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重種樹

樊重種樹,歷史典故,據《齊民要術》改寫。啟示人們做事應從長遠考慮。植樹造林是不可以停止的,不斷地栽種,便可不斷地使用。培養人才又何嘗不是這樣。

基本信息

原文

樊(fán)重欲作器,先種梓漆。時人嗤之,曰:“爾老矣,俟日後作器,何及?”春來秋去,積以歲月,梓漆皆得其用,向之笑者,鹹來求假。此種植之不可已(停止)也。諺(諺言)曰:“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栽培)木。”此之謂也。

譯文

相關資料相關資料
樊重想做家具,先種梓樹和漆樹,當時的人嘲笑他,說:“等到以後(這些樹)能做家具時,你已經老了,怎么還來得及呢?”樊重不回答(他們)。春天來了秋天又走了,這樣過了許多年,梓樹和漆樹都有了它們的用處。之前笑他的人們,都來請求借他們木材。這樣的種植是不可以停止的啊。諺語說:“一年的計畫,沒有比種莊稼更好的了;十年的計畫,沒有比種樹更好的了。”這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啊。

詞語解釋

欲:想要.
作:製作.
器:器具,家具.
梓漆:梓樹和漆樹.
之:指代樊重
嗤:嘲笑.
向:之前.
鹹:都.
已:停止.
假:借.
計:計畫.
莫:沒有.
如:比.
莫如:沒有比…………更好;沒有趕得上
樹:種.
此之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然:錶轉折,然而.
何及:怎么來得及.

寓意

做事應從長遠考慮;種植樹木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引申

李衡在武陵龍陽汛州上建築住宅,種下甘橘一千棵(約數)。將近死的時候,告誡兒子說:「我在汛州里有種樹的工人一千名,不會向你要求衣服和食物,每年還上交一匹絹,也可以足夠用了」到了吳末,甘橘有收成,一年收穫幾千匹。就是通常大史公(司馬遷)所說:「江陵千樹橘,與千戶侯等。」(江陵有千棵橘樹,就跟「千戶侯」一樣。)

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是北朝北魏時期,南朝宋至梁時期,中國傑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學著作,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是中國現存的最完整的農書。書名中的“齊民”,指平民百姓。“要術”指謀生方法。《齊民要術》大約成書於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系統地總結了六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詳細介紹了季節、氣候、和不同土壤與不同農作物的關係,強調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提倡精耕細作,防旱保墒[shāng],主張輪作,多施綠肥,創果樹栽培可通過培育實生苗、扦[qiān]插、嫁接等方法,培育優良品種等,對中國古代漢族農學的發展產生有重大影響。由於漢族勞動人民積累了數千年的耕作經驗,留下了豐富的漢文農學著作,如先秦諸書中多含有農學篇章,對《齊民要術》的成書有重要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