。
9.元符三年(1100年)十月,蘇軾遇赦後其兒子蘇邁舉家遷出白鶴峰,與蘇軾一起北歸。《蘇軾年表》
謹按: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初,宋徽宗繼位後實行大赦,蘇軾得以量移廉州。元符三年六月蘇軾渡過瓊州海埉,七月到達廉州貶所,八月改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九月中旬到達梧州。在此之前,蘇軾曾寫信給居住在惠州的兒子蘇邁,叫他帶著家人來梧州會合一起北歸。但蘇軾到梧州後不見蘇邁及家人,加上適逢秋旱,賀江水涸難以行船,遂順西江以下改道廣州,約在九月底到達廣州,與從惠州趕來的家人會合。此後邑人將東坡故居改為東坡詞。
10.紹興二年(1132)十二月,虔寇謝達陷惠州。《惠州府志》
謹按:據宋洪邁《夷堅志》記載:謝達陷歸善縣治橋東“民居官舍焚盪無存,獨留東坡白鶴峰故居,並率其徒葺治六如亭,烹羊致奠而去。”
11.紹興九年(1139)六月,竄歸善縣令高登於容州。《惠州府志》
謹按:據《府志》載,高登字彥先,福建漳浦人。宣和年間為太學生,金人犯京師,高登與陳東上書乞斬“六賊”。紹興二年廷對,有司惡其直,僅授富川主薄。後攝歸善令,遂遣主試。高登摘經史要語,命題策閩浙水災所由,郡守李仲文即馳達秦檜,秦檜震怒,以他事竄高登於容州。
12.紹興年間,竄崇政殿說書陳鵬飛於惠州。《惠州府志》
謹按:陳鵬飛字少南,號鳴翔,原籍浙江永嘉
。他63歲高齡中進士,歷任太學博士、崇政殿說書、禮部員外郎等,是宋代著名“注經三傑”之一後因忤權相秦檜,被朝廷竄惠州時己72歲。他來惠州時先居橋西舍人巷,後居橋東鐵爐湖。
13.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陳鵬飛在惠州橋東病逝,終年75歲。陳鵬飛逝世後,其後人迎其靈柩歸金華屋樓銀川,與夫人張氏合葬。《樓川陳氏宗譜》
謹按:據樓川鼻祖鵬飛公三十五世孫濟全撰《陳博士行狀》稱:“公流寓子嗣遂為惠州鐵爐湖人,淳熙末留正始為開陳,召其子詐、禮為官,辭不赴;復召其孫濟為福建宣議郎。淳熙、祥興間,公孫為士者凡一十四人。”
這是陳鵬飛貶居惠州時,堅持對子孫進行文化教育所取得的成果,故其舊居有一副楹聯曰:“承家期勿負孫謀,鄉賢家學垂千載”。同時,當朝宰相留正這樣厚待其子孫,有可陳鵬飛貶居惠州開壇講學,留正曾投其門下;留正入輔大政後為報師恩,遂為陳鵬飛子孫述說,召其為官。
14.景定三年(1262),宋宰相吳潛卒於循州(龍川),葬於惠州嘉祐寺南嶺。《惠州西湖志》
謹按:吳潛卒後,家人怕將其葬在循州再受劉宗申之徒報復,入土不安,遂移靈柩循江而下,安葬在惠州嘉祐寺南坡,與東坡故居結伴。德祐元年(1275年)三月,元軍陷中原,向南方推進。是時,賈似道誤國漸為國人所知,加上忠王趙禥當國(時為宋度宗)僅十年,就把整個國家搞得不可收拾,知宋理宗立太子時吳潛密奏之言不謬,故宋恭宗即位後遂追復吳潛官。德祐二年,太府卿柳岳請為吳潛賜謚,特謚為太子少師。後來其子孫遷居福建南安,遂將吳潛從惠州遷往南安湖尾山下安葬。
15.至正六年(1346年),廣東僉事周伯琦來惠,會同總管府事觀驢公(字元賓,蒙古人)將惠州東坡祠“燕居殿”改為東坡書院,禮部尚書危素特撰《惠州路東坡書院記》記其事。《
惠州西湖志》
16.至正六年(1346),都御史張頂討歸善賊李文積,平之。《惠州府志》
謹按:李文積歸善桃子園人,他糾集奸宄,習武藝,偽作關防,擅用儀仗,流劫鄉村,占奪民田,官兵久捕不克。至是,張頂等調官軍鄉夫八千餘人委嶺東參議徐度、僉事施儒等往討之,俘斬乾余,賊始平。
17.洪武十年(1377),歸善縣就在白鶴峰下設河泊所管理蛋民。《惠州府志》
謹按:據府志記述:
蛋民“今在歸善者,皆土著服,與平民類。婚姻亦略,與下戶相通,但其籍則系河泊所。”也就是說,明初的東江蛋民與現在的東江蛋民待遇一樣。
18.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 府學生劉確倡議築東平城(後為歸善縣城) 《惠州府志》
謹按:據《歸善縣誌》記載,明嘉靖四十四年,庠生鄉民黎俸等請建東平民城,萬曆三年城成。六年,知縣林民止遷縣,遂為官城,為門四:東曰輔陽,南曰龍興,西曰通海,北曰娛江。為關二,便門二,窩鋪九。其正南曰龍興,當縣庠之沖,萬曆二十四年,知府程有守、知縣鄧鑣移於水東,崇禎十三年知縣王孫蕙增築。
19.萬曆六年(1578),歸善知縣林民止遷縣署於東平城。《惠州府志》
謹按:在此之前,歸善縣署在今中山紀念堂東北隅。
20.萬曆二十年(1592),楊起元在橋東建“敦仁精舍”。《敦仁精舍記》
謹按:今橋東市第六國小即敦仁精舍故址。楊起元《敦仁精舍記》曰:“吾惠人命水中地曰墩,而東向仁方也,故以敦仁名之。其前有軒,即謂之能愛軒。當軒百里而遙有五峰焉,狀若五老,登樓可俯而招也。江西之流若匹練,直懸檐際,河南水東煙樹眉列。左顧象嶺,右睇馬岫,迥眺其西則所謂濱江。而居者比廬□之,皆隔以積水。山色湖光,鄰春漁唱,四時之景無不可悅。”
21.萬曆四十一年(1613)正月,歸善改建儒學。《惠州府志》
謹按:今惠陽高級中學是歸善儒學故址。
22.康熙五十二年(1713)惠州大飢,知府孫章、歸善令邱嘉穗、博羅令張等設法賑濟;十月,歸善填塞董公橋。《惠州府志》
謹按:董公橋舊址在城區撟東惠新西街,明萬曆四十年知府董有光建造。入清後地理家謂有傷地脈,不利居民。於是歸善知縣邱嘉穗下令填塞復舊,邑人稱善。
23.雍正元年(1723)正月,歸善於縣學宮建名宦、鄉賢兩祠。《惠州府志》
謹按:以往歸善名宦、鄉賢附府學宮,歸善知縣孫能寬始於縣學宮明倫堂西偏創建名宦、鄉賢兩祠。
是年秋立釣磯石碑,立學宮臥碑。《惠州府志》
謹按:蘇公釣磯石在歸善北門江邊(今惠州衛校後門江邊),知縣孫能寬刻石磯旁以示遺蹟。早在順治九年(1652),朝廷命禮部頒布詔令,命各地學宮均陳設“臥碑”,橫向平臥於學宮明倫堂之左。臥碑的主要內容,是告示朝廷建立學校選取生員,免丁糧和厚給廩膳;在各級政府中設學正、學道等學官管理教育;要求各衙門官吏對生員均應以禮相待等,目的就是要培養人才以供朝廷之用。
24.雍正二年(1724)二月,包公巷火災,燒民居三十八間,知府吳騫和知縣孫能寬計口賑之。《惠州府志》
25.雍正十二年(1734)二月,歸善縣丞移駐惠州府城;欣樂司巡檢官移駐三棟圩;內外二司巡檢官移駐梁化圩。《惠陽縣誌.大事記》
26.乾隆五年(1740),徹府、縣兩城街道。《惠州府志》
謹按:歸善縣城廂內外向俱泥路,知縣陳哲以石徹平,行者便知。陳哲任知縣三年,興革利弊不遺餘力 。
27.乾隆十一年(1746),增置歸善迥瀾書院膏火。《惠州府志》
謹按:迥瀾書院即觀瀾書院,清乾隆八年(1742年)由歸善知縣陳哲始建,書院舊址在今惠城區第二中學附近的西支江畔。書院前座中設講堂,環列書齋,後為生員宿舍;書院外臨江建有“奎星閣”飛峙江邊,氣勢雄偉。從乾隆十一年開始,知縣吳尚有聘茂名舉人秦躍龍為師,招縣屬各鄉子弟入學。並為書院添置租谷和縣內“紳衿公捐優免銀”。
28.乾隆二十七年(1762),歸善大修學宮和白鶴峰義學[/font
乾隆四十八年(1783),修歸善縣誌。《惠州府志》
謹按:歸善知縣章壽彭延浙人陸飛纂輯。
29.嘉慶二十五年(1820),增修觀瀾書院。《惠州府志》
謹按:即前迥瀾書院,後易今名。時知府季澐以紳富捐銀大加修治,並增築書舍十餘間。
30.道光三年(1823),重修府學宮;創建歸善育嬰堂。《惠州府志》
謹按:育嬰堂舊址在縣城花園圍,由知縣陳星聯始建。先是,邑俗多溺女嬰,陳星聯出俸金為倡,諭城鄉紳富捐資,共得銀八乾余兩。該捐銀除建育嬰堂經費外,仍存銀六千餘兩發當鋪生息,為收養嬰兒之費。擇紳士數人經理一切,章程勒石堂內。
31.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月,歸善東平一坊火災。《惠州府志》
謹按:當時大火自西門城關口燒至包公巷,焚毀鋪戶數百間。
32.鹹豐四年(1855)正月,歸善東平一坊再次火災,焚毀鋪戶數百間 。《惠州府志》
33.鹹豐四年七月二十八日,翟火姑遂率領農民起義軍攻打歸善縣城。《歸善縣誌》
謹按:他們先由歸善縣城南門進攻,為城南炮台官兵擊斃十餘人;後轉向東門(今城區橋東東門街口),用竹梯強行攀城,又遇守城官兵矢石火器齊下,不能靠近城牆。相持至中午,守城官兵組組敢死隊衝出城門,斬首十餘級,翟火姑軍大潰,逃回馬安。當日歸善縣城守城官兵僅有二三百人,城牆單簿;所幸軍民同心協力,得以將翟火姑打敗,時有“紙城鐵人”之謠。
34.鹹豐四年閏七月十五日夜,翟火姑派遣數十人潛往府城水門外民居,企圖在民居內偷挖城牆攻城,又被官兵發現,歸善知縣何慶齡立即派兵從橋東燒布場渡過西支江,將偷挖城牆的翟火姑人馬消滅。《惠州府志》
謹按:是夜翟火姑率眾東進,進攻河源,惠州解圍。
35.鹹豐六年(1856),朝廷敕封王守仁為“康濟”;譚公道者為“襄濟”;何澤為“贊順”,並在白鶴峰建祠祀之。《惠州府志》
按: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浙江餘姚人,卒後縊“文成”。
何澤是唐代容州人,嘗攝廣州四會縣令,性豪橫,唯以飲啖為事,尤嗜鵝鴨。在晚清政府敕封的這三個人當中,影響最大而又歷代相傳的,莫過於譚公道者。
36.鹹豐七年(1857)4月21日,港督令英軍特遣隊襲九龍城寨,劫持清軍大鵬協副將張玉堂,同日放回。《九龍城寨的中英交涉》
謹按:張玉堂為橋東桃子園人,鹹豐四年任大鵬協副將駐軍香港九龍。他雖行伍出身,但詩書兼長,尤擅拳書,時稱“翰墨將軍”。
37.同治二年(1863),知府梅啟照大修東新浮橋,並批准永歸紳士經理。《惠州府志》
謹按:東新浮橋以往歸縣署管理承包,橋夫日繳錢一千六百文存署為修橋費。但經胥役之手,侵漁剋扣,多因陋就簡,橋船梯板敷用;水漲岸闊,行人累遭覆溺。甚者橋己朽爛,給洪水一衝,全橋崩潰,累月無橋使用。是年知府梅啟照過橋幾致失墜,詢悉其弊,亟諭紳富捐題,得銀千餘兩大加修造。同時命歸善知縣完繼美將浮橋管理承包權永遠交出,擇紳士二十人和鋪戶四間輪流值事,橋夫每日繳銀一兩存值事處,隨時修葺。自是十餘年來橋甚完固,行者便之。
38.清光緒六年(1880),歸善舉辦盛大譚公廟會。《惠州志.藝文卷》
謹按:其時惠州知府張桂聯的兒子張心泰來惠省父,恰好目睹了這五年一次的盛大譚公廟會,並作了如下記述:“惠州譚公會,踵事增華,東省無逾此者。……其會五年一行。惠本瘠區,商賈市廛每年抽厘萬金,五年共抽五萬為經費,行會日在神前卜定。至期搭一大蓬廠在白鶴峰前,四圍洋燈數十枝,燈皆十數頭。一燈塔高數丈,中空,嵌玻璃,旁懸亦數百支燈火,晝夜不息。自郡城至白鶴峰,中隔東江(註:“東江”應為西支江之誤),相距七八里,一路牌樓皆懸洋燈,掛人物,窮極華麗。土人云:水火油租燈費,演名劇十餘日,需數萬金。其執事人每日百數十席,匝月所費亦甚巨。”因廟會盛大,鄰縣大量民眾湧入惠州,使惠州商鋪生意興隆,娼寮賭館晝夜喧譁,熱鬧非常。但同時也引發一些社會無賴和雞嗚狗盜之徒聚眾鬧事,乘機行竊。為此,惠州知府張桂聯每夜必親自帶領官兵巡街,維護社會治安。
39.光緒十八年橋東人江逢辰中進士。《惠州西湖志》
謹按:江逢辰,字孝通,號密庵,歸善人(今惠州城區)。
他聰明好學,是惠州晚清著名的詩人,又是書畫家。就讀豐湖書院時,為山長梁鼎芬的得意門生。他光緒十一年中舉,十八年中進士,初任戶部主事,從梁鼎芬游,學益進。光緒二十年甲午戰爭爆發,在京達官貴人各自逃竄,他獨居守職,為國憂憤,為之咯血。後梁鼎芬將他舉存給晚清洋務派首領、近代著名教育家張之洞。張之洞先後安排他擔任廣州廣雅書院分校(“分校”是一種教職,僅次於書院院長),湖北經心書院院長。後因母病乞歸,“侍母疾,號泣露禱,形神俱瘁。”母喪,哀悲更甚。“蔬食益頹,冬不裘、夏不帳、哭無時、夜不睡”,終以毀卒,時年僅41歲。
40.光緒三十年(1904),歸善觀瀾書院改為歸善縣高等國小。《惠州歷史大事記》

公園

東坡樂園
橋東公園
荷蘭濱江風情園
東江沙公園
新開河橋頭公園

文物古蹟

江孝子故居

故居位於惠新西街2巷29號的江宅,人稱“江孝子”的江逢辰是惠州光緒年間的進士,曾在朝廷任戶部主事,官做了沒多少年,他就辭去官位,回到惠州定居。江逢辰辭官回家後,就從早到晚都守在母親身邊,親自服侍母親。他親手為母親煎藥,還親自端到母親的床前,吹涼,一勺一勺餵到她口中。為服侍母親,他頭髮也不梳,鬍子也不刮,母親去世後悲痛欲絕。
代表詩句:“一自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東坡井和東坡故居

(市級文物)
據史載,北宋紹聖三年(1096年)蘇軾在白鶴峰買地數畝,“作屋二十間,規作終老計”。次年蘇軾遷進新居。由於地高水遠,蘇軾便僱人鑿井,並作詩記之:“今朝僮僕喜,黃土復可摶。晨瓶得雪乳,暮瓮停冰湍。我生類如此,何適不艱難。一勺亦天賜,曲肱有餘歡”。東坡還在此結識了兩位鄰居,林婆、翟夫子。
現狀:此處除了後來重建的東坡亭、東坡井,其他遺蹟都無處可尋,僅立有石牌做說明。東坡井旁,立有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名士關槐書“冰湍”兩字石刻。

水東街

(含騎樓群)
水東街位於橋東街道辦事處,東西走向,東接惠新西街,與水東南路互交,西接東新橋,全長730米,寬14-18米,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據《惠州市城市建設志》記載:“1928年改建的水東街保留較為完整,建有劃一的騎樓,使整街兩邊成兩條長廊。騎樓上住人,下為人行道,雨天行人不憂雨。”當時,惠州的工商業都集中在水東街,水東街因此被稱為“旺地”。
橋東水東街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清末民初曾是惠州的商業旺地。水東街一帶的騎樓建築有著惠州特有的文化風情,這條中西合璧風格的繁華街道也是惠州市區的發源地。

鐵爐湖明清街區

鐵爐湖至小北門,長137米,東接歸善縣衙(今惠州橋東),西及白鶴峰蘇東坡故居。據史載,鐵爐湖街住戶大都為南宋紹興年間貶官陳鵬飛的後裔,整段街區多屬明清建築,其中裘屋中堂及陳家祠保存較好。

嘉佑寺

(市級文物)
蘇東坡曾兩次居住在嘉祐寺,前後一共一年又二個多月。嘉祐寺明初一度併入永福寺,後在清代重建。
現狀:嘉佑寺位於今惠州東坡國小校園內。現在寺內就剩下兩排屋脊,屋脊下是孩子們的桌球台。支撐屋脊的坤甸木已經出現細長縫隙,但據說依舊堅實。

歸善縣學宮

(省級文物)
始建於元泰定二年(1325),又稱大成殿,是奉祀祭拜孔聖、新任官員和讀書人必到的朝拜之處。
現狀:現為“廣東惠陽高級中學”,朗朗讀書聲依舊可聞。學校正門重修後依舊保持學宮紅牆綠瓦的風格。

地母廟

地母廟傳說為紀念地母所建,現在已經改建協德廟。

東新橋古碼頭

蘇東坡千年之前由此登臨惠州,也是千年來惠州對外主要的貿易、交通通道。在此,除了出土過漢至民國的錢幣和多國貨幣,還曾發現一枚罕見的“惠州歌妓協會徽章”。據《人文惠州》記載,明清時期,碼頭附近有青樓一條街,一到傍晚,風流仕子常常從碼頭登臨歌妓所在的“花艇”,叫上幾盤河鮮、點上幾支花曲兒,便開始了東江夜遊之樂。於水聲燈影里淺吟低唱,頗似秦淮風韻。
現狀:碼頭重建工作正在進行中。施工單位廣州打撈局嚴先生鋪開一張規劃圖指給記者看,“這裡以後可以同時容納兩艘40米長的遊輪”,碼頭水岸線有100米左右,碼頭的廣場有800平米。並表示按照政府的要求,碼頭將在今年中秋前做好,市民有望中秋從這裡乘船游東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