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滅火

鸚鵡滅火

《鸚鵡滅火》,出自劉義慶的《宣驗記》,是宗教故事據《宣念記》改寫而成的。這則寓言讚揚了朋友之間的友誼,看到朋友受難,雖然以一己之力不能救助朋友,但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幫助朋友的美好品質。

原文

有鸚鵡飛集他山,山中禽獸皆相愛。鸚鵡自念,此山雖樂,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獸依依不捨。

後數月,山中大火。鸚鵡遙見,心急如焚,遂入水沾羽,飛而灑之。

天神言:“汝雖有好意,然何足道也?”

對曰:“雖知區區水滴不能救,然吾嘗僑居是山,禽獸善待,皆為兄弟,吾不忍見其毀於火也!”

天神嘉其意,即為之滅火。

注釋

1.集:棲息 ,停留。

2.念:想。

3.濡:沾濕 。

4.皆:都。

5.去:離開 。

6.然何足道也:但是怎么能夠滅火呢?

7.足:值得。

8.然:但是,然而。

9.僑居:寄居,寄住。

10.志:願望;指滅火的心意 。

11.見:看見 。

12.雖:即使 。

13.是:這 。

14.善:好的。

15.嘗:曾經。

16.皆:都 。

17.對:答。

18.區區:一點點。

19即:就。

20他山:別的山頭。

22相:互相。

22相愛:喜歡它。

23遙:遠遠地。

24足:值得 。

25汝:你。

26嘉:讚美,嘉獎。

27為:給……做事。

28遂:於是

譯文

有鸚鵡飛到其它山棲息, 山中的飛禽走獸都喜歡它. 鸚鵡想: 待在這山雖然快樂,但不是我長時間居住的地方, 就離開了,山裡的禽獸都很捨不得。

好幾個月後, 山中起大火, 鸚鵡遠遠地看見, 心裡急得像在焚燒,於是用水沾濕羽毛,飛過去灑向山.

天神說:"你雖然有好的心意,但又有什麼用呢?"

鸚鵡回答:"我雖然知道一點點的水不能救它們.但是我曾經寄居在這座山, 飛禽走獸友好地對待我如同兄弟, 我只是不忍心看見它們被大火燒死罷了!"

天上的神讚揚它的行為, 立即為它熄滅了大火。

文言知識

1.天神嘉其意,即為之滅火。

2.集:本義是鳥躲在樹上,因此它有“棲”、“躲”的含義。

3.嘉:“嘉”多作“美好”、“讚許”解釋。如“嘉客”、“嘉賓”。上文“天神嘉其意”,意為天上的神讚揚鸚鵡的好心腸。又,“帝嘉之”,意為皇帝稱讚他。(本條選自《文言文啟蒙讀本》)

啟示與借鑑

1.幫助他人,不在於力量的大小,而在於顯示一片誠心。有人捐一元錢幫助病重的同學,有人出五十萬支援受災的百姓,各盡其力,這“義”的分量是相當的。

2.盡心盡力去做看似無用的事情,而以誠心感動了他人並得到幫助。

3.人要有毅力, 不管這股力量是多么的微小, 持之以恆的應對 ,一定會有回報的 。

4.一個人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件艱巨的任務是不容易的,如果有貴人相助就簡單得多,但是貴人(天神)並不是隨意幫助別人的,所謂天助自助者,自己不努力,是不能寄望得到別人的幫助;如果所從事的任務是基於一項偉大的情操,則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幫助,大家一起共襄盛舉。

5.我們要知恩圖報,不要忘恩負義。

6.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善待親人,善待友人,善待路人……你會收穫更多。

7動物也有靈性,它們就像人一樣,也是通感情的,所以我一向都尊重每一個生命.總覺得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在它們的眼下,而它們對我們總是一次又一次的包容,一次又一次的忍讓.其實它們才是自然中最偉大的,而並非人類最偉大.

8 有時候人會被感官所迷惑,但動物卻很少出現這中情況.因為它們真正的用上了心去感受世界,用真心去愛護這個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所以"神"才會被它們所感動,所以大自然報復的往往也只是不愛護它的人類...

9.對待朋友要真心真意

我覺得我們確實應該反思,我們所做的究竟是對是錯,是過錯還是真的讓大自然覺得幸福...

10.這個故事跟愚公移山有點像,但更加入了感人的友誼。

相關作品

愚公移山

太行(háng),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rèn)。本在冀(jì)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rǔ)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zēng)不能損魁(kuí)父(fǔ)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hèdan)者三夫,叩(kòu)石墾壤,箕畚(jīběn)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遺男,始齔(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qǔ)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huì)!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chè),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sǒu)亡(wú)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cuò)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lǒng)斷焉。

相關譯文

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有一位愚公,年紀將近90歲,面對著山居住。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藉您的力量,連魁父這座小山丘也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么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裡呢?”眾人紛紛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於是愚公帶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掘土,用簸箕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家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一年的時間,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幹這件事,說:“你太不聰明了!就憑你餘留的歲月和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擔心什麼挖不平?”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