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州村

樟州村

樟州村地處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島東部樟州港北岸,北距普陀山35公里,西距沈家門港105公里。有丁、任、張、劉、邱、汪、徐、馬、陳、錢等56姓。以張姓最多,有191人,占全村總人口的167%。

基本信息

(圖)樟州村樟州村農家樂
最早的是汪姓居民,在清乾隆年間從鎮海後海塘遷此。其次是劉姓居民,從鎮海朱世橋遷居現樟州村地下弄,以種地、捕魚為業。其他姓氏陸續由鎮海柴橋、舟山大展等地遷入。清、民國時期為樟州村,50年代初為朱家尖鄉第二村,1956年為樟州高級漁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冬與月岙村合併成立月岙漁業大隊,1961年成立樟州漁業大隊,1983年改為樟州村。現屬朱家尖鎮。由外樟州、里樟州、小爛田、烏龜門、里灣5個自然村組成。內有烏石塘等景區。

基本信息

當地氣候:這裡的氣候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冷暖乾濕分明。
周邊景點:十里金沙情人島,普陀山
風味小吃:特色海鮮:蔥油蟹清蒸鯧魚紅燒小龍蝦油炒海瓜子
住宿餐飲:漁家客棧星期五120元/間,星期六150元/間、星期日-星期四70元/間
娛樂活動:登漁船拋蟹籠、礁岩垂釣拾貝、漁村風情體驗、溜網、釣蟹、出海觀日出等
地 址:樟州村烏石塘海邊人家
交通路線:自駕車:延杭甬高速公路至寧波北侖出口處下,在白峰碼頭擺渡後可直達朱家尖樟州村;

經濟發展

(圖)樟州村樟州村當地漁民
樟州人世代以捕魚為業。50年代初,這裡還是個偏僻荒涼的窮山岙,全村百餘戶人家,3條破舊大捕船,20餘只小對船,在沿岸附近海域作業。全村只有3戶人家住平瓦房,其餘全部是草房,過的是白天三餐番薯幹當飯,夜裡三塊長板當眠床的日子,生活非常窮困。1954年成立漁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轉為高級漁業生產合作社,隨著生產的發展,1957年開始建造第一條機帆船。以後依靠集體積累,至1965年,全村已有機動漁船10艘、木帆漁船10艘,年產魚 1411噸,魚產量比50年代初增加10餘倍。村有集體資金75萬元,勞力人均收入187元,基本上擺脫了貧困,漁民們從實踐中嘗到了走集體化道路的甜頭。
文化大革命期間,樟州人始終堅持發展生產,壯大集體經濟,千方百計尋找新的生產致富門路。隨著機動漁船噸位、功率的增大,走南闖北開闢新漁場,捕撈作業突破舟山漁場的小天地,北至呂泗、大沙漁場;南至溫台閩東漁場;東至舟外、江外漁場。生產獲得很大發展,1976年總產2286噸,比1965年增加162倍。全村機動漁船發展到16艘、960噸位、1176千瓦功率,有固定資產7088萬元。樟州到此已形成較強的海洋捕魚能力。漁民勞均年收入 417元,人均年收入14057元,在漁區來說當時已是名列前茅。
80年代初,部分漁區不顧漁業生產投資大、成本高、生產集體性強的特點,盲目套用農區模式,實行分船單幹。樟州人從30多年的經歷中得出結論:還是集體化好,堅決頂住分船單幹做法。並且進一步調整完善原定的三定兩獎一賠承包責任制,堅持集體經營與作業單位承包相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一方面實行財務收支、技術勞力、船隻工具、生產產品、集體積累、基本建設、收益分配、公益福利、後勤服務等8個統一,另一方面實行定額上交積累,超過上交定額積累後獎,完不成上交定額積累賠的新承包制。這種制度更發揮了漁民的生產積極性。
漁民從來只管生產,不搞商品經營,不插足市場領域。改革開放解放了漁民思想。1989年,樟州漁村在原集體經營的基礎上,建立以海洋捕撈為主體,實行捕撈、養殖、加工;漁業、工業、商業;生產、供應、銷售為一體化的集體漁業公司--樟州漁業公司,使漁業生產從單純捕撈走上了適度規模化一條龍經營,使經濟得到更大發展。至1992年,全公司擁有裝配高功率對講機魚探儀定位儀雷達等現代化設備的100噸位、183千瓦功率以上機動漁船22艘(其中鋼質 8艘)、2159噸位、4410千瓦功率,實現捕撈機械化,漁船大型化,助漁導航儀器化,生產指揮電訊化。村建有500噸級冷庫1座,以及機械、船泊修造、漁需物資供應等企業,漁業生產全過程實行系列化服務,成為一個新型漁業聯合企業。1992年產魚3751噸,比1976年增加164倍。漁業經濟總收入22577萬元,集體固定資產總額達176146萬元,比1976年增加248倍,年人均收入4365元,勞均年收入17264元,並有流動資金100 萬元。

村莊風景

樟州村地處風景秀麗的樟州港北側。樟州港為朱家尖島東部大平崗與大山之間一海灣,呈長方形,東西長約3公里,南北寬約1公里,面積約25平方公里,北岸為沙灘,西岸、南岸為礫石灘,港灣水面寧靜,水色清澈,猶似大海中的小湖,兩岸青山倒映港中,有海光山色之美。港西岸有一長約500米、寬約100米、高5 米,全為烏黑髮亮的鵝卵石天然壘成的石塘,人稱烏石塘。塘氣勢宏大,蔚為壯觀,卵石大如雞蛋,小如珠磯,光潔可愛,民間有烏龍臥塘之說。每當波浪拍岸,能發出古箏彈琴般的潮音,人稱烏塘琴潮;若遇大風將臨,即發出轟隆隆的巨響,令人驚奇。清文學家朱緒曾有詩讚曰:塔飛僧化豈荒唐,風雨俄驚涌石塘。天敕烏龍飛不去,免教此地變滄桑。港口北側有一小島,長約270米、寬約200米,海拔高48米,面積約4500平方米,島形似烏龜,人稱烏龜山。島上遍長黑松,四周礁石峻險,形成天然環島屏障,島與樟州村相距30餘米,落潮時人可涉灘而過。島上有取名為童子、望沙、葫蘆、水月4洞,合稱烏龜洞,4洞相通,中有一大廳,高15米、長60米、寬20米,可容數百人。廳中有一石,石上有一天然腳印,洞壁上有一手印,形狀大小與人相似。漲潮時四周半淹水中,潮落時人可入內。樟州港及港附近的奇特景色,不僅為樟州漁村增色,而且是正在大力開發的國家級普陀山--朱家尖風景區的重要景觀。

自然資源

樟州村有山林面積2900畝,已有2300畝綠化成林,以松木為主,有杉木47畝,茶葉34畝,水果17畝。村自集資金建有公路1條,連通至朱家尖、沈家門的公路幹線。現在的樟州,山上綠樹成蔭,山腰新房連片,村前碧波蕩漾,村上魚香撲鼻,村民間和睦相處,生產蒸蒸日上,處處呈現一派漁村新氣象。1990 年被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稱號。

村莊狀況

(圖)樟州村樟州村
由於生產大發展,漁民獲得了可觀的收入,大大地改善了生活。從1987年至1992年的6年中,勞均年收入連續超萬元。其中1991年勞均收入20956 元,人均6151元,創歷史最高記錄,為普陀區收入最高的單位。全村除8戶在外地工作的住戶仍住平瓦房外,其餘359戶漁戶,從80年代初開始,全部建造了混凝土結構2~4層新樓房,人均居住面積超過50平方米,室內裝飾豪華別致,電視機電冰櫃收錄機等高檔次家用電器普及所有家庭,個人購有兩輪機車近百輛,戶均儲蓄存款近6萬元,村民之間和睦相處,家家戶戶過著安居樂業的小康生活。漁民們滿懷信心地說:樟州有今天,靠的是所有制穩定,折騰少,大家安心搞生產,一心走集體化道路。漁民的心聲,道出了樟州村經濟的實質。曾長期擔任樟州村帶頭船老大的丁汝興,現任帶頭船老大、全國勞動模範任映昌,村黨支部書記邱安然等村領導班子為樟州村漁業生產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